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道》第19章


(16)因为这些是有关戒律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些不适宜在家居士。
(17)比丘戒。
(18)月圆日和新月日,比丘集中起来诵持根本大戒。
(19)雨季的正式结束。
(20)一种戒律行为。
(21)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4页。
(22)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5页。
(23)《律藏》,第三品,第329330,见《增支部》,第四品,第186,187页。
(24)对意思(attha),经文(dhamma),词源出处(nirutti),以及理解此三(patibhana)的分析知识。
。。
第十章 佛陀的反对者和护持者

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
毁谤与赞美,智者不为动。
——《法句经》
为了人类的福祉,佛陀忘我地行化各地,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的信徒遍布社会的最高层和最低层。人们对他的爱是自发的,对他的尊敬是深厚的。国王和贵族、富人和穷人、虔诚的民众或淫女,各阶层的善男信女,争先恐后地为他服务,从而使他崇高的使命得以成功。富者为他慷慨出钱,建筑环境宜人的寺院,信仰虔诚的贫穷者,以谦卑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虔敬。而他却圆融平等地接受富人和穷人的供养,没有任何偏心或偏见。不过,他对穷人或低下种姓之人施与了更多的悲悯。如同蜜蜂在百花丛中采蜜而无损于任何花朵,他生活在信徒和支持者中,不给任何人带来一点一滴的不方便。各种各样的供养纷纷向他飞来,而他却彻底无染无著地接受一切。
虽然他为人类服务的动机是绝对的纯洁,彻底的无我,但是在宣说和传播教法中,佛陀不得不与强大的反对者作斗争。他受到刻薄地批评,公然的侮辱,以及无情的人身攻击。这是其他宗教领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他的主要反对者就是外道之师及其追随者。而他们的传统教法和盲目的祭祀仪式受到佛陀的公正抨击。就个人而言,他最大的敌人就是他的姻弟和早期弟子提婆达多。他曾试图谋害佛陀。
佛陀与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是天臂城王和般弥陀的儿子,耶输陀罗是他的姐姐。这样,他就是佛陀的堂弟和姻弟。在佛陀行化说法的初期阶段,他就同阿难陀等其他释迦族的王子们一道,加入了僧团。他未能达证任何圣人之境,但却以世俗神通(pothujjanikaiddhi)而闻名。他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就是曾经为他建造精舍的阿闍世王。
在他的早期生涯中,他以梵行为生,堪称典范,舍利弗尊者甚至还专程到王舍城赞扬他的修行。但是后来,世间的名闻利养浸蚀了他的心,嫉妒佛陀,他的品性由此而迅速蜕化,终于成为佛陀的最大个人反对者。当他对佛陀怀恨在心时,他的神通也就自然地荡然无存了。虽然他手段恶劣,生活堕落,但是他也有一大批扩徒和许多崇拜者,甚至有人更喜欢他而非舍利弗。
有一次,他来到佛前,要求把僧团的领导权交给他,原因就是佛陀年事已高。佛陀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说:“我甚至不把僧团交给舍利弗和目键莲,我又怎会交给你?”他对佛陀的拒绝恼羞成怒,发誓报仇。为了维护和保持僧协和的尊严,佛陀当众宣布:“提婆达多以佛法僧为名所作一切,须自己负责。”
因此,他伙同阿闍世王,策划谋害佛陀。阿闍世王在仓皇煽动下,害死自己的父亲,篡夺王位。而他本人却妄想谋害佛陀,领导僧伽大众。忘恩负义的阿闍世王杀死了他虔诚的父亲。提婆达多雇佣一批弓箭手,前往行剌佛陀。但是,同他所期待的正好相反,全部雇佣者皆成为佛陀的皈依者。他的险谋失败了。他决定亲自动手。当佛陀走在灵鹫山坡时,他爬上山顶,残忍地把一块巨石投向佛陀。幸好这块石头击到另一块石头,一片碎石轻微地砸伤了佛陀的脚,流血不止。有生大夫照顾并设法治好了他的脚。
