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清朝》第78章


重用曾国藩,赋予他以节制四省全权的,是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
然而,最先肯用曾国藩的却是咸丰。咸丰这个人,够不上称为圣主,也不配称为贤君,但是在位十一年,是一个中等的皇帝,比崇祯好,而且好得很多。
祟祯的私生活颇为严肃,咸丰是好色之徒。然而崇祯多疑轻杀,咸丰则不疑不杀。作为一个皇帝,好色只是小毛病,多疑轻杀便是绝症。
咸丰即位之时(道光三十年),年纪仅有二十。洪秀全在当时,是三十八岁。大清帝国与太平天国之间的战争,实际上也是咸丰与洪秀全两人之间的拳赛。一个二十岁的孩子,与三十八岁的成年人比武,不是容易的事。
咸丰有庞大的领上,众多的人口,比较丰富的兵力与财力,诚然占很大便宜。但是,一切需要他决定,决定稍有错误,就一定逃避不了后果。他生长深宫,毫无行政经验与作战经验,面临太平军这样的巨敌,委实难以应付。
帮手,他有,却太多。满朝的文武,各省的总督、巡抚、市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提督、总兵、副将、参将,都是他的帮手。在这些人之中,谁好?谁不好?谁可靠?谁不可靠?
倘若是汉朝初年,问题就很简单。当皇帝的只消物色一个好丞相,把所有的噜苏事付托给他,自己垂拱而治。
清朝自从雍正以来不仅没有丞相,而且连沿袭自明朝的内阁制度也名存实亡。全部政务,尤其是军事,要皇帝自己处理。所谓军机大臣,实际上仅是侍候皇帝的秘书而已。
太平军初起之时,咸丰只晓得起用林则徐。他记得,当他八九岁的时候,林则徐对付英国人颇有办法。无奈现在林则徐已老,到不了广西,就在中途病死。
这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穆彰阿告诉过他,说:“不知道林则徐能不能去呢?”当时,他很气,认为穆彰阿始终与林则徐为敌,是甘心媚外的卖国贼,就把穆彰阿革去本兼各职,永不叙用。同时,也惩办经手签订《南京条约》的耆英,说耆英是“无耻无能”。
林则徐既死,咸丰想到了李星沅。这李星沅在云贵总督任上,平定过小规模的回民起义;又在两江总督任上,捕捉过若干私盐贩子。
然而,李星沅当钦差大臣却不够料,指挥不动巡抚周天爵与提督向荣,化除不了周、向二人之间的意见,打不下太平军。
咸丰因此又就近在军机大臣之中,选出了蒙古人赛尚阿,赛尚阿训练京城新设的“枪队”成绩不坏。
其实,赛尚阿的本事,只不过是训练“枪队”,使得枪队在阅兵典礼中步伐整齐而已。他虽则有蒙古血统,却极怕打仗,也从来不曾打过一仗,如何可以当统帅呢?
咸丰先叫赛尚阿扼守湖南;其后同说李星沅病死,叫他进军广西。他进了广西,只敢住在省城桂林,离开战场(永安州)很远。过了一些时候,因为咸丰逼他逼得紧,他才硬着头皮,到永安州“督师”,却又不听乌兰泰的忠告,任由向荣在永安州外围留下一个缺口,结果是大局糜烂到几乎不可收抬。
向荣已有应死之罪,总算比太平军抢先一步赶到桂林,把桂林保全下来,功罪勉强可以相抵。太平军冲进湖南以后,这向荣又竟然能够尾追太平军直到长沙,间接帮助了骆秉章等人守住长沙。咸丰正苦于找不到一个可以替代赛尚阿的人,于是又看中了向荣,叫他当钦差大臣。
向荣当一个提督材料尚嫌不够,当起总绾全局的钦差大臣来,可谓笑话。向荣的一套伎俩,只是尾追二字:由广西追到湖南,追到湖北,追到南京。到了南京,在孝陵卫扎下“江南大营”,对太平军采取监视态度,不敢进攻。
咸丰在咸丰二年于向荣之外加设一个钦差大臣,扼守河南。人选呢,他想起了琦善。怎么会想起这么一个人来呢?大概是于追怀林则徐之余而联想到的罢。琦善与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先后充任过钦差大臣(虽则两人的作风迥不相同)。
