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第128章


“你立即前往突厥,针对其归附来降有关细节,与颉利详加研议,并有所慰问安抚。” 
“臣遵旨。” 
李世民忽然站起,急切地询问执失思力:“有件事你一定要据实禀告,那燕公主可曾平安回到了突厥?”
作者: 在火一方 2006223 12:17 回复此发言
259 回复:【转贴】唐剧原版小说(长)
第四十二章 
得知那燕回到突厥的消息后,长孙皇后与吉儿十分高兴,多少天来压在心上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放下来。 
李世民却是喜忧参半,双眉紧蹙。长孙皇后感到很奇怪,问道:“那燕安然无恙,陛下应该高兴才对,怎么却心事重重呢?” 
李世民轻叹一口气,道:“对于那燕的平安,朕当然至为欣慰。朕只是想到那燕经历过不少战役,深知她不论勇气、决断、谋略,都不同凡响。朕在想,突厥这次归附来降,是出自颉利自己的意思,还是由于那燕的坚持?朕也在想,如果那燕赌气与朕完全站在敌对立场,将会是一个可敬而又可怕的对手。” 
长孙皇后点点头,然后说:“不管怎样,李靖、李世绩两位将军在近牵制,陛下不必太过忧虑了。二位将军一定会处理得很好!” 
李靖、李世绩会师后,全军将士精神振奋,正欲厉兵秣马直逼铁山,彻底消灭突厥时,忽然得到那燕公主已回铁山的情报。 
李靖一时感到进退两难,与李世绩商议只好按兵不动。 
唐俭与执失思力出了长安,快马加鞭直奔李靖军帐。 
唐军营帐馁壁垒森严,刀枪如林。执失思力随在唐俭之后,心想,怪不得突厥数十万大军抵敌不住,唐军兵强将勇,纪律整肃,再打下去,也恐怖难逃覆灭的命运。 
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通漠道行军总管李世绩在军帐中等候着朝廷使臣。李靖早就料到那燕回到突厥,会给大唐的军事行动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没想到突厥竟向朝廷乞降归顺,李靖轻叹一口气,对李世绩道: 
“我们好不容易歼灭了突厥的主力,偏偏却在这关键时刻,皇上答应了颉利归顺纳降。这不是给了突厥苟延残喘、并得以卷土重来问机会了吗?” 
“是啊!”李世绩深以为然道。“我们得想想办法,阻止这种情势发展下去。” 
李靖眉头紧锁,沉思着。 
“禀报总管,”张公瑾匆匆进来,“朝廷使臣唐俭已到。” 
唐俭随之进来,向李靖、李世绩施礼道: 
“卑职唐俭,参见两位在大将军。” 
李靖回了礼,急切地问:“皇上可有什么旨意?” 
“皇上命卑职转告两位大将军,请率军迎接颉利可汗入朝晋见。卑职已与执失思力商议妥当,请大将军在两军交界地带,与颉利可汗面议有关行程事宜。” 
李靖一阵冷笑,道:“好,我正想当面探探颉利的虚实。” 
颉利军帐已收拾得齐齐整整,颉利将一柄弯刀挎上。已好久没有披挂了,刀怎么挂都觉得有些别扭。 
那燕随颉利走向帐外,亲自为颉利牵马扶蹬,不住地叮咛:“见到李靖面的时候,请父王务必要言辞谦恭,以免引起他的疑虑。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颉利用力点点头。 
“还有,就是尽量拖延去长安晋见李世民的时间,拖得越久,对我们越有利。” 
颉利忍不住笑了:“瞧你,快把我当成三岁小孩子了!对父王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那燕也笑了,说:“如果父王允许我陪你去见李靖,就什么都放心了。” 
颉利犹豫片刻,然后说:“好,你陪父王一同去吧!” 
漠北荒原的西北风呼啸着,掀起阵阵黄沙,让人无法睁眼。颉利可汗带领阿史那燕公主与执失思力策马向干涸的河川驰去,为示诚意,突厥只有少数几名侍从跟随。 
李靖与唐俭早已勒马在河对岸等候,看见颉利率人赶到,跳下马来,隔河向那燕公主施礼。 
颉利也急忙下马,向李靖施礼道:“久闻李大将军英名,今日有幸得见,果然不同凡响,名不虚传。” 
李靖不为所动,冷眼看着他道:“可汗太过奖了!不知可汗准备什么时候启程前往京城?” 
