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风云人物。因居地、郡望不同,时人称杨士奇为“西杨”,杨溥为“南杨”,杨荣为“东杨”。在他们的合力辅佐下,明朝在洪武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出现了一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的大好局面,因此,《明史》有“明称贤相,必首三杨”的说法,可见,三人确实是居功至伟。
杨士奇(1365~1444),明江西泰和人,名寓,号东里,字以行。年轻时曾在湖广一带做塾师多年,靠教书维持生活。杨溥像建文初年在王叔英的举荐下入翰林,充编纂官,参与了《太祖实录》的编修工作。永乐初与解缙等七人同时被朱棣选入内阁。仁宗即位后,以东宫旧臣的身份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历兵部尚书。仁、宣二帝时期及英宗初年,长期主持内阁。他知人善任,引荐于谦、周忱、况钟等人。为官清廉,为天下楷模。后来因为儿子杨稷犯罪受到牵连而被迫辞职,死后谥号文贞。著有《东里文集》、《文渊阁书目》,辑有《历代名臣奏议》、《三朝圣谕录》等。
杨溥(1372~1446),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字弘济,建文进士,授以翰林编修。永乐年间侍奉太子,为洗马官。后来因为受太子遣使迎接皇帝迟到,为汉王陷害,关进监狱十年,在牢房中读书不辍。仁宗即位后,杨溥获释。主持修建弘文阁,宣宗登基,将杨溥召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共同掌管机务,并升为礼部尚书。英宗初年,获少保头衔,晋升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文定,著有《水云录》、《文定集》等。
杨荣(1370~1440),字勉仁,初名子荣,明福建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建文元年(1399年)参加福建乡试考中第一,建文二年(1400年)礼部会试名列第三,殿试获二甲第二,赐进士杨荣像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攻下南京后准备登基时,杨荣拦住他的马头对成祖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一句话使朱棣恍然大悟,急忙调转马头去拜谒孝陵(太祖陵)。因为此事,杨荣给成祖留下极好的印象,永乐初杨荣与解缙等七人同时被选为文渊阁大学士。由于他思维敏捷,足智多谋,深得朱棣赏识,多次随成祖北征,规划边务,参决军事。仁宗即位后,先后升为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宣宗时又加少傅,赠太师。正统五年(1440年)退休回家,死在返乡的路上,时年70岁。英宗赠封杨荣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敏,并举行国祭,遣官护送灵柩还故里隆重埋葬。他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三人皆于建文帝时期进入翰林院,前后侍奉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朱高炽嗣位,杨溥入内阁与杨荣、杨士奇等共典机务,开始了三杨共同辅政时期,仁宗勤于政事,修建弘文馆,与大臣们谈论经史,不知疲倦。三杨帮助仁宗制定国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俨然一派和平景象,创下了明朝政治中的一段佳话。
三杨中杨士奇先后受到仁宗、宣宗、英宗三位皇帝的重用,他在文渊阁处理政事四十年,任职时间是明朝最长的。他为官处事,顾全大局,不计小处,兢兢业业,关心民情,请求减免赋税,缩减官田,审理积案,减汰工役,安抚逃民,惩治贪官污吏,深受百姓拥戴,同时他慧眼识人,善于选拔新人,他推荐的于谦、况钟、周忱后来都成为明朝名臣。杨荣在文渊阁任职也长达三十八年,他机敏通达,善于观察,思维敏捷,多谋能断,深受成祖赏识。成祖性本威严,凡遇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只要杨荣到了,成祖马上就会变怒为喜,议事就会有好的结果。成祖注重边政,杨荣以通晓边务为成祖所倚重,他曾五次随君出塞,两次巡边。重修太祖高庙实录,总裁仁宗、宣宗实录。成祖誉为岁寒松柏,仁宗赐银印,文称“绳衍纠缪”,给他凭借此印可以上疏密奏朝政好坏的权力。皇室对杨荣的优遇可谓隆厚,而他却未恃宠骄矜,仍坚持他“事君有体,进谏有方”的本分。
这二人各有长处,能够互为补充,取长补短,正如明宣宗朱瞻基所言:“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古守正……事涉军旅,则多从(杨)荣;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杨)士奇。”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处处以国家大事为重,能够相互谅解,不以个人恩怨影响国家事务。据史书记载,杨荣有时不能廉洁奉公,曾经多次接受边关大将馈赠的良马。事情传到宣宗耳中,于是宣宗向杨士奇对证,杨士奇却大力称赞杨荣长于军务,是他和其他朝臣所不能相比的,不能因为他犯了这样的小错误就抓住不放。宣宗听完则笑着告诉他,杨荣曾经在自己面前说他和夏原吉的坏话,杨士奇听后,不仅没有愤怒的表示,反而请求宣宗能够像信任他一样信任杨荣。后来杨荣听说了这件事,感觉自己非常对不起杨士奇,内心十分惭愧,从此二人尽释前嫌,视为知己。
杨溥不像他们那样杰出,且性格内向,但是他操守很好,朝中大臣都很服气他。宣宗十分信任这几位阁臣,对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能够认真对待,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史书记载说:“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在三杨执掌内阁的时期里,政治清明,海内太平,天下井然,百姓殷富,出现了所谓的“仁宣之治”的局面,这种盛世的形成,三杨功不可没。
