《正说明朝三百年》第59章


喙影俟僦住:槲湓辏?368年),朱元璋即位为帝,李善长被任命为左丞相。后为胡惟庸案牵连被杀,卒年77岁。
李善长投靠朱元璋时,正是朱元璋急需谋臣之际。朱元璋问他天下什么时候可以安定下来,他说:“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一番话深得朱的赞同,于是用为幕僚。后来朱元璋威名日盛,来投奔的人与日俱增。就由李善长考察他们,荐举优秀人才。臣僚之间出现矛盾时,也是李善长去做双方工作,消除隔阂,显示了很高的才能。郭子兴想把李善长调过来辅助自己,李善长坚决辞谢不去,使朱元璋更加信任他。
李善长注重取信于民,建议严明军纪、禁止抢掠。朱元璋十分赞同,立即严厉整饬军纪,使百姓得以安定,由此朱元璋的队伍声名日振,附近百姓纷纷前来投奔。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占集庆,建立了牢固的根据地,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胜利面前,朱元璋的部队士气有些松懈,掳掠事件时有发生。为整顿军纪,李善长精心导演了一出“假杀徐达”的好戏,这出戏十分奏效,使徐军攻克镇江后,秋毫无犯,镇江城内平静如常。朱元璋的队伍更得民心,大大推进了根据地的扩展和军事上的成功。从此,“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善长”。此后朱元璋率军频繁作战,李善长则始终居守应天府(今南京)。作为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府至关重要,朱元璋信任李善长,才将应天委托给他。而李善长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重托,他全力以赴,努力工作,表现出了极为出色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在很短时间里,便使应天将士和睦,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百业兴旺。充裕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前方,保证了军队的战斗,为朱元璋打下江山立了汗马功劳。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徐达率领的朱元璋大军,在战场上东征消灭了张士诚,北伐攻取了山东,向南逼降了方国珍,接着挺进福建,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建立全国性政权的条件基本成熟,以李善长为首的文臣谋士开始为朱元璋登基作好各项准备工作。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由李善长担当司仪,朱元璋在六朝古都金陵(今南京)南面称帝。
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太祖去汴梁(今河南开封)视察,留李善长在京居守,大小事务都由李善长自行处置,可见太祖对李善长非常信任。以后,朱元璋把除军事外的一切朝廷事务,事无巨细,都由李善长掌管,李则不厌其烦,认真处理,井然有序。
明朝建立后,徐达、常遇春等大将仍在出生入死、戎马倥偬。而李善长身居后方却享受高官厚禄,自然招来非议。于是太祖强调:“我既为君,善长当为相。”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说:“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于是授给他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授铁券,上书李善长“东征西讨,日不暇给;尔独守国,转运粮储,供给器仗,未尝缺乏;专繁治剧,和辑军民,各靡怨谣。昔汉有萧何,比之于尔,未必过也。”免二死,子免一死。当时封公之人,仅有徐达、常遇春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而李善长位居第一,荣耀之至。
李善长虽然功劳卓著,但他也有性格缺陷。《明史》说他“外宽和,内多忮刻”。即外表宽厚温和,而内心狭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因侵犯了李善长的权力而遭灭顶之灾,李饮冰被割乳身亡,杨希圣遭劓鼻而残。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视察汴梁时,李善长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犯罪,御史中丞刘基依法判斩,李善长却要求不作深究,刘基请示皇帝后,杀了李彬。李善长十分气愤,上奏诬告刘基专断擅权,还窜掇别的官员奏告刘基,刘基终于被迫告老回乡。李善长位高权重,是淮西官僚集团的核心人物。在他的力荐下,胡惟庸从宁国知县一步步爬上左丞相的位置。他们当政时,淮西集团在朝中居于统治地位,处处排斥不是淮西派的官员。朱元璋虽靠淮西势力起家,但也要笼络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服务,他更怕淮西集团势力膨胀威胁皇权。这就造成了朱、李间的矛盾,也埋下了李善长悲剧的伏笔。
胡惟庸为相后,大权在掌,专行横断。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擅权、植党、枉法等罪状杀了胡惟庸,接着大兴党狱,株连三万多人。虽然没有追究李善长,但对他的怀疑、不满却与日俱增。二十三年(1390年),监察御史告李善长与胡、蓝都有牵连。朱元璋斥责李“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赐缢死,终年七十七岁,其全家七十余口一律处斩。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2)
次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李喊冤:“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使善长佐惟庸成,不过勋臣第一而已矣……今善长已死,言之无益,所愿陛下作戒将来耳。”太祖看了竟无话可说。明代史家郑晓、王世贞等人都对李善长参与谋反持否定态度。
“开国文臣第一”刘基(1)
刘基像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明朝开国元勋,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谋略家。刘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他通晓经史,能测天文,精通兵法,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说法。
刘基12岁就考中秀才,23岁考中进士。至元二年(1336年),出任江西高安县丞。他恪守本职,执法如山,曾经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严惩了一些勾结贪官污吏无恶不作的豪强恶霸,并整治官吏,使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大为好转。当时的大文人揭傒斯赞叹说:“刘基是魏徵一流的人物,英雄豪迈之气还要超过魏徵,将来必是治国安邦的大才!”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但却遭受同僚们的嫉恨和排挤,于是他辞职归乡,闭门读书。三年后,江浙行省以儒学副提举第二次起用他,不久,他又辞职而去,移居杭州,寄情山水,遣兴自娱。至正十二年(1352年),浙江行省又以浙东元帅府都事之职三次起用他,以对付在沿海起义的方国珍,刘基因主张剿捕方氏反对招安而被罢官。至正十六年(1356年)浙江山民起义,江浙行省四次以都事起用刘基。此时的刘基已认识到朝廷的不可救药,他在一首赋中写道:“上壅蔽而不昭兮,下贪婪而不贞;权不能以自制兮,谋不能以独成;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忠沉沉而不白兮,心摇摇而不固。”表达了他的绝望之情,至正十八年(1358年)他第三次辞官回家,归隐青田,发愤著述,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郁离子》,借书中主人翁郁离子之口批判元朝弊政,总结经世治国经验。
这时以金陵为根据地的朱元璋已成一方英雄,他非常注重人才,重视笼络知识分子。听说浙东名士刘基正隐居青田,便几次派人请刘基出山。被朱元璋的诚意所动,刘基于是投向朱元璋。朱以恭谦的态度向刘基请教灭元兴邦、统一宇内的办法,刘基呈上时务十八策,认真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多种谋略方策。朱元璋大为赞赏,将他安排在身边,参预机密。刘基很快成为朱元璋智囊的核心。
尽管朱元璋的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但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对朱元璋构成极大威胁。另外,朱元璋尊奉小明王韩林儿,受其封爵,用其年号,没有自己的旗号。因此打破军事上张陈的夹击、政治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对于朱元璋来说事关重大。刘基力主朱元璋摆脱小明王,争夺天下。朱元璋不久就杀害了韩林儿,树立了自己的旗帜。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并围攻南京。朱元璋内部吵闹不一,有的主张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有的主张献城投降。刘基坚决主战,并出计打败了陈友谅,取得了应天保卫战的胜利,还借机收复了太平,巩固了根据地。此役分显示了刘基卓越的军事才能。
陈友谅和张士诚是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消灭他们势在必行。朱元璋的多数将领主张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