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十三陵(2)
长陵、定陵和昭陵是目前开放的三座陵墓。
献陵是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合葬陵,位于长陵西侧的黄山寺。朱高炽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死,终年48岁,在位仅10个月。死前遗诏:“朕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献陵是明十三陵中除末代皇帝崇祯思陵外,最为简约的一座帝陵。史家在评价十三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
景陵是宣宗朱瞻基和皇后孙氏的合葬陵,位于长陵左侧的黑山。朱瞻基是仁宗的长子,是明代前期的守成之君。景陵也是较为俭朴的一座帝陵。景陵自宣宗死时即动工,断断续续到天顺七年(1463年)才完工,历时达28年。
裕陵是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位于长陵西北2公里的石门山下。英宗在位期间,由宦官王振专权,政治腐败,明王朝的衰败由英宗始。英宗一生虽然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其临死之前却做了一件令后人称道的好事,废止了明代开国以来妃嫔、宫人殉葬的制度。裕陵始建于天顺八年(1464年),蒯祥和陆祥两位技艺高超的技师督工,参加营建的工匠有8万余人。
茂陵是宪宗朱见深和皇后纪氏、王氏、邵氏的合葬陵,位于长陵西北3公里的宝山下。茂陵是明朝第一个一帝三后的合并陵墓。每日用工数万人,历八月即成。
泰陵是孝宗朱祐樘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位于长陵西北约3。5公里的史家山下。因孝宗生前好舞文弄墨,故史家山又称“笔架山”。泰陵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开始修建,同年十月葬孝宗。
康陵是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位于长陵西南约5公里的金岭山下。朱厚照的荒淫无道是明帝中较突出的一个。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死,终年31岁,同年五月葬康陵。
十三陵分布图永陵是世宗朱厚熜及皇后陈氏、方氏和杜氏的合葬寝陵,位于长陵东南1。2公里的阳翠山,是继长陵后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的一座陵园。世宗在位45年,修建永陵竟用了12年的时间。
庆陵是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刘氏、王氏的合葬陵,位于长陵西约1。5公里的黄山陵下。庆陵的地上建筑自天启元年(1621年)动工,到天启六年(1626年),历时6年。
德陵是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位于长陵东约2。5公里的潭子峪。德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始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用了近5年的时间方建成。
思陵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墓,位于陵区西南约6公里的锦屏山下。思陵在明朝时仅是皇贵妃田氏之墓。崇祯帝自缢煤山后,葬入田氏墓中。清入中原后,才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与其他诸陵比,思陵规模不大。
明末清初,陵区内的部分建筑受到破坏,此后其他建筑也不断残损。清政府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1785~1787年)对十三陵的主要建筑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葺。民国建元后,北平市政府又于1935年修葺了长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先后对长、献、景、永、昭、定、思七陵和神道建筑进行修葺,发掘了定陵地下宫殿。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长、定、昭三陵和神道四处景点对外开放。
F0 6 明代的内阁
朱元璋废宰相(1)
大明天子之宝印
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宰相是辅佐专制君主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汉代名相陈平说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职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乎上下内外的事都归宰相管辖,可见其权势是非常大的。由于宰相直接管理朝中百官,非常容易率领百官与皇帝对抗、架空君主甚至出现谋权篡位的严重后果。所以自从宰相制度设立以来,皇帝和宰相的斗争就从来没有间断过。随着中国古代政治日益走向高度专制集权,宰相也日益成为皇帝直接统命百官、掌控天下的绊脚石。明朝建立以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个人专制统治,防止大权旁落,无论政事大小,都亲自处理。即使是这样,他仍然担心宰相始终在威胁着他和他的子孙后代的统治,经过多年的考虑和谋划,他终于下决心废除宰相制度。
大明天子之宝印朱元璋即位后立了两个丞相,就是左丞相李善长和右丞相徐达。由于当时徐达经常在外面领兵作战,所以实权掌握在李善长之手。史称李善长“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朱元璋与李善长关系很好,彼此意气相投。朱元璋把李善长看做是萧何、张良式的人物,从指挥作战到军资供应,李善长经常参与。明朝建立后,许多政策、法规、制度、礼节和仪制等,也都是由李亲自制定,或者由他牵头完成。所以,在最初得以封公的六人中他居于最先的地位(其他五人是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然而,明朝建国以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权力过分膨胀,从而导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激化,朱元璋也对李越来越不满意。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因为长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天没有能够前往中书省处理政事,他心里感到不安,于是上疏恳请致仕(退休)。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表示未能尽职而有愧于朱元璋的信任;二是想借此试探一下朱元璋对他的态度,这是历代大臣惯用的一招。