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撇腿翅头炕案东厂设置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虽然已经有锦衣卫,但因由外官掌管,皇帝仍然放心不下。为了更便于控制监视百官,需要另设一个特务机关,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转移到宦官手中,成为由宦官控制的特务机构。东厂的首领称掌印太监,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东厂的职责为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事,采用特务手段,在全国组成了恐怖的特务统治网。东厂的下属吏员由锦衣卫内拨给,其权势在锦衣卫之上。锦衣卫有权侦查一切官民,而东厂除此以外还可侦查锦衣卫。在东厂的堂上,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充分表明了东厂的重要地位和深受皇帝宠信的程度。
东厂的设置集中反映了朱棣对宦官的依赖心理。因为朱棣是篡得天下的,建文帝朝的大臣与朱棣之间各自都怀有戒心,但朱棣又不能尽杀建文时的大臣,便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厂,来侦察百官动向。东厂的性质很明确,第一,和其他宦官机构一样,是皇帝的“家臣”;第二,和其他宦官机构不同,从一开始职掌就在宫闱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朱棣的世系已被接受为正统,已经取得了“政治合法性”之后,作为特务机关的东厂不但没有被取消,其权限反而不断扩大。
东厂的权势不断扩展,不但在一般百姓中,即使在文武官僚中,也形成了一股威慑力量。据说,远州僻壤的官民,看到衣着豪华,骑优良马匹,操京师口音者,争相躲避。明朝的宦官专权,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了东厂的威慑力量。
西厂设立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西厂的权力和人数都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城至全国各地。太监汪直任西厂提督。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地罗织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多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汪直趁机陷害朝中的正直之士,培植同党,并用锦衣卫百户韦瑛为心腹,屡兴大狱。汪直每次外出,皆前呼后拥,随从众多,公卿大夫都要绕道回避。三品以上的京官大臣,汪直都敢擅自抄家审问。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在这种情况下,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学士商辂为首的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一震,于是撤销西厂。成化十三年(1477年)六月,宪宗又下诏恢复西厂,汪直从此更为嚣张,手下缇骑人数超过东厂一倍,势力远在东厂之上。而此时,从前弹劾汪直的兵部尚书项忠被革官为民,大学士商辂害怕西厂打击报复,请求告老还乡,宪宗给予批准。从此,西厂的势力更大,缇骑校尉遍布大江南北,连民间斗鸡骂狗之琐屑小事,也常被牵连重罚,弄得民心惶惶,连皇亲国戚都不敢得罪西厂。成化十八年(1782年)三月,宪宗以东、西二厂不宜并立为由,关闭了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皇家特务机关:锦衣卫与东西厂(2)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恢复了西厂,又设内行厂,由他直接指挥,以监视其他的官员为业。连锦衣卫、东厂、西厂也在内行厂监视之列。刘瑾被诛之后,内行厂撤销。
宦官擅权的始作俑者王振
王振(?~1449),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一说北直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永乐时入宫为宦官。宣宗时曾在内书堂读书,并在英宗为太子时侍奉东宫。王振与明英宗的关系非比寻常,他是伺候英宗的贴身太监,由于当时英宗年龄太小,难免贪玩,王振便常常投其所好陪他一起玩耍,因而他又是英宗最亲近的朋友。由于王振曾经读过一些书(这在当时的太监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在玩乐之余还教英宗念书,可以称得上是英宗的启蒙老师,英宗很尊敬他,总称他为王先生。
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病死,年仅9岁的英宗即位,英宗自然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英宗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张太后虽然秉政,并不处理国家政务,而是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英宗即位后,很自然地要重用自己喜爱的王振,让王振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
王振是明代宦官专权的始作俑者。与其他太监不同的是,王振在内书堂念过书,是个“文人型”宦官,这是他独具的优势,所以在专权过程中,在如何控制皇帝、如何解除太后对他的防范、如何超越内阁对他的钳制等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手腕和伎俩。
太皇太后张氏贤明有德,她看到王振逐渐有抓权揽政的迹象,害怕前朝宦官专政的历史重演而断送大明江山,一再提醒英宗严防宦官专政,并差点杀了王振,只因英宗苦苦求情,才饶了王振性命。
正统五年(1440年),辅政阁臣杨荣病故。两年后,太皇太后也病故。阁臣杨士奇因儿子杨程杀人,心忧染病,不再上朝,硕果仅存的杨溥也因年事已高,不再过问政事。新选入阁的大臣马愉、陈循等人,因为资历轻浅,难以左右朝中局势。王振擅权的障碍都已不复存在。此时,16岁的英宗办事缺少主见,只有事事依从王振。
