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改革家雍正》第3章


。而且,胤礽还不知克制,屡屡责打王公贵族。有一次,他当着康熙帝的面,把师傅徐元梦(协办大学士)推到水中。当时,康熙帝看得一清二楚,但不想在众人面前给他难堪,就忍住了没有处罚他。当然,康熙帝对胤礽的容忍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胤礽的活动进一步涉及到康熙帝本人时,康熙帝终于动手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作出了废黜太子的决定,并迅速付诸实行。促成康熙帝下决心的是两件事:当时康熙帝带领胤礽、胤禔及几位小皇子返京途中,随行的皇十八子胤(音jie介)身患重病,胤礽却幸灾乐祸,康熙帝以兄友之义责备他,他不思悔改,反而暴怒;第二件事是,在出巡塞外时,侍行的太子胤礽每天夜晚都围着康熙帝的帐篷转,从缝隙窥视里面的动静。康熙帝为预防政变,昼夜警戒不得安宁。迫于形势,康熙帝在路上就把胤礽索禁起来,回到京城即举行告天仪式,正式宣布废黜胤礽。
太子被废,众阿哥纷纷开始竞争储位。大阿哥胤禔投靠胤,结为一党,想拥立胤的人实在不少。十四阿哥胤则与九阿哥胤结为一伙,势力也不小。众兄弟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在这一非常时期,胤禛八面玲珑,一直以一副中立面孔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他既不攻击兄弟、不结派,也不落井下石,甚至还帮助众位兄弟,为兄弟们说情,表现出一副不得罪任何人的憨厚模样。
先说对被废太子胤礽,在众人都落井下石的时候,胤禛却“十分着急,想要救他”。康熙帝让胤禛对胤礽加以监管,胤禛却设法奏请解掉了胤礽脖子上的锁链。胤礽在危难时刻得此相助,自然打心底里感激。胤禛之所以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太子被废后,胤禔、胤的地位明显地超于众兄弟,胤禛很清楚,新储君还轮不到他,而他和胤禔、胤等人关系一般,太子换人,对于他来说换等于不换,并没什么好处;若太子复立成功,反而会借此增加实力,因此才为胤礽说话。不过,胤禛也不得罪八阿哥胤和十四阿哥胤两伙人,与他们分别维护了良好的关系,不时往来。
在康熙帝面前,胤禛也频频为兄弟们说好话。康熙帝曾说,胤禛“为诸阿哥陈奏之事甚多”。当胤禛被封为贝勒,而胤、胤等人封为贝子时,胤禛为此启奏,说都是一般兄弟,胤等人爵位却低,愿意降低世爵以提高他们,使兄弟们地位相当。类似这样的事,胤禛做过不少,他总是替弟兄们说好话,在别人有需要时即给予支持。因此,激烈争夺储位相互敌视的兄弟们都对他怀有某些好感,至少没有把他作为对手。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的宫廷斗争中,胤禛八面玲珑、以退为进,制定了处理兄弟关系的策略,以争取兄弟们的好感和支持,建立、扩大了自己的力量。他虽然对皇位火热渴求,手段却十分高明。他靠着自己的韬晦之术,提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表现出不平凡的政治活动才能。
两度废储,兄弟萧墙
康熙帝废太子胤礽后,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混乱局面,此时如果不迅速再立太子,激烈的争斗将会愈演愈烈,而且这种混乱的局面也不符合人们已经养成的国有储君的习惯要求,这就决定了康熙帝必须再立皇储。至于人选,康熙帝都不满意。尽管胤有才能,年龄身份也合适,但康熙帝不能容忍胤禔、胤等人的钻营,害怕出现另一个“太子党”;立胤以外的人,不符众望,诸皇子也不会服气。康熙帝想来想去,认为只有把原来的太子抬出来才是最好的办法。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距第一次废黜太子后六个月,康熙帝复立胤礽。但是在复立后,胤礽并没有改恶从善,反而迅速纠集党羽,扩充势力,很快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亲贵大臣。他照旧骄奢淫逸,常派家奴到各省富饶地区勒索贡物和美女。对胤礽的不法行为,康熙帝从稳定社会的大计出发一再迁就,但太子依然故我。终于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忍无可忍的康熙帝下令审问太子党诸人。一年后,颁谕宣布胤礽罪状,再次加以废黜。