琦善的唯一资格,也就是当过钦差大臣而已。论军事知识与胆量,他不仅比不了向荣,也比不了赛尚阿。他在河南,坐视武汉被太平军占领而不去救;到了江苏,扎一个“江北大营”于扬州郊外的宝塔山及司徒庙,静候太平军放弃扬州而奏报克服扬州,静候太平军放弃仪征而奏报克服仪征。静候到咸丰四年秋天,寿终。
我们很难责备咸丰,说他无知人之明。他接触不到人才,如何去知?他自己不是人才,即使接触到了人才,也知不了。
在了解咸丰以后,我们反而不能不欣赏他之优容曾国藩了。曾国藩以一个丁忧的侍郎,奉命帮办团练,在家乡招兵买马,形成一大势力。祁雋藻告诉咸丰,说:“曾国藩虽则当过侍郎,现在只是一个平民;以平民的身份而能有如此的号召力,不是国家之福。”咸丰听了很动容,但仍旧让曾国藩继续放手做下去,一直做到变成力量最大的统兵官,把清朝的命运掌握在手。
咸丰对于江忠源、骆秉章、胡林翼几个他素未谋面的人,也颇能深信不疑,一心倚畀。诚然这几人之忠于清朝,有事实上的表现,咸丰应该相信他们。然而当皇帝的,也有听谗言的机会与提防忠臣的特权。咸丰对江忠源等人始终如一,在一般皇帝之中不能不算是差强人意的了。
而且,他不杀赛尚阿,甚至不杀一再弃城逃往上海租界的何桂清(何桂清于咸丰死后被斩),这的确是太软了一点,却也有安定“官心”的好处。 
《细说清朝》八九、曾国藩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字涤生,原字子城。有人说他原“名”子城.考中了翰林以后才改名国藩,这怕不确。他的弟弟国潢、国华、国荃、国葆,妹妹国惠、国芝,都是生在他中翰林以前,显然他这一辈是“国”字辈。而且“子城”的“城”字与“国藩”的“藩”字颇能配合,名曰国藩而字曰子城,最恰当不过。
他改字涤生,另有一段经过。传说他年轻之时,遭遇了一件甚不愉快的事,愤而自杀未死。罗泽南(罗山)劝他不必过于自疚,不妨取“涤生”二字为号,时加警惕。君子不患无过,患不能改。
罗泽南比他年长四岁,学问很好,研究张载、周敦颐、朱熹的著作均有心得,是一位言行相符的理学家;也写了好几部书(《西铭讲义》、《太极衍义》、《小学韵语》,等等)。
罗泽南对曾国藩颇为爱护,曾对罗也极敬重,两人的关系可说是在师友之间。曾氏一生在修养上居敬主诚,宗程、朱而不宗陆、王,大半是受了罗氏的影响。
曾发达得早,在二十三岁中了秀才,二十四岁中了举人,二十八岁中了进士,点了翰林。罗呢,满了三十,才中秀才;满了四十,才中举人。到了'咸丰三年'四十七岁,率领“湘勇”打仗,才开始有所表现。
湘勇创办以前,已有所谓“楚勇”,也是湖南人的武装结合。楚勇的首领江忠源曾经在家乡办团练,活捉了当地天地会的领袖雷再浩,其后到浙江秀水当知县,于咸丰元年丁忧回家,奉钦差大臣赛尚阿征调,招募了五百名老百姓,称为楚勇,带往广西。 存,“西,江忠源与乌兰泰很能合作,与向荣却合不来。他和乌兰泰见解相同,认为既围永安,不该缺上一角,赛尚阿不听,江忠源一气,回家。
回家以后,听说太平军果然突围,桂林危急,他又募了一些楚勇再来广西,想帮帮乌兰泰的忙。他到达广西之时,乌兰泰已死,全州无可守御,便伏兵在全州北边的蓑衣渡,打了一个胜仗。 其后,他赶到长沙,与太平军战于南门,又在天心阁筑一堡垒。长沙之能够保全,他的功劳不小。
再其后,他又赶到南昌,入城坚守。守了九十几天,太平军无可奈何。这时候,咸丰四年六月至八月,罗泽南带领两千湘勇,以及原驻镇篁(凤凰)的绿营兵到南昌来解围。南昌之能够保全,一半是江忠源守得好,一半也是罗泽南及其麾下当军官的“诸生”肯拼命。
所谓诸生,是若干知识青年,其中有些是罗泽南的弟子,有些不是。
在罗泽南的弟子之中,以李续宾、李续宜兄弟为最有能力。续宾其后于咸丰七年四月攻下九江,咸丰八年十月战死于三河。续宜在九年六七月间会同刘长佑战石达开于宝庆,解了宝庆之围;又在咸丰十年及十一年,帮助曾周荃攻叶芸来于安庆,阻挡了陈玉成的援兵;于同治二年病死,死时四十一岁。
江忠源在守好南昌以后,率领楚勇去守庐州(合肥),也是比太平军早到一步。可惜他此次所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