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兵》第157章


所有上述疑问都不是在这篇小小随笔里,能做简单回答的;我也不是专业理论家,但是我愿提出这个带有共性的问题,供大家一起思考。
譬如说,如果我们不能从作品中写出一种对人类的大爱,而只是个人、狭闭的小爱,你能说领略了红楼梦于万一了吗?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学的借鉴、利用不可谓不足,我们看到大量的小说引用了祖国文学的素材,这当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褒扬的,但是我们对世界文学的优秀作品、世代精华似乎借鉴不足。
中国是个长期封闭的国家,在它过去两三千年的历史中,固然产生了无数堪称一流的文学精品;但是,世界更广大,我们的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雄踞千古,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必须汲取国外文学的长处、优点、精华。
像我们演艺界电影界应该保持警惕心,自觉与港台艺术拉开距离一样;我们的文学创作也要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和当代的一些低劣作品、应时之作、商业广告文学拉开距离。
我们的创新与继承,只能在世界历史的范畴下,在已经被时光证明为不朽的经典作品中来谈,中国文学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自觉抵制、拒绝垃圾、低劣作品,向世界范围内真正的文学精品、真品看齐,才有真正的创新与继承。
后记 作品的优劣
作品的优劣
我们有时候看一篇作品,谋篇布局,人物活动,故事情节、语言表达,风格特色等等等等,都觉得不错,无懈可击,可就是觉得少了一点东西。相比之下,有些作品,虽然艺术上嫩稚了一些,语言也不是很成熟,甚至人物还有欠加工的地方,故事好像也不尽完美,我们却爱不释手,久久回味,问题也就在“这一点”上。
我们写爱,看爱的作品,泪流满面;写恨,看恨的作品,咬牙切齿问题还不完全在此,即使表面上看上去平平淡淡的作品,都能使我们流连忘返,掩卷难舍,那么,这一点究竟是什么呢?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作品的高低优劣!
正是这一点上,我们为许多甚至是老作家抱憾!而许多新锐作家,势不可挡!
明明好功夫,好积累,应该是好作品的,可惜,功亏一篑!
作品贵在提炼!正是“这一点”,使你的作品点石成金!
你作品是多章节的,你可以分章节一点一点提炼,到总结束的时候,一个总的提炼。
你也可以一直隐忍不发,直到结尾来个总爆发!
提炼,可以是思想的提炼,也可以是人物形象(性格)的提炼。
而提炼,说白了,就是你文章的一个个高潮(可能是人物形象),就是一个个审美点(可能是思想哦),就是你抓住读者,让读者与你悲哭共鸣的地方!
知道了这一点,如果有读者反映你的作品太平,你就要提炼了。否则,你总是没有高潮,读者渐行渐远渐无书,两相渺渺恨无期!
后记 积累和提炼
积累和提炼
看过一些书,洋洋洒洒,文学的好处占了全,很多文史,很多典故,故事圆滑,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语言老到熟辣,可是感到太陈旧了,反映的古代生活太陈旧了,反映的手法太陈旧了,更重要的是,反映的思想太陈旧了。
所以,除了前面讲的题材创新,内容创新外,还有手法的创新。
手法创新也只相对而言,也只能是一种尝试。《三国演义》,鲁迅综合明清人记载,罗贯中“盖元明间人(约1330-1400)”,作品距今六百年矣,手法不可谓不“旧”,就其内容言,仍常读常新。
但是这里讲的还不是创新。讲的是提炼。
以古为镜,今人写古人,古为今用。在写作古代题材的时候,灌入一股时代气息,这才是我们要讲的。这除了作者本人要有时代气息外,手法上也还是一种提炼。能从古代题材中,提炼出今日需要的精神、气质、思想,让古代作品代言,说出今日之需,借古讽今,针砭时事,永远是社会需要的。想想在历史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海瑞罢官》吧!这样的作品应该是不朽的——古代的东西,可能不过是一堆朽物,可经过有思想的作家的处理,化腐朽为神奇,比今天的许多作品都管用。
《帝国雄兵》的素材,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恍如隔世,拍案怅然,一声古代!然而,作品中凛凛然一股现代军人气质,威严刚正,并不过时;思想之锋,寒芒正色,令人肃然起敬!其故事含有思辨色彩的内涵,正是国家向理性社会进步、民族精神现代化,所需要的!
