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1814章


8年底,一直没有履行这个承诺。德国更是从来没有承诺过要出兵美洲战场。
可是,从波士顿遭到了毁灭性的大轰炸,加上唐帝国的宣传,有意透露的一些轰炸细节之后,德国与波斯帝国的态度开始转变了。波士顿的轰炸行动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唐帝国不需要出动地面部队去攻打美国本土,通过全面的,大规模的战略轰炸,都能够击败美国,迫使美国投降,而且所需要的时间不会太久。
当时德国与波斯帝国的情报部门都对波士顿遭到的轰炸进行了评估,同时对美国承受轰炸的能力也进行了评估,最重要的还是对唐帝国战略航空兵的作战能力进行了评估。德国情报部门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唐帝国在半年之内摧毁美国一半的大城市,在一年之内摧毁美国八成的大城市,外加七成的工厂,那么美国就会选择投降,就如同英国那样,在唐帝国的陆战队登上其本土之前投降。而按照唐帝国现在的生产能力,以及战略航空兵的出动强度,一年之内,唐帝国的战略轰炸机有能力摧毁美国东海岸地区,以及五大湖地区的所有大城市!换句话说,一年之内,唐帝国很有可能通过战略轰炸击败美国,迫使美国投降!波斯帝国的情报部门的评估结论也相差不大。
很明显,如果战后单独控制美国的话,唐帝国肯定愿意再承受一年的战争压力,而且这一年的战争压力对唐帝国的影响不会很大,唐帝国完全有能力继续保持战略轰炸强度的同时进行国内经济调整,也就是说,在这一年之内,唐帝国既能够击败美国,还能够完成经济转型,在战争结束后就迅速的恢复到平常状态。
在得出了这个结论之后,德国与波斯帝国的态度就开始转变了。可问题是,此时唐帝国的态度反而强硬了起来,在德国与波斯帝国参战的问题上并不那么热心了。这也算得上是外交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吧。而德国与波斯帝国要想插足战后的美国事务,那就必须要敢在美国投降之前参战,不然的话美国就会成为第二个英国。而要想让唐帝国做出让步,除了在谈判上降低条件之外,还得向唐帝国施加压力,拖住唐帝国战略轰炸的步伐,降低战略轰炸的打击力度,最终让唐帝国接受德国与波斯帝国出兵美国的事实。
芬兰在此时提出唐帝国对美国的战略轰炸违背了《日内瓦公约》很明显,就是德国想限制唐帝国对美国的战略轰炸规模。帝国外交大臣自然明白这层意思,至于让不让步,那是首相说了算的。
也正是同盟国在此事上发出的反对声音,让薛希岳等帝国高层在决策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毕竟帝国不可能忽视所有的反对声音,而且为了同盟国内部的团结,帝国在某些政策方面是必须要做出让步的。
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要不要继续针对美国的大中型城市进行轰炸,还是应该将轰炸目标转移到军事,以及准军事目标上去,比如工厂,交通基础设施,军事基地等等。可是薛希岳心里也很清楚,针对平民的战略轰炸所起到的打击效果,以及政治效果是最为明显的,而且轰炸机部队的损失还可以得到控制。
一月中旬,薛希岳在与德国,波斯首相通过电话,确定在一月底召开一次同盟国首脑会议之后,他才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即继续轰炸大中型城市,以打击美国东北部地区为主,打击军事目标与准军事目标为辅。不过,当时薛希岳没有急着给罗云冲下达命令,而是在一月下旬的时候飞赴德黑兰,去参加了同盟国首脑会议。
这是同盟国集团在战争结束前召开的最后两次首脑会议的第一次,而会议上主要讨论的就是怎么击败美国,以及各同盟国应该在战争中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而当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统一同盟国集团的口径,将更多的国家团结起来。
一月三十日,薛希岳与德国,波斯帝国首相进行了三巨头的闭门会谈,这次会谈将直接决定用何种方式击败美国,以及三巨头在对美作战上的最终态度。
