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冷月》第76章


水寒,喝多了不舒服。咱们热酒慢饮,好好摆谈摆谈。”
“那不行!你喝了七碗,才给我一碗?不公平嘛。给我斟上,看我也喝它七碗!七碗过后,咱们再慢慢摆谈。”
张兆绶猛地一拍桌子,哈哈大笑着说:“好,好,就照你说的办,就照你说得办。我说咱俩投脾气,就是投脾气嘛。紫云老哥,你来得好哇。。。。。。你来得好哇。。。。。。噢,一路上车马劳顿,喝七碗,你行吗?”
“把‘吗’去掉,只剩个‘行’字好了!”
酒酣耳热,张兆绶猛地冲着外头喊道;“来人呐!把签押房案子上那青铜鼎和青铜剑抬过来,我还要再看看,再看看。紫云呐,我还得好好看看,你说可好?”
两个士兵将鼎和剑摆在另一张桌子上,退了下去。
张兆绶和兆谦和一样,是个丘八出身,知道古时候的青铜器值钱,却不知道古代青铜器是个啥样子,以为就是一团铜疙瘩,最多不过是生了些绿锈罢了。
看着绿锈斑驳的两样铜器,张兆绶晃着脑壳,巴咂着嘴,眯细了眼睛,说:“紫云,你说说,咋个看这青铜器的真伪呢?”
“咱不是古董贩子,哪里会看真伪!我看这玩意,就看它的来路。你得问我,这玩意是从哪里来的。。。。。。 ”
“好,好。紫云,你说得对,说的对。看来路,对,是个道理。咋着?给兄弟透露一二,你这宝货咋个来路。。。。。。”说着,端起酒杯一照量,滋地一饮而尽,“。。。。。。给兄弟透露一二嘛!”
“没啥子不可以透露的。那是。。。。。。那是我打的最后一仗,同治元年,大概是三月吧。那是个月黑天,晚饭吃罢,已经伸手不见五指。我正准备出去,马都鞴好了,底下人来报,说围住了一伙贼,四十多人,统统是安徽乡间土百姓的打扮,却挎着腰刀,赶着一辆骡车,车上装了四口箱子,摆着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底下人问是剿杀还是抓捕,我还没来的及吭声呢,又有人来报,说,错了,错了,围住的不是贼,是湘军,是曾国荃的湘军,给他往家里押运东西呢。问他是啥子东西,说是往来文书。。。。。。”
“黑天黑地,围错了,打错了,也是有的。把话说开,也就是了。”张兆绶阴阴地一笑说。
“你是知道的,这湘军欺负咱绿营不是一天了,时不时给咱弄个下不来台。明明是小老婆养的庶出,却摆出一副有功家国的大少爷气派。当官的在上面相互攻讦,当兵的的在下面相互寻衅,那仇早就结大了。。。。。。”
“嗯,听明白了。咋着?月黑风高。。。。。。”
“对!你老哥说得对。后来才知道,这是曾国荃从安庆巡抚衙门里弄来的财宝。当时,安庆城陷入长毛手中,争夺了七八年才打下来,因为是他曾国荃第一个冲进城的,官家的民家的财宝自然悉数归了他所有。特别是藏在原来巡抚衙门的东西,真有点子值钱的呢,也不知道是长毛贼的,还是巡抚衙门旧有的。除去给上司的,分下属的,曾国荃留下的并不多,就一车,四只箱子。一车东西,四只箱子,他竟派了四十人护送,你说贵重不贵重?你说会不会有西贝?”
“做了他?”
“做了他!”
“哈,哈,哈。。。。。。”
“哈,哈,哈。。。。。。”
俩人说笑着,一坛子酒已经见底,士兵又送上一坛子。打开,刚喝了两三杯,进来个穿熊罴补服的守备,扒在张兆绶耳边说了几句什么。张兆绶猛得跳起来,说:“紫云呐,你先慢慢喝着。我有点事得出去一趟,半个时辰就回来,如何?”
“啥子事嘛?神神秘秘的。。。。。。”
“再不,一起走一趟?正好消散消散,回来再接着喝。”张兆绶略一沉思,说。
“走!”
“走!”
正是薄暮时分,站在城墙上看去,周遭早已经是炊烟四起,归鸦聒噪,落日的余辉给山峦、河溪、田畴、茅舍染一抹金红。城墙上站满了士兵,一个个持枪挎刀,站成钉子样,还有些持弓握箭的,站在雉堞旁,紧张地注视着城外,好象立马就会有人攻城。
俩人上了南城门楼子,刚刚站定,有个穿彪补服的千总,凑过来贴着张兆绶的耳朵悄悄说了几句,伸手指指城外。
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一骑黄膘马正信马由缰,踏尘而来,说话间已经来到城门下。
来人并不下马,只是冲着城头,大声喝道:“城上的人听着,我是新任镇雄营参将常胜,快快把城门打开!”