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朱元璋并没有像他设想的那样挽留他,而是马上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回家去了。李善长退休后,由于徐达仍然在进行北伐,中书省的工作不能没有人主持,朱元璋于是提拔了追随自己多年的汪广洋为丞相。汪广洋为人小心谨慎,廉明持重,所以朱元璋对他放心。但是汪广洋能力一般,办事乏力,事事请示,又令朱元璋十分失望。李善长趁机将自己的亲信胡惟庸推荐进入了中书省。胡惟庸精明强干,又得到李的指点和他的旧部支持,加上胡惟庸善于逢迎,很得朱元璋的欢心,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升胡惟庸为左相,而汪广洋被降为右相。不久,汪广洋被朱元璋以“无所建白”贬到了广东,不久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于是胡惟庸大权独掌,飞扬跋扈,专擅朝政,独断专行,趾高气扬,权倾一时。官员向皇帝上疏奏事,必先经他审阅,只要是对自己不利的他便扣留下来,同时他还大肆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大将军徐达深恶其奸,将他的不法之事上告朱元璋,胡惟庸得知后,企图陷害徐达。后来朱元璋的重臣刘基(伯温)暴病而死,于是朝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胡惟庸的传言,这更加坚定了朱元璋除掉胡惟庸的决心,不久,有人上告胡结党谋反,朱元璋立即下令严格追查。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十年后,又以“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大逆不道”为名,杀死李善长及其家人70余口,并下令肃清逆党,前后受到牵连被杀的人多达三万,至此,淮西集团被一网打尽。洪武二十六年,又大兴蓝玉党案,再次屠杀一万五千多人。胡蓝之狱使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得一干二净。
另外一个丞相徐达也没有能够善终。洪武十八年,徐达生背疽,忌吃蒸鹅,病重的时候,朱元璋故意赐以蒸鹅派人送去,徐达含泪吃下,不久死去。至此,明朝初年所任命的几个丞相全部被杀。
胡惟庸、蓝玉被杀固然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但受到牵连的人很多是无辜的。究其原因,就是朱元璋为了消除潜在威胁,强化皇权。朱元璋杀胡惟庸之后下了一道诏书,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中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此请者,置之重典。”明代官吏常服这显然是在为废除中书省和左右丞相寻找借口,他废除丞相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由于设置丞相就会“不旋踵而亡”,而是在于丞相权力过大,容易造成皇权的削弱。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事皆朝廷总之”,就是为了使皇权兼并相权,以便大权独揽,威临天下。
著名明史专家吴晗早在1934年曾经撰文《胡惟庸党案考》,指出朱元璋兴胡蓝?
小说推荐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正说清朝三百年 作者:林涛目 录 本书简介绪论清帝王史话清高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清圣祖康熙帝清世宗雍正帝清高宗乾隆帝清仁宗嘉庆帝清宣宗道光帝清文宗咸丰帝清穆宗同治帝清德宗光绪帝清宣统帝溥仪清后妃史话清朝后妃制度皇后皇妃小传内监史话前紧后松的内监制度太监逸事宗室史话清朝宗室概况皇室成员的
- 最新章:第100章
- 正说明朝十六帝
- 第1节: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第2节:登上权力顶峰的农民领袖第3节: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第4节: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第5节:庆功楼前不离主第6节:滥杀功臣和刚猛治国第7节:动辄杀戮的严峻政治第8节: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第9节:明史第一谜案建文帝失踪第10节:建文帝去向探秘第11节:马上天子朱棣第
- 最新章:第40章
- 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 作品: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作者:民国·费只园 内容简介 宣统既经出宫,瑾妃既经安葬,我这部清代艳史也就此好大大结束。况且近来南边的清史列传,北边的清史稿,次第出版。那些可传的妇女,不患他湮没不彰了。在下采取的书籍,在朝在野,或庄或谐,统计有百十种。此外,文集、诗集、词集,一鳞一爪,实在记不得许多。零
- 最新章:第128章
- 正说清朝12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22章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作者:章恺第一部分 目录(1)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失宠遭休弃:诸子争位受牵连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被逼殉死:政治祭坛上的牺牲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阿巴亥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顺治皇帝学步的“拐杖”康熙皇帝的坚强后盾良
- 最新章:第25章
- 正说宋朝十八帝
- 序言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帝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 授权连载第一部分 努尔哈赤至少留下12
- 最新章:第54章
-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 作者:清秋子能注意到我这篇文字的人,我想,大概都是喜欢或曾经喜欢读书的人。以我的经验,凡是喜欢读书的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过经邦济世的宏图大志、有过心雄万夫的快意狂想。读书,乃是为了两个字“向上。不过,乐于读书的人,一辈子能有多大出息?不是说“人生识字糊涂始”么?不是说“寻章摘句老雕虫”么?这样
- 最新章:第8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