颉利态度十分谦恭:“本王此次决定向大唐归顺称臣,绝对是诚心诚意,本当立即跟随李大将军一起赴长安晋见皇上,只是……” 
李靖冷静地不出一言,静待下文。 
颉利面露难色说道:“为了表示诚意,本王前往晋见皇上,应准备一些丰厚的贡礼,但如今漠北天寒地冻,所以需一些时间,以便准备贡礼……” 
李靖仍不动声色,打断他的话问:“依可汗的意思,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动身?” 
颉利略一思忖,道:“本王以为,等到草青马肥、春临大地之时,一定亲赴长安晋见皇上。” 
作者: 在火一方 2006223 12:18 回复此发言
260 回复:【转贴】唐剧原版小说(长)
李靖沉下脸,道:“此事万万不宜拖延!贡礼事小,还是先请可汗随我同去长安。” 
颉利正要回话,那燕上前说:“我看这样好了。既然唐大人代表皇上已经到了,有关具体行程问题,就请唐大人前来铁山,当面商议后再行定夺,不知李大将军意下如何?” 
李靖一愣,心想这个女人好狠,抬出皇上使臣逼我就范,显然他们是在拖延时间,我何不将计就计?想到这里,李靖望了望唐俭,说:“那就只好拜托唐大人了。” 
唐俭向李靖施礼道:“卑职这就告辞了。”说完,随同颉利父女向铁山方向驰去。 
颉利得意地笑着,不由双腿一夹,坐骑如箭离弦一般,把众人都甩在了后边。 
李靖回到军帐,将刚才与颉利父女谈话的情形详详细细地告诉了李世绩。 
李世绩一言不发,站在一幅地图前思忖着。良久,他转身走到李靖身旁说:“颉利不想立即起程,其中有诈!” 
李靖冷笑起来,说:“对,今日一见颉利,我更确信了我的判断,这是缓兵之计。” 
“是啊!等到草青马肥之时,他们就会反扑。” 
李靖对李世绩说:“好在我已将计就计,让唐俭去铁山,就是让他们产生错觉。”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李世绩心中大喜,道:“那就快请公瑾一道来商议,也好早作决断。” 
李靖点头称好。 
张公瑾并不想立即采取行动。他认为颉利已表示臣服,皇上已经接受,而且派了使节唐俭,能否缓一缓,看看形势再说。 
李靖不以为然,指着地图对公瑾说:“颉利虽然被我挫败,可是部众仍然众多,势力也还相当大。他们或可以集结兵力向我军进行反扑,或可以穿过瀚海沙漠向北逃走,日久天长,又会成为我朝大患。唐俭在突厥那儿,正好使其警惕松懈。若选精锐骑兵一万人,直驱铁山,也许不用大规模征战,就可以活捉颉利。” 
公瑾仍不同意,犹豫着:“这……这……但是皇上已经同意颉利投降,我们若贸然袭击,皇上会不会哩……?”显然,他顾虑到了那燕。 
李世绩打断了他的话,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出征之时,皇上再三叮嘱,这次一定要消灭突厥。至于唐俭的性命,在这个大前提下,怎能顾惜呢?” 
公谨欲言又止。李靖笑对他说:“当年淮阴侯韩信能够击破齐国,不也就是这个原因吗?事不宜迟,今晚就发兵。利用夜色掩护,我与公谨直扑铁山,请世绩兄随后跟进,断绝其北逃道路。” 
黄昏时分,风停了,夕阳懒懒地照着荒漠。颉利不再感到寒冷,他兴奋异常,与那燕骑马在铁山周围巡视着。 
那燕用鞭指指前面一处山谷,对颉利说:“前面那处山谷地势险要,大唐军队若袭铁山,必经此处。我想亲率一支人马,驻扎在山谷两侧,以防不测。” 
颉利笑了,不以为然地说:“有唐俭在此,难道还不放心?” 
那燕心中严生了一丝忧虑,说:“留下唐俭,固然会给我们形成安全保障,只是……李靖不能小视,为防万一,还是请父王答应女儿的请求吧!”
作者: 在火一方 2006223 12:18 回复此发言
261 回复:【转贴】唐剧原版小说(长)
颉利一阵大笑之后,说:“我就不信李靖会在唐俭还在我们手里时就轻举妄动,何况李世民已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他难道会违抗皇上的旨意吗?你就放心吧!” 
那燕也笑了,觉得自己可能是多虑了。她随李世民征战多年,知道唐军令行禁止,纪律严明。也许李靖真中了自己的缓兵之计呢!想着,不觉得意起来。 
这时,阿金来报:“禀可汗,迎接唐使的晚宴已经备好。” 
颉利回头对那燕道:“你还是先陪我去应付唐俭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