“明称贤相,必首三杨”(2)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朱瞻基去世,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拥立朱祁镇为帝,就是英宗。朱祁镇是宣宗朱瞻基长子,宣宗驾崩时,朱祁镇年仅9岁,于是朝臣有人欲立哀王为帝。在杨士奇、杨荣等人的力争下,朱祁镇终于继承皇位,以第二年为正统元年。三杨在这非常时期的正确做法使仁、宣时期“海内富庶,朝野清晏”、“纲纪未弛”的安定局面得以继续维持。同时,由于英宗的登基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元老重臣努力的结果,所以英宗自然十分仰仗他们,于是三杨依然在朝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能够遵从宣宗遗嘱,在太皇太后的领导下尽心辅佐幼主,对稳定明王朝政局、保持良好的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侍奉朱祁镇读书的太监王振因善于迎合朱祁镇的心理,深受朱祁镇赏识。朱祁镇即位后不久,升任他为司礼监太监。他倚仗英宗的宠信,多次私自作决定,干预朝政,压制百官。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正月末,太皇太后准备诛杀王振,英宗带着五位辅政大臣为其求情方免一死。此后,王振虽有收敛,但太皇太后及三杨死后,他便开始飞扬跋扈,开明朝宦官把持朝纲之先例。
三杨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明朝建立以后,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渐渐形成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台阁体”就是明代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作家就是三杨,杨士奇的代表作是《东里文集》,杨荣的是《杨文敏集》,杨溥则有《文定集》,而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因为成员多为台阁重臣,所以他们的诗文便被称为“台阁体”。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包容在内。“台阁体”貌似雍容典雅,平正醇实,实则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既缺乏深湛切著的内容,又少有纵横驰骋的气度,徒有华丽的形式而已。但是由于三杨及其成员的政治地位,使许多追逐功名利禄的士人拼命学习,得官之后也竞相摹仿传习,以致相沿成风,成为影响很大的一个流派。
“纸糊阁老”万安(1)
万安(生卒年不详),明朝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字循吉,四川眉州人。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万安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宪宗成化初年,万安升为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被提拔进入内阁,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同时仍兼翰林学士。同年又升为詹事。万安有个朋友叫李泰,是宦官永昌的养子,年龄比万安小,但是万安却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所以两个人关系很好。他们官位相同,但是后来每当有了升迁的机会时,李泰必定要让给万安,所以后来万安的官职一直比必李泰高,到了选拔官员进入内阁的时候,李泰?
小说推荐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正说清朝三百年 作者:林涛目 录 本书简介绪论清帝王史话清高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清圣祖康熙帝清世宗雍正帝清高宗乾隆帝清仁宗嘉庆帝清宣宗道光帝清文宗咸丰帝清穆宗同治帝清德宗光绪帝清宣统帝溥仪清后妃史话清朝后妃制度皇后皇妃小传内监史话前紧后松的内监制度太监逸事宗室史话清朝宗室概况皇室成员的
- 最新章:第100章
- 正说明朝十六帝
- 第1节: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第2节:登上权力顶峰的农民领袖第3节: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第4节: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第5节:庆功楼前不离主第6节:滥杀功臣和刚猛治国第7节:动辄杀戮的严峻政治第8节: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第9节:明史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第10节:建文帝去向探秘第11节:马上天子朱棣第
- 最新章:第40章
- 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 作品: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作者:民国·费只园 内容简介 宣统既经出宫,瑾妃既经安葬,我这部清代艳史也就此好大大结束。况且近来南边的清史列传,北边的清史稿,次第出版。那些可传的妇女,不患他湮没不彰了。在下采取的书籍,在朝在野,或庄或谐,统计有百十种。此外,文集、诗集、词集,一鳞一爪,实在记不得许多。零
- 最新章:第128章
- 正说清朝12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22章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作者:章恺第一部分 目录(1)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失宠遭休弃:诸子争位受牵连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被逼殉死:政治祭坛上的牺牲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阿巴亥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顺治皇帝学步的“拐杖”康熙皇帝的坚强后盾良
- 最新章:第25章
- 正说宋朝十八帝
- 序言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帝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 授权连载第一部分 努尔哈赤至少留下12
- 最新章:第54章
-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 作者:清秋子能注意到我这篇文字的人,我想,大概都是喜欢或曾经喜欢读书的人。以我的经验,凡是喜欢读书的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过经邦济世的宏图大志、有过心雄万夫的快意狂想。读书,乃是为了两个字“向上。不过,乐于读书的人,一辈子能有多大出息?不是说“人生识字糊涂始”么?不是说“寻章摘句老雕虫”么?这样
- 最新章:第8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