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老丧葬制度。宦官年老有病,多退居京城内外各寺庙,供给柴米、冬衣、靴料,以颐享天年。宦官供职内廷期间,如患病可到安乐堂就治,病愈后销假继续供职。如果病故,则由内官监给棺木,由惜薪司给焚化柴,抬至净乐堂焚化。地位较高的宦官死后,可以特旨赐葬并建造碑亭享堂。
明初,内廷宦官机构开始设立。明太祖统治期间,宦官机构及有关职官设置变动频繁,宦官数量不断增加,相关机构逐步膨胀。到洪武年间,明代宦官机构及职官设置已基本形成定制。明代的宦官机构,以“二十四衙门”为基本主体。二十四衙门包括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宦官除在内廷任职之外,还能出任各种外差使职。按照原来的规定,这二十四衙门主要只是在皇帝周围服役、为其生活服务的部门。但事实上,明代的宦官已经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政治势力,不但掌管了宫廷内有关饮食起居的一般事务,还控制了全国的军政要务。
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首席,也是整个宦官系统中权势地位最高者,司礼监“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明代历代擅政的宦官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均为司礼监太监。司礼监的职权主要有三项,一是批答奏章,传宣谕旨,这是司礼监最重要的职权;二是总管有关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三是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当时宦官系统的其他一些重要官职,如东厂提督、南京守备等,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这也是司礼监职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御马监铜牌司礼监的第一项职权成为历史上宦官所拥有的最大权力,也是明代司礼监权势显赫的根本原因。
明代宦官全貌大扫描(2)
其他十一监是: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御马监(主管内府马政)、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宦官四司是: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宦官八局是: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可见,明代宦官的组织机构和职权都达到了最高点,职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及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二十四衙门已大大超过了明代以前宦官组织机构的规模,但是,明代宦官的组织机构绝还不仅仅限于这二十四衙门。在二十四衙门以外,明代宦官还拥有相当多的组织机构。如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御酒房、御茶房、牲口房、刻漏房、更鼓房、盔甲厂、林衡署、织染所、安乐堂等。
明代的宦官人数到底有多少,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但从整体上讲,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政治的日趋腐朽,宦官的人数呈急剧增加的趋势,由明初的数百人发展到明末的数万人(一说七万人,一说十多万人)。比如在正德十一年(1516年)就一次录用自宫者3000多人,从万历元年至万历六年之间,两次从自宫者中就录用了6000多名宦官。
历代宦官都没有什么学问。明朝也不例外,如大宦官刘瑾就是个文盲,魏忠贤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但明朝的宦场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宣宗时设立了内书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宦官学校。宦官学校收容了十岁以下的学生两三百人,司礼监总督任校长,学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请翰林院的学士来教导学生。宣德四年(1429年),具有小学士头衔的礼部尚书陈山担任教师。学生所研读的课本是《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及《四书》、《千家诗》、《神童诗》之类。评定成绩的标准是以背诵能力和字体的工整度。成绩特别低劣和犯规者,由老师登记在成绩表上交给总督。明朝第一个开始专权的宦官王振就出自内书堂。
伴随着明朝灭亡,猖獗了200多年的明代宦官集团也土崩瓦解。关于这个群体的下落,除死于战乱者之外,留在北京城内的宦官并未实现他们“富贵固在”的美梦:他们有的因“背主献城”反而遭到了农民起义军的斥责驱逐,有的则在义军将士追赃过程中被“拷死”。清军入关、农民军兵败撤离北京前夕,大批宦官被逐出京城,残留京城的亡明宦官又一次遭到了灭顶之灾。
皇家特务机关:锦衣卫与东西厂(1)
明朝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恐怖政治,而恐怖政治的代言人就是锦衣卫与东西厂,合称“厂卫”。在皇帝的直接指挥下,厂卫特务无所不至,上起公侯贵戚,下至民间百姓,都是他们刺探的对象。厂卫特务依仗权势,无恶不作,所用的刑具有特制的大枷、夹棍,刑罚有断脊、堕指、刺心、红绣鞋(以烧红的铁烙脚)等,惨无人道。
锦衣卫木印锦衣卫,全称锦衣卫都指挥使司,设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原来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朱元璋为了加强统治,特令锦衣卫侦查“不轨妖言”,兼管刑狱,握有巡察、缉捕的特权,可不经外廷司法机关和任何法律手续,逮捕拷讯官民,以至于锦衣卫逐渐演变成为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关,锦衣卫的最高长官为指挥使,由近臣或外戚担任。