胤礽第二次被废后,储位角逐曾一度达到白热化的状态。康熙帝刚作出废黜皇太子的决定,皇长子胤禔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想取而代之登上皇太子的宝座。
胤禔当时已经36岁了,但因为不是正宫娘娘所生,所以没能当上太子。在康熙早年,他也有一个强大的后盾———大学士明珠。明珠是胤禔的舅舅,他心里一直不服气胤礽当太子,就联合大学士余国柱和部里的几个尚书,同太子党对着干。康熙帝很快发现了他的行迹,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以朋党罪把明珠一伙人给罢了官。胤禔因此倒了这个大后台,也失去了康熙帝对他的赏识和信任。
但是胤禔并不善罢甘休,他表面上遵从父命,但内心里对太子的地位十分觊觎,与太子暗中作对,并从中挑拨康熙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
胤礽在第一次被废之后,康熙帝指定胤禔护驾;拘禁胤礽以后又叫他监管胤礽的所作所为。这一安排使胤禔误以为自己已经时来运转,所以他曾悄悄地向康熙帝表示:假如父皇想让胤礽死掉,又怕天下人说闲话,下不了手,他可以出面动手,这样父皇就可以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了。身为兄长,竟然迫不及待地要杀死兄弟!康熙帝听后惊诧不已。这个散发着血腥味儿的计划,深深刺激着康熙帝已受伤的神经。康熙帝当即识破了他的诡计,也看透了他的心狠手辣,当众指责他“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胤禔见立储无望,遂找道士出谋划策施行巫术,以期卷土重来,事泄后被康熙帝圈禁高墙。
胤禔争夺太子位无望后,就极力推荐和他关系不错的八阿哥胤作太子。胤的生母良妃卫氏地位十分低下,不太受康熙帝的重视。与胤禔谋夺嗣位的杀气腾腾相反,胤以仁爱好礼出名,很得人心,在兄弟和皇族王公大臣中有很多拥护者,如皇九子胤、十子胤、十四子胤等。康熙帝的哥哥裕亲王福全也称赞他“有才有德”。胤自己谋夺嗣位之心也溢于言表,他曾借众人保举他的事试探地问康熙帝:我该怎么办?要不然我就装病,免得再有保举的事发生。他希望康熙帝能承认这种推举的事实。
尽管有很多人为胤进言,但胤却并不太讨康熙帝的喜欢。因为康熙帝觉得他虽然有才干,可是太有野心,心眼又多,阴险无比。康熙帝将胤与被废的胤礽作了比较:“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康熙帝甚至担心他逼宫篡位,说他“党羽甚恶,阴险已极,即朕亦畏之”。康熙帝曾明确让胤死了这个心思,说他“系辛者库贱籍之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信相面人张明德之言,大背臣道,雇人谋杀胤礽,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入骨,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并宣称“朕与胤父子之恩绝矣”!胤谋夺嗣位无望,不免怨恨父皇,使父子间的感情出现了裂痕,快到了反目的地步。一次,康熙帝出塞狩猎回京,胤不但不恭迎,反而派太监送去两只快要死的鹰,以表示对父皇狩猎之事的藐视,康熙帝非常生气,大骂胤不孝不义。
就在胤上蹿下跳的时候,康熙帝的第三子胤祉也跳了出来。与胤禔、胤礽、胤等人与康熙帝的紧张关系不同,胤祉和康熙帝的关系较为融洽。在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帝看到自己多年培养的太子如此悖逆,耻笑于天下,悔愧交加,有病也不医治。胤祉多方劝解,康熙帝方才同意治疗。胤祉又多次将康熙帝请到他的花园,让康熙帝感受天伦之乐,消解心中的苦闷。康熙帝效法汉人太子制,重视嫡长,现在老二被废,老大被圈禁,作为老三,其地位自然摆到了前面,他又早封王爵,对嗣位也有所企求。他特意从江南武进县请来一位精通天文星占的人,将他请到府里奉为上客,想了解一下自己是否有龙飞九五的可能。康熙帝虽然对这个儿子很喜爱,但认为他缺乏统领全局的才能,所以并没有表现出要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托付于他的意思。
在哥哥们纷纷为争夺储位而大动干戈时,十四阿哥胤也不甘示弱。胤的生母为德妃乌雅氏,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胤与皇八子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