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狂潮》第100章


对于关动荡来说,好像所来的都是好消息,只是有一点让他有些担心。听说大江都市报准备在文成地区实现分印。如果是这样话的,沿江晚报在文成市的发行就即将面临挑战了。因为一旦大江都市报在文成地区分印,那也就意味着从那一天开始,文成地区的读者就可以和沿江市的读者同步,在当天早上就可以看到喷着油墨香的当天报纸。而一直以来,文成市的读者都是在当天下午才能看到晚报。二者的区别可是显而易见的。
第2节
对于关动荡这一个点来说,中收订的结果可以说是皆大欢喜的。发行部下达给他的任务他也完成了,并且略有超额。现在投递质量也抓上来了,整个文成站基本上实现了零投诉的目标。这让关动荡感到很是高兴。
但是站在整个发行部角度来看近期沿江晚报的发行现状,郭景明是很不满意的。在中收订的动员会当中,他是下达了死命令的。一再要求各站在原有的沿江晚报发行量的基础上确保数字,不允许任何区站的发行量有所下滑。在郭景明心里打着这样的算盘:毕竟自己新接手发行部,对各方面的情况都不熟悉。他不要求整个沿江晚报的发行量有所增长,但是确保原有的发数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即使到时候有些站里的沿江晚报发行量有所下滑,也还有一批时报的订户可以新转成晚报的订户来填补差数。在郭景明自己心里,认为这个要求真是太低了。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区站沿江晚报的发行量下滑幅度还很大,这也就是说站里不但将原来时报的数字丢得一份不剩,而且晚报的发行数字也没有保住,这在郭景明看来就不是一件小事情了。因为他在动员会当中也说过要实行末位淘汰,当时也只是想做做样子。现在看来,有些站长根本没把工作当回事,致使区站的发行量下滑幅度空前的大。在大多数站都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这起码说明几个问题:其一,是没把郭景明放在眼里,认为他刚上来,不敢轻易动人,趁这个机会掉点数字,为下一步工作减轻压力。其二,本身的能力就是有问题的,这种人在吴瑞年手上可能是靠关系或其它的什么原因走上站长的位置,本身就是一个不称职的站长。因此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这类人都在这次调整的对象之列。自己初到发行部,第一个命令都执行不下去,那下一步的工作怎么开展?
郭景明将这个意见在发行部主任办公会上一说,其它几个主任都很支持。申平武是郭景明点名要过来的人,他原来是在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的,因为工作的需要调到沿江晚报来,跟郭景明的关系一直很不错,当然不会对郭景明的提议有看法。同时郭景明目前正在同一个企业谈兼并的事情,因而也不能分心。下一步他准备将发行部的日常工作交给申平武打理,郭景明则一心一意来筹划成立公司和兼并企业的事情。果然申平武听了郭景明的意见后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现在的站长之间进行大面积的轮岗,这样既可以提高各站长的积极性,同时也对那些混日子的站长提出挑战。在申平武看来,目前有些站长完全是凭关系占据了好的资源而不充分利用。使晚报发行量不能在区域内最大化,当然也就阻碍了发行部的发展。对此郭景明是完全赞同的,他对申平武还是很了解的,工作有魄力,思想前卫,完全可担大任。
方立国则不然,他是军转干部,向来是以工作严谨,作风硬朗著称。在他眼里,原则、制度永远是第一位的。一直以来他强调就是执行和服从,既然办公会说了,也在站长工作会议上宣布了,当然也就要按宣布的执行。这是命令,军令如山,令下如山倒,下属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折不扣地完成和服从。至于申平武提到的站长轮岗的事情,他在原则上也是同意的,因为在部队也经常这样做,而且效果显著,当然在发行部也可以这样做。
他们三个人一致通过了,其它人员当然也就没什么意见。肖明达正在一门心思向新来的领导班子靠拢。他在晚报工作上十年了,很清楚这三个人在晚报的份量。不谈别的,就只谈他们三个人的职称,吴瑞年就没得比,自己当然更没得比了。想当初肖明达以一个企业的宣传干事的身份调进沿江晚报,这对他的人生、对他的事业来说都是一个飞跃。进了晚报之后肖明达却再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但他已经很知足了。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这辈子在晚报再怎么努力下去恐怕也只能是普通一员了。而这三个人,不管是谁,将来都可能在晚报挑大梁。这年月变化太大,山不转水转,自己只要在晚报,谁知哪一天又会转到他们手下,没必要得罪他们。