锦衣卫下设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南镇抚司掌管本卫的法纪、军纪,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直接奉皇帝之命查办各种案件,是锦衣卫的核心。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上千人,最多时达六万之众。
锦衣卫使用特务手段任意缉捕、审讯臣民,在严刑逼供下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
据史书记载,明初大臣钱宰罢朝之后回到家中,因为当天起早去赶早朝,便即兴吟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遂得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就对他说:“昨天作得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你迟呀!为什么不用‘忧’字呢!”钱宰一听,顿时一身冷汗,磕头如捣蒜。大学士宋濂有一次在家宴请宾客。朱元璋随即就知道客人是谁、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甚至主客的位置都一清二楚。
锦衣卫的一项著名的职能是“执掌廷杖”。受杖的人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被裹在一块大布里,随着一声令下,棍棒就雨点般落在他身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地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像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要一命呜呼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的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即使不死,也丢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伤害。
比锦衣卫更可恶的是东厂和西厂,它们是明朝迁都北京以后设置的特务机关。东厂、西厂由皇帝的亲信太监担任提督,直接向皇帝报告,地位更高。
明撇腿翅头炕案东厂设置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虽然已经有锦衣卫,但因由外官掌管,皇帝仍然放心不下。为了更便于控制监视百官,需要另设一个特
小说推荐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正说清朝三百年 作者:林涛目 录 本书简介绪论清帝王史话清高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清圣祖康熙帝清世宗雍正帝清高宗乾隆帝清仁宗嘉庆帝清宣宗道光帝清文宗咸丰帝清穆宗同治帝清德宗光绪帝清宣统帝溥仪清后妃史话清朝后妃制度皇后皇妃小传内监史话前紧后松的内监制度太监逸事宗室史话清朝宗室概况皇室成员的
- 最新章:第100章
- 正说明朝十六帝
- 第1节: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第2节:登上权力顶峰的农民领袖第3节: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第4节: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第5节:庆功楼前不离主第6节:滥杀功臣和刚猛治国第7节:动辄杀戮的严峻政治第8节: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第9节:明史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第10节:建文帝去向探秘第11节:马上天子朱棣第
- 最新章:第40章
- 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 作品: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作者:民国·费只园 内容简介 宣统既经出宫,瑾妃既经安葬,我这部清代艳史也就此好大大结束。况且近来南边的清史列传,北边的清史稿,次第出版。那些可传的妇女,不患他湮没不彰了。在下采取的书籍,在朝在野,或庄或谐,统计有百十种。此外,文集、诗集、词集,一鳞一爪,实在记不得许多。零
- 最新章:第128章
- 正说清朝12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22章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作者:章恺第一部分 目录(1)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失宠遭休弃:诸子争位受牵连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被逼殉死:政治祭坛上的牺牲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阿巴亥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顺治皇帝学步的“拐杖”康熙皇帝的坚强后盾良
- 最新章:第25章
- 正说宋朝十八帝
- 序言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帝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 授权连载第一部分 努尔哈赤至少留下12
- 最新章:第54章
-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 作者:清秋子能注意到我这篇文字的人,我想,大概都是喜欢或曾经喜欢读书的人。以我的经验,凡是喜欢读书的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过经邦济世的宏图大志、有过心雄万夫的快意狂想。读书,乃是为了两个字“向上。不过,乐于读书的人,一辈子能有多大出息?不是说“人生识字糊涂始”么?不是说“寻章摘句老雕虫”么?这样
- 最新章:第8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