写作要靠积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但是要想成功,还是要靠提炼。
这里的提炼,主要是指思想的提炼。
后记 主题与表现
主题与表现
我们有了好的主题,可是在表现上又怎么样呢?我个人的经验是:看到一本书介绍了一个很好的主题,十分感兴趣,可是翻开第一页,就开始反胃口。除了选材不对外,语言恶浊,恶俗,完全没有正规的阅读陶冶,更谈不上基本的文字训练,不仅不规范,而且谈不上准确表达。
小说的语言是提炼过的,并不是你自己平时的随口语;劳动人民中有许多经淘洗锤炼过的、天然的好语言,并不能拿来为自己不讲规范、胡言乱侃做借口。
作品开始拉家常了 完全没有小说的章法或套路,没有设置基本矛盾冲突,没有构置内部关系,没有发展中的关键情节
在这样的小说里,你看不到小说结构的美、人物形象的美、矛盾冲突的美、思想火花的闪耀总之,结构性不强。最后,你觉得作者立意不高,意境浅薄,人物缥缈、思想空虚,你很快便置之不顾。
很多作品,你可以为它的简介感到兴奋,一打开书页,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经常纳闷:“这本书怎么能这样写啊?”
一本小说不是着眼于人物塑造,不是刻意于给人们带来人性的愉悦,你可以自喻为创新,读者并不买你的账。因为你无视小说的本质,你忽略了小说人物这个核心。
有的作者满足于讲故事,认为自己编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很长很长
可是见事不见人,人物走马灯似地出场,没有一个是主角,也没有一个有灵魂。
如果你的人物不活起来,不栩栩如生,生动感人,不管你写了多么有想法的故事,多长的篇幅,最终仍然是一堆废纸。
后记 情节与人物
情节与人物
情节和人物是二而一的。人物在台上演戏,每一个折子,每一个场景,都是情节。情节是包含冲突因子的片断,人物是冲突的载体,人物就是冲突。事物含隐着巨大的矛盾,因人物的活动而展开,每一个情节的片段都在剖析这个矛盾,好像排雷勇士一样,条分缕析,精心谋算,人物推动着排雷的过程,而且势在必行,情节继续发展不能让这个雷爆发!矛盾的焦点就在这里,观众都被吸引住了,一个个高潮迸发出来了,最后是一个总高潮,这里讲的比较简单,过去的说法是起承转合,很多很多说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像个受欺负的丫头,总是隐忍着,就要爆发,而且要想着法子爆发,这就使读者看出很多戏来,人物活灵活现,情节玄幻曲折,小说基本上就有了框架和生命,离成功的日子不远了。
人物和情节一起发展,情节展现的是故事,人物却事逝人非,这个非,就是人物在丰满自己的形象,在雕刻自己的性格。
现在我们看有的小说,平平淡淡,看似拉家常,又像是流水账,不知道在写什么东西。要么就是没有典型化的认识,要么就是没有构置冲突的能力,要么就是对生活提炼不足。
后记 事件与线索
事件与线索
小说和戏剧一样,是讲故事,是有事件的,就是说,是说事的。这个事是人物、思想的平台,没有这个事,故事搭不起架子,一切都是乱哄哄的。然而这并非是说,事件一定要像冰山一样浮在眼前,它也可以深藏在云层里,暗中起支配故事发展的作用。只是当你的航船接近北极时,你突然发现了冰山,矛盾突兀而起,事件进入了高潮,人物展现拳脚的时候到了,人物性格得到了最深刻的刻划,形象完满了,矛盾解决了,故事接近尾声。
在《帝国雄兵》里,有一幕是发生在中印边境达旺一线红木乡的,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这里了——中印两军在这里正面相接,杀气对垒;红木乡即将揭幕藏历新年驱鬼大法会;我军师首长大义凛然单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