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第377章


15 分—20 时 30 分,希特勒召集军事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勃洛姆 堡、陆军总司令弗立契、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空军总司令戈林和外交部长牛 赖特,在总理府举行秘密会议。希特勒在发言中强调德国必须使用武力在欧 洲夺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并把英、法两国确定为首要的敌人;发动战争的时 间最退在 1943—1945 年,如果法国发生内证或卷入同另一个国家的战争,则 可提前采取行动;首先应夺取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以便在对西方进行战 争时解除侧翼的威胁。戈林和雷德尔支持希特勒的计划,勃洛姆堡、弗立契 和牛赖特则认为该计划过于冒险,担心德国会被英法击败。霍斯巴赫当时担 任记录,同月 10 日将记录整理成备忘录。战后被盟军查获,经纽伦堡国际军 事法庭确认为纳粹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罪证。参见“勃洛姆堡弗立契事 件”。 
霍尔斯特·威塞尔之歌(HorstWesselLied)又名《高举战旗》。德 国*纳粹党党歌,纳粹德国第二国歌。柏林冲锋队小队长*威塞尔词曲,故名。 1930 年定为纳粹党党歌。曲谱是借用一首北海渔歌调,歌词则号召冲锋队员 跟随希特勒去“拯救”德国。 
霍曾全斯斯大林会谈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特使*霍普金斯两次访问苏 联同斯大林的会谈。(1)1941 年霍普金斯斯大林会谈。苏德战争爆发后, 英、美相继声明援苏抗德。为考察苏联的实力和苏德战场真实情况,以决定 美国对苏联支持的程度和提供军援的规模,罗斯福派其密友、负责*《租借法 案》的霍普金斯访苏。1941 年 7 月 30—31 日,霍普金斯在莫斯科同斯大林 及其他苏联领导人会谈,转达了罗斯福支持苏联抗战的态度,苏方则向他提 供了详细的战略情报。会谈虽未就美国援苏问题达成具体协议,但霍普金斯 了解到苏联军民抗德的决心和军事经济潜力,得出苏联能够坚持对待作战的 结论,并编制了一份苏方最急需的军援物资清单。随后,霍普金斯将访苏所 获的印象和资料带到*大西洋会议,对罗斯福和丘吉尔确定援苏政策起了重大 作用。(2)1945 年霍普金斯斯大林会谈。1945 年 5 月击败纳粹德国后,接 替刚去世的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开始对苏实行“强硬路线”。美 苏矛盾和摩擦日增。但当时美、英在击败日本、建立联合国以及处理战后的 欧洲和世界等问题上,仍需同苏联合作。杜鲁门为了表示继续奉行罗斯福的 对苏政策,调整两国关系,两次派霍普金斯访苏。5 月 25 日—6 月 6 日,霍 普金斯和美驻苏大使哈里曼同斯大林及其他苏联领导人,就成立波兰新政 府、对德实施占领、成立赔偿委员会、联合国安理会表决程序、苏联参加对 日作战的日期等问题进行了 6 次会谈,并达成了协议。此次霍普金斯访苏, 为随后的*波茨坦会议作了准备,对于在战争末期维护美、英、苏的反法西斯 同盟以及战后欧洲和平,具有积极意义。 
[丨] 
冀东暴动即“冀东抗日武装起义”。 
冀察战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基本战斗序列单位之一。抗日战争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为与中国共产党争夺华北敌后游击战争的领导 权,遏制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于 1939 年 1 月 14 日组建。战区为河北 及察哈尔,辖 3 个军另 1 个民军指挥部。鹿钟麟任总司令,后由卫立煌、蒋 鼎文、陈诚兼任。其所辖未怀冰、石友三、张荫梧等部,曾积极参与*国民党 第一次反共高潮。1944 年冬由高柄勋任总司令,兵力缩为 2 个师,归军事委 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辕指挥。1945 年 6 月 26 日撤销。 
冀中回民支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37 年 9、10 月间,中 国共产党在定县、安国一带组织回民抗日武装。1938 年初改称冀中人民自卫 军回民干部教导队。7 月与马本斋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合并,组成 八路军冀中回民干部教导总队。次年 7 月改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 马本斋任司令员,郭陆顺汪政治委员,下辖 3 个大队,2500 余人。该部转战 冀中和冀鲁豫平原,进行大小战斗 870 余次,歼敌 3 万余人。1944 年调往陕 甘宁边区。 