最终会议上,同盟国集团达成了几项最重要的协议,一是重申美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同盟国集团不会与美国进行任何形式的投降与停战谈判,在美国被彻底击败之前,只有无条件投降才能够使战争结束。二是德国与波斯同意出兵,并且就出兵规模达成了一致协议。最重要的是,德国与波斯都同意了薛希岳的意见,那就是在美国被彻底击败,或者是无条件投降之前,同盟国集团可以采取一切军事手段达到击败美国,或者是让美国无条件投降的目的。实际上,这就为大规模战略轰炸,甚至是后来使用威力更大的炸弹提供了法理基础,唐帝国不再需要为针对平民的战略轰炸受到道义上的谴责了。
当时最受重视的还是德国与波斯出兵美洲战场,而薛希岳也只与两国首脑达成了一个初步协议,而具体的谈判工作将由三国的外交人员进行。
在初步协议中,德国将在29年上半年向美洲地区派遣至少50个师的地面部队,并且每个月为唐帝国远征军提供20万吨的作战物资。波斯帝国也承诺在29年上半年派遣一支拥有至少三艘舰队航母,三艘战列舰的舰队参加对美作战,并且出动至少25个师的地面部队,每个月向唐帝国远征军提供15万吨的作战物资。而当时德国与波斯帝国都没有足够的海运力量,因此将由唐帝国承担运送两国的地面部队,以及作战物资的工作。
在回到了帝国之前,薛希岳就让严定宇给罗云冲发去了继续展开战略轰炸的命令,同时还让留守京城的宗汉钦派遣了一名政府官员前往金斯敦,将薛希岳早就已经准备好了的一份文件送到了罗云冲的手里。
到此,战略轰炸的方向性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其实,当时所有国家的首脑都清楚,战争一天不结束,那么同盟国就一天不会解散。大部分的同盟国成员国实际上都不希望同盟国集团解散,甚至希望在战后继续保留这个军事同盟组织。特别是对那些一直亲唐,同时又想在战后依靠唐帝国的国家来说,就更不可能与唐帝国为敌了。在芬兰提出了质疑的时候,朝鲜王国,泰王国等几个唐帝国的附庸国就提出了反对意见。
更重要的是,当时唐帝国正在逐步推行新的战后政策,包括由施鼐兴负责的战后世界重建计划,以及由帝国政府主导的战后国际联盟机构。帝国外交大臣已经在27年底的同盟国外长会议上暗示了这两个用于维护战后世界的稳定,并且帮助经济复苏的计划将联系到一起,也就是政治同盟与经济同盟将合二为一。这样一来,要想在战后获得唐帝国在经济上的援助,那就得在政治上支持唐帝国。
可以说,这正是战后世界冷战的导火索,同时也预示着战后的世界不会太平。很多国家都已经意识到,唐帝国正在布下天罗地网,要将一切威胁到其根本国家利益的对手打压下去。对那些没有能力与唐帝国竞争的国家而言,就要选好自己的位置,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敌人,没有第三种选择。
实际上,在战争结束后,同盟国集团本身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而国家之间的军事,政治,经济同盟又是必要的,特别是对维持战后世界的稳定,恢复经济来说,政治与经济同盟尤其重要。因此,找到一个替代同盟国集团的新方式,这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也是必要的发展方式。
对美国的战略轰炸上所出现的反对声音,实际上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而随着战争走向最后阶段,恐怕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得考虑一下战后的位置了。
第三十一章 秘密任务
在收到了由陆军司令部发来的作战命令后,罗云冲立即组织人员准备开始新一轮的战略轰炸。按照最乐观的估计,新一轮战略轰炸的准备工作在二月十一日才能完成,到时候,部署在古巴等地的轰炸机数量将达到3100架,其中1800架“鹏”式轰炸机。护航战斗机的数量将超过1800架,其中舰载护航战斗机将达到12个中队,近500架的规模。同时,第二特混舰队也将在二月中旬到达美国东北海域,负责为轰炸机群提供护航战斗机。
二月十日,在各项准备工作陆续到位的时候,一支运输船队到达了圣地亚哥,同时一名带着首相密信的政府官员也到达了金斯敦。罗云冲收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任务,而他不得不在当天将决定于次日开始的轰炸行动推迟两到三天,首先完成首相交付的这个特别任务。
这次任务是去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城市投掷一批特别的炸弹,而且这些炸弹已经由运输船送到了圣地亚哥港,正在转运到附近的机场去。当天晚上,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