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人物典藏集》第33章


А⒏ダ潮ご笱А⑽谧缺ご笱А⒛侥岷诖笱Ш秃5卤ご笱Чザ晾泛臀难А?921年4月,戈培尔在海德堡大学犹太文学史家弗里德里希•;贡道尔夫教授的指导下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戈培尔起先致力于创作小说、剧本和诗歌,著有小说《迈克尔》、剧本《流浪者》和《孤客》,但当时根本没有出版商愿意出版。直到1926年,戈培尔的小说《迈克尔》才得以出版。1922年,戈培尔受到希特勒演讲的感染,加入纳粹党,谋求通过政治活动而出人头地。戈培尔大肆散布关于德意志民族和种族优秀的陈词滥调,认为同盟国、马克思主义者和犹太人为了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胜利而欺骗了德国人。1924年6月,戈培尔在日记中表示要“思维简单一点,爱情高尚一点,期待真诚一点,信念炽热一点,说话谦虚一点”。同年10月,戈培尔在日记中发誓“我们必须寻找上帝,我们正是为此而活在世上”。1925年,戈培尔出任纳粹党鲁尔区党部书记,成为纳粹党北德派领袖格里戈尔•;施特拉塞的主要合作者。戈培尔创办并编辑《纳粹通讯》等属于施特拉塞兄弟的出版物。为了笼络人心,戈培尔和施特拉塞兄弟经常发表迎合劳动群众情绪的言辞,提出纳粹党与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共同开展征用贵族财产运动,主张将大工业和大庄园收归国有。因为希特勒对此极度不满,戈培尔曾经在1925年11月的纳粹党汉诺威会议上鼓噪“我要求把这个小资产阶级分子阿道夫•;希特勒开除出纳粹党”。希特勒与施特拉塞分裂之后,戈培尔被人推荐给希特勒。希特勒欣赏这位擅长宣传鼓动的演说家,以亲笔签名的《我的奋斗》相赠,邀请戈培尔到慕尼黑发表演说。戈培尔受宠若惊地记载:“我进入大厅,欢声震耳,……我讲了两个半小时,……最后希特勒拥抱了我。”1926年2月,戈培尔在纳粹党班贝格会议上完全倒向希特勒一边,并通过《人民观察家报》发表与施特拉塞决裂的声明。1926年11月,戈培尔被任命为纳粹党柏林—勃兰登堡区党部书记,负责清党和机构整编,很快就使该区的纳粹党成为强有力的组织。1927年,创办《进攻报》并兼任主编,加强纳粹宣传工作。戈培尔设计广告画,出版宣传品,组织大游行,举行慕尼黑啤酒店暴动纪念集会和柏林体育馆大型演讲会;制造元首“一贯正确”的神话,把希特勒描绘成“主宰者”,诱导人们盲目服从;将被人杀死的冲锋队头目霍斯特•;威塞尔生前所作的进行曲《威塞尔倒下了》作为纳粹党歌,鼓吹为纳粹事业献身。1929年,戈培尔被任命为纳粹党宣传部部长。
第三部分戈培尔(2)
戈培尔参加纳粹集会
戈培尔的工作能力给希特勒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希特勒在1942年回顾起来仍颇有感慨:“戈培尔博士带有言辞和才智两件礼物,没有这些礼物,柏林的局势就无法控制……对戈培尔博士来说,他以言辞的真实感情赢得了柏林。”从1928年起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议员的戈培尔曾经这样宣称:“我们进入国会,以便我们能从其武库中取出民主武器来武装自己。我们应该成为国会议员,以便用魏玛观念来帮助我们摧毁它。”这对纳粹党的夺权策略有着重大的影响。在1930年9月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640万张选票,得到197个议席,成为仅次于社会民主党的国会第二大党。1931年9月,戈培尔与对纳粹极为着迷的玛格达•;匡特结婚。在1932年总统竞选活动中,戈培尔力促希特勒参加竞选。戈培尔与希特勒周游全国,频繁发表竞选演说,煽动党徒的狂热情绪。戈培尔调集全部人马,开动宣传机器,利用募集的经费,发动前所未有的宣传运动。纳粹党在全国各地张贴100万张彩色宣传画,散发800万本小册子和1200万份党报特刊,有时一天之内就有3000个动员大会,首次将电影和唱片用于总统竞选活动。尽管希特勒经过两次投票均未能当选,但获得的选票却翻了一番。1933年1月,希特勒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政府总理,奉命组阁。戈培尔欣喜若狂,迅即与希特勒“定下同赤色恐怖进行斗争的方针”。第三帝国很快就查封德国共产党的60种报纸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71种报纸,强行封闭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大楼。2月27日,戈培尔伙同戈林策划制造“国会纵火案”,以此为借口迫害、镇压德国共产党。
