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大明》第123章


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在南洋这种作物早就开始播种了,估计很快就要传入中原了,朱明在心中暗暗的想道。很多后世的学者研究说明,明清差不多的科技条件下,为何明代人口一直在六七千来万徘徊不前,而清朝却会一路高歌猛进突破一亿两亿最高直接到了四亿的大关,一个原因就是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让如此众多的人口能吃饱饭了。
两个在坐的伟大政治家很快找到到了朱明话中最有诱惑力的一项。
“那玛雅大陆再西呢?”姚广孝思考了一下朱明的描述后,再次开口问道。
朱明狡黠一笑:“再西,就回到了东瀛和我们大明了。”
“如此这般…小友也是认为天圆地圆咯。”
在古代有的人认为天圆地方,印度人就认为大地扛在几头巨象的背上,有的还认为大地处在海洋中间,被几只乌龟驼在背上,虽然也有认为天圆地圆的,但也一直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
在等上几年待我来次环球航行吓死你们,朱明想到。
有了朱明的一番和盘托出做底,姚广孝也像昨天的朱棣一样开始对这个年轻人脑子中的东西感兴趣起来,而朱明也特意选取了不少新的东西讲述,让朱棣也是兴趣盎然。
“你说那欧罗巴如此多的小国林立,却能互相攻伐之余还抵挡住了强大的蒙古人,甚至曾向东扩张,也打到了天方之地,靠的就是那个基督教?”
此刻在大明以及更东的日本已经有无孔不入的基督教传教士了,朱棣对此也有耳闻,对于这种蛊惑人心的宗教,所有的统治者都是没有任何好感的,除非能够用它来麻痹人心加强统治,不过此刻大明已经有一个儒学了,完全够用就不需要麻烦这些外来的异端学说了。
几人正聊得开心之时,姚广孝开口说道:“小友胸中有如此丘壑,为何不安心留在大明,总算是落叶归根光宗耀祖。”
“正如我所说的,大明之外还有如此多的土地,为何局限于一隅,不管是丰年也好,灾年更甚,一不小心多生了几个娃,却又养不起,不得不出售自己的孩子,我不过是想为同族们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已。”
两人都陷入了沉思:这朱明的话说起来也不错,也确实是个好口号,当年太祖反元时都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可见为同族谋取福利是一个多么高尚的口号,但朱棣姚广孝作为老道的政治家,他们不光要考虑天下人的利益,还要考虑自己统治的利益。
“不知陛下对帖木儿帝国所知如何?”朱明斗胆问道。
帖木儿帝国是蒙古人建立的仅次于当初蒙古的大帝国,此刻已经囊括了中亚西亚的一大片版图。
“虽然对于大明俯首陈臣,实则不轨之心甚重。”
“在下曾闻其前段时间已取得天竺北部的疆域,若其势大,必将对中原不利。”朱明的意思很明确:帖木儿帝国确实是很牛的,以至于后来帖木儿帝国分崩离析了,一个逃出来的王室后代还能在印度建立起庞大的莫卧儿王朝,可想而知帖木儿帝国的疆域及影响力之大,虽说此刻在名义上帖木儿帝国是向明朝称臣的,但要说朱棣没有担心那绝对是假的。
如果让我在南洋发展,我就能为你一直打到天竺去牵制帖木儿帝国,而且说实话天竺那片地方是热了点,但也还算不错,你总不能老是担心我往中原跑吧,朱明透露的意思很明确。
但此刻两位大明的大拿都不会如此轻易的下个结论,看看外面天色已晚,今天这一下午的闲聊,不管这个叫朱明的年轻人嘴中有多少是真的,总算是获益匪浅,如果天下大势真全如这朱明说的一般,倒也可以让朱棣收到拨开云雾的效用。
“皇孙瞻基早慧,对于这弗朗机之事颇有兴趣,国公有空可以与他讲讲这弗朗机见闻。”朱棣最后丢下这么一句,全体打道回府了。
第二卷 南北帝国 第一百五十章 皇长孙的老师
就在朱明的境况越来越好时,他也收到了从广州快马传过来的消息:自己的二十多艘商船在广州赚的盆满钵满,那些奇巧的机械虽然为当地的文人雅士所不喜,而且自行车也远远没有形成当初在欧洲的流行风潮,但是三轮车在运输上明显是有着很大优势的。
而且自由城自行车厂产出的产品经过改进更新,那些三轮车不管从操作性还是载重上都比众多的山寨产品好太多了,所以其中有几船这类的机械类型商品在港口很快就卖了个精光。