那个千总上前答话,说:“常大人,早就听说你要来。可是我们不认识你呀,眼下时局不绥,咋个敢随便开启城门。。。。。。”
“这个好办,系下只箩箩来。我这里有文书,给尔等看看。。。。。。”
不一会儿,箩箩吊上来一卷黄袱子,打开一看正是总督代签的兵布任命,张兆绶点点头,大手一挥,冲着千总低声说道:“就看你的啦!”
千总扒在雉堞上,喊道:“常大人,张大人吩咐摆队相迎,你先等等,先等等。。。。。。马上就准备好了,马上就好。”
大概有吹冷一碗稀饭的时候,城门吱呀呀打开,常胜放马入城。
谁想,刚刚踏入城门洞,听得一声呼哨,二十几个绿营兵恶狼啖虎也似的扑上来,只一个回合,就将他摁住,绳捆索绑,拴成了粽子样。常胜大呼小叫,泼命嘶喊,可惜已经晚了。
张兆绶慢慢悠悠踱下城来,冲着他冷冷一笑,故意压低声音,说:“常大人,让你死个明白。知州李延忠陷害我,上报布政使司衙门,说我兵败被俘,已经投降陶三春。这布政使岑毓英既不派人调查,也不听听我是咋个说,一纸公文就要我回省另行任用。你说,这公平吗。。。。。。公平吗。。。。。。公平吗?”说到最后几句,他简直就是破着嗓子在喊。
常胜猛地从地上坐起,也破开嗓子,大声叫喊:“公平不公平与我何干!你找岑毓英去呀,你找岑毓英去呀,把我绑在这里算个啥子嘛?我何时何地惹着你啦。。。。。。”
“常大人,岑毓英我是不会去找的。兵败被俘,就是杀头之罪,谁管你是降还是没降。我没得送上门去等着杀头,你以为我傻呀,你以为我愀呀。。。。。。”
“你不敢去找岑毓英,可以辞官不干呀。可以回家当老太爷,含着糖疙蛋哄孙子呀!”
“不是我不干,而是你不干。参将这个官,你干不成了。”
“干不成不干!你放开我,让我走。你不去找岑毓英,我去找。换个地方当官,比啥子不强,你以为我看中这个乌鸦不拉屎,野鸡不下蛋个鬼地方啦?”
“放了你?没那么简单吧。放了你,回去两个舌头三张嘴,我不是叛将也得按照叛将打整,还不立马派兵来剿我呀。”
“说吧,你想咋个办?”
“咋个办?只好委屈你了。到了阎王爷那儿,你不要骂我,就骂给我上眼药的李延忠,就骂偏听偏信的岑毓英好了。”
说着,张兆绶把手挥了挥,扭头就走。
兆谦和似乎看明白了,又似乎啥子都不明白。见张兆绶走了,只得赶紧跟上,连后面传来的怒骂声和惨叫声都没听见。
烤猪腿还没凉,俩人坐下来继续大块吃肉,大口喝酒。
张兆绶确实豪爽,刚才发生的事,他并不想瞒着兆谦和。
“紫云,我送你一桩富贵,如何?”
“好呵。兄弟我洗耳恭听,一切悉听张大人吩咐。”
“这个事呀,得从头讲起。。。。。。”
张兆绶兵败被俘,又没少毛掉羽的回来,首先吓坏了知州李延忠。
在清朝的官职中,参将是三品,一般驻防府城,只有特别重要的州城比如说战略要地,交通孔道,才按照特例派驻。清朝官制武将受辖于文官,特别是受辖于驻地文官,但是知州的品级才是五品,镇雄州是归属云南省直辖的,知州也才从四品,这在管理上就出现了麻烦。遇上明事理的,好说好商量,互相容让三分,也就过去了。遇上张兆绶这样的,可以说是他李家三世没积德。
回城以后,张兆绶自忖这个官当不长久了,满清朝廷最恨降将,只要是降了贼,那怕仅仅有点降贼的嫌疑,也一律处死,绝不豁免。怎么办?怎么办?
——能捞就捞,狠着劲捞,趁着没被罢官,手里还有权,捞得足足的,捞得够够的,干不成的时候,立马远走高飞,让他连鸟儿毛都逮不住。
打了这个主意,张兆绶彻底疯了。他派出绿营兵接管了所有税卡,天天押着户曹税吏挨门挨户收税,本来是按月收的,比如说妓院、烟馆、货庄、客栈,改成按日收,本来是免税的,比如说医馆、阴阳、书院,被课以重税。他还派兵给厘金局放上了岗哨。那厘金局相当与今天的财政局、人民银行和金库的总合,可是一个政权的命脉呀。
那里容得一个兵痞如此撒野,知州大人李延忠立刻上报布政使司,请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