第三部分戈培尔(3)
戈培尔在发表煽动性演说
1933年3月,戈培尔出任纳粹德国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不遗余力地宣传纳粹内外政策,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国民教育与宣传部主要设有下述职能部门:行政管理局,负责管理全部行政事务;宣传局,负责组织反对共产主义、犹太人、教会或支持种族纯正的宣传运动,组织各种规模的集会;广播局,负责从政策高度指导并监督德国广播公司的工作;新闻局,负责每日新闻发布和出版;对外局,负责对国外的宣传工作以影响国外的公众舆论;电影局,负责指导和审查影片的制作与放映。德国文化协会则隶属该部领导,下辖美术、音乐、戏剧、文学、新闻、广播和电影等6个协会,从事上述职业的人必须加入相关的协会,对纳粹主义不热心的人或“政治上不可靠的人”将遭到开除并剥夺从事文化活动的权利。纳粹党对宣传的重视和纳粹宣传的成功,使戈培尔赢得了纳粹党高层领导人的信任和尊敬,原来称之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亦改称为“我们的博士”。戈培尔认为,宣传的惟一目的,就是“征服民众”;“我们的宣传对象是普通老百姓,故而宣传的论点必须粗犷、清晰和有力;真理是无关紧要的,完全服从于策略和心理”;“我们信仰什么,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只要我们有信仰”;“政治不再是可能的艺术,我们相信奇迹,相信不可能和可望而不可即。在我们看来政治正是不可能的奇迹”;宣传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断重复有效论点,谎言要一再传播并装扮得令人相信。1935年5月10日的夜晚,拥有博士学位的戈培尔在柏林发起随后遍及全国的焚书运动,那些被视为“对我们的前途起着破坏作用”的书籍,如马克思、恩格斯、卢森堡、李卜克内西、梅林、海涅和爱因斯坦等名人的著作,都被付之一炬。戈培尔向参加焚书的学生们说:“德国人民的灵魂可以再度表现出来。这火光不仅结束了旧时代,而且照亮了新时代。”戈培尔因此获得“焚书者”的万恶之名。戈培尔对报刊、广播和电影以及新闻工作人员实施严格控制,旨在消灭任何与纳粹党对立的传播媒介。《法兰克福日报》的犹太老板被赶出报社,颇有影响的《伏斯日报》被勒令停刊,全国报纸由3607种减为2671种(纳粹统治的前四年);戈培尔或其部属每天就新闻编发问题做出口头训令或书面指示。德国广播公司和电影公司亦成为纳粹的驯服的舆论宣传工具。在万湖会议上,希特勒最后决定在整个西欧开始屠杀犹太人。戈培尔起先似乎想将屠杀行动同镇压天主教会一样推迟到所谓“最后胜利”之日,但既然希特勒决心已定,他也就决心紧跟了。1935年,戈培尔主持德国的反犹太人活动,宣称“我们再也不想要犹太人了”(6月),将犹太人逐出国防军和劳役部门;颁布纽伦堡法律(9月),剥夺犹太人的德国公民权,禁止犹太人和雅利安人通婚,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之间的任何交往均属犯罪行动,戈培尔还气势汹汹地扬言:“只有将所有犹太人消灭干净,才能解决犹太人问题。只要还有一个犹太人活着,这个犹太人就始终会与国家社会主义德国为敌。因此,不能对犹太人讲任何宽容和人道。” 1937年5月 28日,戈培尔发表演说,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神职人员的腐化堕落。1938年,戈培尔再次组织反犹太人运动:情报与安全局局长海德里希奉命逮捕17000名波兰犹太人,用闷罐车驱逐出境(10月);为纪念啤酒店暴动而制造“水晶之夜”(亦称“砸玻璃之夜”),将犹太人经常集会的会场、住宅和店铺的玻璃全部砸碎(价值500万马克)而诡称为德国人民“自发的示威”,身穿褐色制服的纳粹党冲锋队员还高唱:“今天,德国是我们的;明天,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在纳粹德国发动波兰战争之前,戈培尔操纵宣传机器煽动战争狂热。《柏林日报》先使用大字标题警告:“当心波兰!”后又谎称“波兰军队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