提婆达多又一次试图谋害佛陀,但仍然没有成功。他用烈酒灌醉了国象那兰机里,然后解开僵绳,放他朝佛陀过来的方向奔去。疯狂的大象以雷霆万钧之势朝佛陀奔来。阿难陀尊者向前紧跨一步,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佛陀。但是佛陀却广运无限慈悲,制伏了大象。
由于这最后一次邪恶行径,提婆达多大失民心。他受到公众议论的强烈谴责。阿闍世王不得不取消对他的支持和赞助。他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紧接着,他又绞尽脑汁,以欺骗为生。他狡黠的大脑又设计出一条貌似安平的计划。在诃卡利克等臭气相投的恶比丘帮助下,他又想在僧团内制造分裂。
他要求佛陀在比丘僧伽中制定如下五戒:
1、比丘应住山林。
2、比丘应以乞食为生。
3、比丘应着粪扫衣(由从垃圾及墓地中拣来的破布做成的袈裟)。
4、比丘应作憩于树下。
5、比丘一生不得食用鱼肉。
他心里很清楚,佛陀肯定不会同意。但他希望以佛陀的拒绝为借口,肆意贬低佛陀,由此而赢得无知大众的支持。
他提出这些要求后,慈悲宽忍的佛陀向弟子们宣布,他们可以自由接受这些戒律,但他不会强迫大家遵行。
提婆达多以此拒绝为由,在僧团内制造分裂,他对众比丘散言:“兄弟们,谁的话更为高尚,是如来的,还是我的?愿意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人,跟着我走吧。”
一些新近出家,对佛法不甚了解的比丘们明显地赞同他的主张,从而站到他的一边。在这些同流合污之人的前呼后拥下,他去了伽耶山。但是,在佛陀的指导下,舍利弗和目键莲尊者一路追寻过去,对他们解说佛法,成功地把他们的争取回来。
从那时起,罪恶的日子终于降临他的头上。当他病入膏肓,临命终时,他真诚地洗心忏悔,希望见到佛陀。但是由于他恶化深重,未能见到佛陀,就凄惨地死去。在此最后一刻,他皈投到佛陀的怀抱。
虽然他因为臭名昭著的恶业而在恶道之中参遭痛苦,但是,由于他早期曾以清净梵行为生,据说,他将在无数劫后成辟支佛,名阿提沙罗。
给孤独长者
给孤独长者是佛陀的大护法,于在家信众中,他被认为是布施第一。
给孤独意为无助者的喂养者,原名叫输达陀,由于他的慷慨举世无双,后来他以其新名而闻名。他出身于舍卫城。
一天,他到王舍城的姻弟家办理一些生意事务。但是姻弟没有象往常一样出来迎接他。输达陀发现他在后院忙着准备家宴。一打听,他欣喜地知道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第二天招待佛陀。仅仅佛陀二字就使他兴趣横生,诚心渴望能见到佛陀。他被告知,佛陀就住在附近的悉达树林,第二天就可以见到他。当晚就此休息。但是他拜访佛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乃至一夜没能合眼。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他就起了床,动身前往悉达树林。由于他对佛陀的无限信任,一束光亮从他的身上放射出来,照亮他朝前走去。外面一片漆黑,穿过一块墓地时,他不由得害怕起来,心想往回走。这时,夜叉悉瓦诃隐身鼓励说:
“一百头象马,一百架骡车,十万名美女,珠宝耳环饰,不及十六分之一,向前一步走,向前走,向前走,不应后退而应向前走。”(1)
他的恐怖感一下子消失了,由此而产生了对佛陀的无限依赖,光亮又出现了。他勇气倍增,加速向前。这种现象连续出现了两三次,最后他终于来到悉达树林。佛陀正在一块开阔之地来回散步,早已知道他的来访,直呼其名,让他过来。
听到佛陀喊他的名字,给孤独高兴万分,躬身施礼,恭敬地问侯佛陀,佛陀回答道:
“欲灭阿罗汉,安乐一切时,不著色尘欲,一身全清凉,断诸生有种,去除诸障碍,止苦伏染心,寂静喜为息,只因心安隐。”(2)
闻听此法,给孤独长者当下证得第一圣果,随即邀请佛陀到舍卫城安度雨季。佛陀接受了他的邀请,并建议说,诸如来以寂静为乐。给孤独回到舍卫城,花巨金买下一花园。此园原属于只陀王子,他以黄金铺地为代价,购下这座花园,又耗巨资建造了著名的只陀精舍。佛陀在这里度过了19个雨季。在佛陀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这里,讲说了许多经典。
虽然给孤独长者从不愿给佛陀增添麻烦,努力克制自己不向佛陀提问题,但佛陀还是给他讲说了几部居士特别感兴趣的经典。
一次,佛陀以布施为题,告知给孤独供养佛陀和僧伽的巨大功德,但是建造寺庙,供给僧团的功德远大于此,而皈依佛法僧要比建造寺庙更具功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