其他的一些商品白糖、棉布因为大明向来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前都是少量运来倒还吃的下,这次分别都有三四船的量,一时之间市场倒是消化不了那么多,不过在广州港已经有自由商会的商行了,放在那里慢慢的倒卖。
另一个赚大钱的就是玻璃了,中原地区缺乏必要的优良石英矿产,所制成的玻璃质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瓷器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也没人去过于关注玻璃制品的开发。
所以当黑水明国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玻璃制品进入广州市场时,给予了市场巨大的冲击,这次船队带来的玻璃制品也不例外,许多高透光的透明玻璃还有少量的玻璃镜子,更是让富人们为之癫狂。
船队带来的银币反响一般,可虽然没有大红大紫,广州港中的一些商人也很快接受了这种新奇的货币,五千枚银币很快花销一空。
虽然面值标着大大的汉字“壹两”,但那些商人检验了重量和纯度后只愿意打八五折的价格接受使用,表面上黑水明国的商人们不乐意,其实心中乐开了花,这些银币朱明是按八折的价格出售给他们的,朱明赚了五分利,他们这样转手一交易也赚了五分的利,这下试清楚了水,下回就不止带这五千枚来了。
现在商会和这次二十多艘商船的意思是,既然生意做完了,是否需要船队北上来一趟南京?
征询了随团而来的二十多位商人意思,这些商船也都是属于他们的,这群商人中有一部分官商,反正是为朱明做事的,但也还有一部自由商人,还是该由每个人自己做主。
最后商讨了一下,毕竟在南京城中也要发展,什么也不便宜,光靠朱明带来的这些钱和赏赐还是不够,必须还要有经济的支持。
于是朱明写就一封密信,交给了信使,商船来个五艘,要多送一些南洋的特产,广州自由商行中没有出完货的大半南洋特产全部船运北上,另外这次赚取的利润除去采买货物花费后,若有剩余也全部运来南京,顺便还要把朱棣赏赐的那些个瓷器丝绸都装船运回黑水明国去。
信使出发到商船的到来,估计还得近一个月的功夫,这也急不来,这次跟船过来的商人都是有意在大明发展的,叫他们这一个月多多到外面走走,查看一些市场行情,毕竟猛龙不过江,熟悉当地商业环境还是必须的,现在朱明这爪哇国公的名头比起原来的定海侯是好用多了,借用这名头也能提供些些方便。
安排完府中的事情后,朱明便准备出门前往东宫拜访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现在还在被禁足的过程,而且不管哪朝哪代,敢于私自与太子打交道密谋的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所以现在朱高炽那儿也算得上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但是朱明是奉旨前来指导皇太孙的学业啊!这要指导人家儿子的学业,总不能不通过人家老爹吧,所以朱明就凭着朱棣的金口玉言,施施然的走入了东宫范围内的春和殿。
通传过后,朱高炽一摇一晃的亲自出门迎接,看见了朱明后也是客气的免了他的礼,说道:“听父皇说起了爪哇公博学多识,还着本王也要多与爪哇公学习一二。”
说完把朱明请入了殿内。
原本南京皇宫中有专门为皇太子及亲王们讲学的大本堂,乃朱元璋苦心经营,为的就是培养后续合格的接班人,只是在靖难之役中却毁于刀兵,现在这些皇族子弟多半是在自己的寝宫中专门由朱棣挑选的老师进行教育。
走入后殿,朱明却已听到有朗朗读书之声传出,便好奇的看了一眼朱高炽。
“呵,今日退朝之后,右春坊大学士受皇命前来考校皇长孙的课业。”
进入大明后朱明对于朝堂之上的人人物物还是有所关注,自然知道这右春坊大学士是何许人也,他就是有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称号的解缙。
此人才高八斗,出生在书香门第,不到二十岁就考上了进士,被选为了前途无量的庶吉士,后来朱棣靖难一来,作为大明顶尖文人中首先屈膝投靠的人,他也很被朱棣看重,擢其为内阁首辅,位极人臣。
但此人持才傲物,为人耿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