财务上的冷知秋则更不用说了,在她眼里,只要你们不违反经济原则,想怎么做是你们的事。站长更替不是她操的心,你们没将人员调配好,完不成任务,自然有报社领导考核。再说了,这些站长也没有一个和自己有瓜葛,何苦来哉。
贺冠年一向在人事问题上不发表意见。在他看来,办公室就是为各个领导做好后勤工作的,其它自己不该过问的也就不过问。虽然这几人当中他在发行部做的时间最长,哪个站长能力怎么样,他心中可是明镜似的,但是这不是自己能发表意见的。再说了,这当中有些站长还有关系,自己没必要在岗位上树敌。
而对于顾守城、高显、向东英三个人,郭景明在心里另有安排。虽然他们现在列席主任办公会,但是他们的意见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毕竟他们都是吴瑞年一手提起来的。自从自己来发行部主持工作以来,顾守城就像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凡事都只是附和,很显然这是一种消极怠工的表现。高显个人能力很强,也能将自己管的事做好,他在工作中让你挑不出毛病,做事还是一贯的作风。这种人任你谁当领导,他都会一如既住地工作,是不用人担心的。向东英则因为吴瑞年在其后期对他的压制,他对吴瑞年多少有些意见,因而对新的领导班子抱有很大的希望。虽然工作上很积极,但也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他在等着郭景明对他的估价。他现在有那么一点像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自认为是一块璞玉,有那么一点“玉在奁中求善价”的味道。当然郭景明不会做这种傻事。向东英是待价而沽,郭景明对他则始终是有价不沽。郭景明对向东英的使用只会像人驭驴一样,在前面吊一个梨或是画一张饼,让你看得到却吃不到,想吃就得扯了欢地往前跑。
在班子人员达成共识之后,他们开始对照表格逐个盘点各个区站的任务完成情况,同时对各个站里的站长进行考评,以期为下一步的全面轮岗作准备。
窗外的雨下得很大,郭景明安排他们几个人在做着站长的考评工作。自己则有些心不在焉地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想心思。进入七月以来,沿江市的雨就几乎没有停过,而且还下得很大,四周江河湖泊的水位暴涨,让人觉得有些揪心。以前没有管理发行的时候,郭景明对雨天几乎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居家就在报社大院内,不管天雨天晴,上下班也就那么三两步路,一下就到了。万一要出远门,也总是有车接车送的。因而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除了偶尔心情烦闷又碰上雨天的时候,他会发几句牢骚以外,郭景明根本就想象不到下雨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很多工作,甚至是生活。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一碰到雨天,他就想到那些在雨中坚持投递的发行员。他有时甚至都想不通在这样的大雨里,投递员是怎么将报纸送到订户手中的?假设在他的想象下,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送出去的报纸都会被淋得透湿。报纸毕竟是一张张的新闻纸,完全被水浸湿之后就会烂成了一摊泥了,如果那样送到订户手中,他们怎么看呢?
郭景明正在心中想着这件事,申平武那洪亮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来。“郭主任,你看看,我们排了一个顺序,将这次中收订前五名和后五名的名单都列了出来,并拟了一个初步的轮岗意见,你过过目。”
郭景明接过他手中的表格看了一下。前五名的站有:才华站、城南站、扩红站、吉安站、文成站。后五名的站有:阳城渡站、荷花岭站,定国门站、五码头站、十里亭站。看完这份表格,郭景明不由得皱了皱眉头,看来这数字还是很能反应问题的。虽然自己来发行部不久,对很多站长不是很了解,但是对于定国门站、文成站他还是有很深的印象的。在郭景明的印象里,这两者可以说是一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