冀中反五次围攻抗日战争中期八路军第一二○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 粉碎日伪军围攻的战役。1938 年 11 月至 1939 年 1 月,日伪军先后出动 6000 余人和 1000 余人两次围攻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形势日趋严重。八路军第一 二○师主力奉命从晋西北越过同蒲、平汉铁路东进冀中。2 月中旬,成立冀 中军政委员会和总指挥部,由贺龙任书记和总指挥,统一领导党政军民工作。 1 月 25 日至 2 月 15 日,日伪军先后出动 7000 余人和 2400 余人,进行第三、 四次围攻,均被粉碎。3 月 18 日,日伪军集结 9000 余人进行第五次围攻。 第一二○师以“盘旋式”战术摆脱敌之合击,并于 4 月下旬集中 7 个团进行* 齐会战斗,一举歼敌 700 余人,粉碎了日军围攻,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 
冀中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冀察政务委员会中国国民政府为适应日本“华北自治化”要求而设立 的半独立性质的机构。1935 年 11 月底,何应钦至北平(今北京)与秦德纯、 熊式辉等密商,接受日本“华北自治化”要求,并经日方同意,决定于 12 月 16 日成立。后因爱国学生示威游行强烈反对,延至 18 日正式成立。由宋 哲元任委员长,17 名委员中近半数为亲日派政客。统辖河北、察哈尔两省及 北平、天津两市一切政务,名义上仍隶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实际上冀察两省 已变相“自治”。1937 年 8 月 20 日宣布解散。 
冀中反五一大扫荡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 1942 年反击日伪军“扫荡” 的战役。因日伪军的“扫荡”从 5 月 1 日开始,故名,日军为实现“确保华 北,先保平原”的战略企图,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第二十六、 第二十七、第四十一、第一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七第九旅团,骑兵第一旅 团等各一部及伪军共 5 万余人,对河北省深县、武强、饶阳、安平地区的抗 日根据地实行“拉网大扫荡”。日军将冀中区分割成 2670 小块,采用“纵横 张网,对角清剿,反复合击”的战术,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冀中根据 地受到严重摧残,部队减员 1.68 万人,区以上干部三分之一被害。但军民不 畏强暴,经 2 个月艰苦奋战,作战 272 次,毙伤日伪军 1.1 万余人,粉碎了 日军的大“扫荡”。 
翼东防共自治政府侵华日军在中国河北省扶植的伪政权。1935 年 11 月 24 日,国民政府滦榆、蓟察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通县宣布“独立”, 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 月 25 日,改现名。管辖临榆等冀东 22 个县。 殷汝耕任自治政府长官,池宗墨等为委员。挂五色国旗。下设秘书、保安、 外交 3 处和民政、财政、教育、建设 4 厅。各处、厅、县都聘有日籍顾问与 秘书,由日人掌握权力。1938 年 2 月宣布取消,并入华北“临时”政府。 
冀东抗日武装起义亦称“冀东暴动”。1937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联 合爱国人士建立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冀东分会,准备武装起义。1938 年 6 月,邓华、宋时轮率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平西挺进冀东。7 月,中共冀热边特 委在八路军配合下,发动全区大暴动,先后有冀东 21 县及唐山的矿工、农民 和青年学生等 20 余万人参加。组成的起义武装部队一度发展到 10 万余人, 配合八络军先后攻克玉田、乐亭、卢龙、蓟县、平谷、迁安 6 座县城和控制 冀东广大乡村,建立了冀热辽军区及行政委员会。10 月,起义武装除留少数 部队坚持冀东斗争外,大部随八路军第四纵队撤往平西整训。 
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翼鲁豫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冀中一九四一年反蚕食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军“蚕食”的战 役。1941 年 3 月起,日军开始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全面“蚕食”,至年底已建 立据点和碉堡 1026 处,修筑公路 4280 余里,封锁沟、墙 3520 余里,并进行 数百人至 2 万人以上“扫荡”68 次。冀中抗日军民广泛开展交通战、游击战、 地雷战和地道战,组织青纱帐战役,反击日伪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