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人物典藏集》第89章


年,莫洛托夫先后任北方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俄共(布)中央和苏俄政府驻伏尔加河地区全权代表,领导人民同饥饿作斗争。1919年底,莫洛托夫调任苏维埃下戈罗州执行委员会主席。1920年4月在俄共(布)第9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同年9月任顿涅茨州委书记,负责该地区工业的恢复工作。1921年3月,俄共(布)举行第10次代表大会,莫洛托夫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4年,莫洛托夫出任党的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领导职务,主管农业。1927年至1928年,莫洛托夫兼任联共(布)莫斯科委员会书记。1930年,出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基洛夫被害事件发生之后,莫洛托夫成为三十年代苏联肃反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39年5月,莫洛托夫兼任外交人民委员。当时战争乌云笼罩着欧亚地区,发生世界大战的趋势十分明显。为争取时间,延缓战争的到来,苏联同意和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8月23日中午,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到达莫斯科。当晚,莫洛托夫与斯大林同他进行会谈,并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5月,斯大林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被任命为第一副主席。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侵入苏联。当天中午12时,莫洛托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发表广播讲话,号召全体人民和武装力量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光荣地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勇敢地投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中去。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从此开始。6月底,苏联政府成立以斯大林为主席、莫洛托夫为副主席的国防委员会。1941年底到1942年初,苏联军民在莫斯科城下重创德军,击溃德军50个师,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宣告了法西斯德国“闪电战”的破产,打破了德国武装力量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了争夺战略主动权,巩固和发展反法西斯同盟,苏联要求英美开辟第二战场。1942年5月至6月,莫洛托夫访问伦敦和华盛顿。5月26日,莫洛托夫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伦敦签署《关于在反希特勒德国及其欧洲仆从国战争中结盟及战后合作互助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相承允给予彼此军事及其他一切援助与支持”,“战后共同行动与合作……互相给予经济援助”,但没有最后确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因为美国当时尚未就此问题表明态度。美英双方商定,莫洛托夫先访问美国,返国时再取道伦敦商讨这个问题。5月29日,莫洛托夫在白宫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国务卿赫尔及霍普金斯等人,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举行会谈。莫洛托夫说,第二战场问题既是个军事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但主要还是政治问题。通过谈判,双方就“1942年在欧洲建立第二战场的迫切任务达成圆满协议”。6月9日,莫洛托夫回到伦敦继续谈判并取得一致意见。会谈公报根据莫洛托夫的建议,也写上了关于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业已“达成圆满协议”。苏美、苏英会谈公报在莫洛托夫6月12日抵达莫斯科后发表,进一步巩固了反法西斯同盟。会谈后英美认为苏联在1942年不可能打垮德国,德国也不可能战胜苏联,遂决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陆,代替关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1942年8月,法西斯德国调集重兵越过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发起全面进攻。经过200天的激战,德军损失惨重,被迫转入战略防御。1943年6月,德军发动的夺取库尔斯克的“夏季攻势”也遭到惨败,苏军收复顿巴斯、基辅,解放了2/3的沦陷区。莫洛托夫因在发展坦克工业方面建树了功勋,1943年9月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在战争进程发生根本转变的形势下,莫洛托夫和美国国务卿赫尔、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于10月19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后发表联合宣言,表示同盟各国将把战争进行到法西斯轴心国无条件投降为止。此次会议还决定举行三国首脑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莫洛托夫陪同斯大林参加德黑兰会议,同英美两国首脑丘吉尔及罗斯福会晤。会议最后确定美英军队应于1944年5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同时还就战后对德国的安排等问题交换意见。美、英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初,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随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即将到来,英美与苏联在欧洲地区的矛盾日趋尖锐。与此同时,日本法西斯仍在顽抗,英美希望苏联尽早对日本宣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莫洛托夫及驻美大使葛罗米柯陪同斯大林出席这次会议。雅尔塔会议讨论了苏联对日本作战的可能与前提条件,通过了关于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严惩战犯及战后德国民主化等决议。决议规定德国投降后将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在柏林设立由盟国最高司令部代表组成的管制委员会。会议还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这一新的国际组织。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占柏林。5月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为了加快结束对日战争和巩固对德战争的胜利,苏美英三国首脑于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肃清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消灭德国垄断组织,惩治战犯,四国共同占领和四国共管柏林,要求赔偿,确定波兰西部边境等决定。莫洛托夫出席了这次会议。7月26日,苏美英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政府没有正式答复,仍表示要作战到底。8月8日下午,莫洛托夫代表苏联政府通知日本大使:“希特勒德国被击溃和投降后,日本是惟一仍坚持继续战争的大国”,因此,“日本政府要求苏联调停远东战争的建议,便失去了基础”,从8月9日起,“苏联将认为自己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苏联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表彰莫洛托夫在战争期间的工作,苏联政府在11月授予他第3枚列宁勋章。1950年3月,莫洛托夫60岁生日时,苏联政府授予他第4枚列宁勋章。战后,莫洛托夫历任苏共中央委员和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交部长、监察部长等职。1957年6月,莫洛托夫因被指控组织“反党集团”而被撤职。1962年,莫洛托夫退休。1986年11月8日,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病逝。(褚银)
第七部分墨索里尼(1)
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意大利法西斯党魁,意大利法西斯政府首相,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1883年7月29日,墨索里尼出生于意大利弗利省的普雷达皮奥。父亲亚历山德罗是个激进的贫苦铁匠,早期的社会党党员,其思想是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混合物,为人能言善辩。母亲是小学教师。他的父亲给他起名为贝尼托,是为了表示对墨西哥民族英雄贝尼托•;胡亚雷斯的敬佩之情。墨索里尼7岁开始进寄宿学校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取福利姆波波里的师范学校。他对父亲的能言善辩继承无遗。在校期间,墨索里尼轻易不笑,安于独处。喜爱读书,但个性桀傲不驯,报复心强,藐视教师。墨索里尼曾对母亲说:“将来我要让世界发抖。”1901年,墨索里尼获 帽弦抵な橹螅诠隙锎逍⊙У贝谓淌ΑK⒉皇歉龊媒淌?,酗酒嗜赌,打架斗殴,还与女人姘居,代课期满后即告失业。1902年6月,墨索里尼来到瑞士谋生,先后当过建筑工人、屠宰工人和送货人。早在师范学校期间,墨索里尼就自称为社会主义者,并加入了社会党。在瑞士,历来对政治和宣传鼓动工作感兴趣而又富有演讲才能的墨索里尼经常为社会党的报纸写文章,在群众中发表煽动性和谴责性的演讲,宣传社会主义。他读了不少马克思、黑格尔、马基雅维里、拉萨尔、尼采、巴勒多等人的著作,尤其受马克思和尼采的影响甚深。据称,从尼采那里,他学会了痛恨群众;从马克思那里,他又学会了爱护群众。据说他的衣袋里常装有马克思像章。由于宣传社会主义,多次遭到当局拘捕乃至驱逐出境。1904年,墨索里尼回到意大利。这时,他已经以强硬的革命派面目而在社会党中闻名。他于年底加入意军,1906年9月退役后仍操教书旧业。1909年,他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