智化寺山门(寺内曾供奉王振塑像)一些官僚见到王振权势日重,纷纷前来巴结,以求高升。一次,工部郎中王佑到王振府中探望。王振看到王佑没有留当时非常流行的胡须,就问他:“你怎么没有胡须啊?”王佑不加思索地朗声回答:“老爷没有胡须,儿子我怎么敢留呢?”这一句话使王振哈哈大笑,爽快地答应收下这个干儿子,并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此后,王佑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当然,也有刚正不阿的。巡抚山西、河南的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我带有两袖清风!”这就是“两袖清风”的来历。
王振此时几乎完全控制了英宗,肆无忌惮。宫门口那块高三尺,上面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立,这一祖训一直被王振视为心头之患。太皇太后死后不久,王振便命人摘去铁牌,去掉了这把高悬于其头顶的利剑。
王振把持朝政,心狠手毒又诡计多端,擅权之后,大肆安插亲信,残害忠良,在朝内逐渐组成了一个以王振为核心的集团,其势力不断扩张。王振及其亲信大肆收受贿赂,购置良田美宅。而昏庸的英宗竟然更加重用王振,一时间,朝廷内外乌云密布,百官庶民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北方蒙古族瓦刺部进犯边境,好大喜功的王振极力怂恿英宗亲征。但王振不会打仗,屡战屡败,明朝大军在大同受阻,不得不紧急撤回。当大军逃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内)时,与追上来的瓦刺军遭遇,一场激战,明朝50万军队差不多全部被歼,损失骡马20多万匹,从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英宗被俘。在混乱中,王振被英宗护卫将军樊忠一锤击毙。
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皇太后命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监国。都御使陈鉴等人历数王振之罪,请求诛杀王振家族及其死党,他们满怀悲愤地说:“王振罪不容诛,死有余辜。”王振的死党马顺、毛贵和王长被愤怒的群臣当场打死,其尸体被悬于东安门外示众,王振的另一爪牙王山也被凌迟处死。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并籍没王振家产。在被没收的王振的财产中,有金银60余库,珊瑚六七尺者20余株。
“南宫复辟”的总策划曹吉祥
曹吉祥(?~1461年),滦州(今河北滦县)人。在英宗登基之前,即入宫为宦,已有家室,“净身”原因不详。曹吉祥入宫当宦官后一直在王振手下,依附于这个权倾当朝的大宦官。“土木堡之变”中王振被杀,之后,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和王长也被群臣除掉。由于曹吉祥奸滑、刁钻,蒙蔽了朝野上下,在清理王振及其余孽的运动中逃过一劫,并很快成为王振之后又一个横行一时的弄权宦官。
“土木堡之?
小说推荐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正说清朝三百年 作者:林涛目 录 本书简介绪论清帝王史话清高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清圣祖康熙帝清世宗雍正帝清高宗乾隆帝清仁宗嘉庆帝清宣宗道光帝清文宗咸丰帝清穆宗同治帝清德宗光绪帝清宣统帝溥仪清后妃史话清朝后妃制度皇后皇妃小传内监史话前紧后松的内监制度太监逸事宗室史话清朝宗室概况皇室成员的
- 最新章:第100章
- 正说明朝十六帝
- 第1节: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第2节:登上权力顶峰的农民领袖第3节: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第4节: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第5节:庆功楼前不离主第6节:滥杀功臣和刚猛治国第7节:动辄杀戮的严峻政治第8节: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第9节:明史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第10节:建文帝去向探秘第11节:马上天子朱棣第
- 最新章:第40章
- 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 作品: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作者:民国·费只园 内容简介 宣统既经出宫,瑾妃既经安葬,我这部清代艳史也就此好大大结束。况且近来南边的清史列传,北边的清史稿,次第出版。那些可传的妇女,不患他湮没不彰了。在下采取的书籍,在朝在野,或庄或谐,统计有百十种。此外,文集、诗集、词集,一鳞一爪,实在记不得许多。零
- 最新章:第128章
- 正说清朝12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22章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作者:章恺第一部分 目录(1)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失宠遭休弃:诸子争位受牵连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被逼殉死:政治祭坛上的牺牲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阿巴亥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顺治皇帝学步的“拐杖”康熙皇帝的坚强后盾良
- 最新章:第25章
- 正说宋朝十八帝
- 序言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帝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 授权连载第一部分 努尔哈赤至少留下12
- 最新章:第54章
-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 作者:清秋子能注意到我这篇文字的人,我想,大概都是喜欢或曾经喜欢读书的人。以我的经验,凡是喜欢读书的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过经邦济世的宏图大志、有过心雄万夫的快意狂想。读书,乃是为了两个字“向上。不过,乐于读书的人,一辈子能有多大出息?不是说“人生识字糊涂始”么?不是说“寻章摘句老雕虫”么?这样
- 最新章:第8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