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盛宋》第139章


若是那太宗敢动他们半毫,这大宋的江山恐怕都要有危险。随意这太宗倒也是真的有火发不得了。
毕竟自己和自己的宝贝儿子,在这里省吃俭用的连半个铜板也不舍得多花。可是你们倒好一个个的都在那里花天酒地的。
感情你们是一点也不在乎这个朝廷,只是这太宗也知道自己如今就算有心想要把鞋士大夫们给杀了。
那也只能是半点用处也没有,故而倒也是强行的按下了心中的怒火。毕竟如今他还要借这些人的手。
去做一件天大的事情呢!若是他们如今就一蹶不振了,那到时候又能有谁去替自己办事呢?
这孰轻孰重太宗还是很分的清的,故而每日上朝的时候。这太宗依旧是一幅笑嘻嘻的样子。
若真的要说有什么地方和以前不一样了,那恐怕就是这太宗对那些士大夫比以前都要好了。
有些年老的官员在议事的时候,这太宗也是会酌情的给他们一张小板凳。让他们能够不用站的那么吃力。
太宗的这一举动一出,这士大夫的地位是立马又提高了一个档次。不少普通的武将,在饭馆遇到那些士大夫的时候。
也往往只有退避三舍的份了,不少士大夫都觉得这太宗是要比那太祖好的太多了。这士大夫的春天是又要来到了。
谁让当初那太祖在和那宰相议事的时候,使了了个、计策悄悄的把那宰相的椅子给弄没了。
自打那以后这士大夫议事就只有站着的份了,虽然那太祖用一杯酒把这士大夫给捧了起来,把那些武将给打落了深渊。
但是这无座一事却是让不少的士大夫至今依旧是耿耿于怀,要知道在他们的眼里自己可是那么的高贵怎么能受到一丁半点的轻待?
如今这太宗虽然没有把这议事有座亦是给恢复过来,但是这些士大夫却是对这未来充满了信心。
毕竟这一口气吃不成一个胖子,这太宗这么做终究是要顾及那太祖的颜面的。可是在那些士大夫高兴的忘乎所以的时候。
那正在练字的刘娥却是不经意的叹了一口气,自己的身份注定自己只能在这院中度日。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不知道外头的事情。
在听到那太宗的一系列举措之后,这刘娥倒是担心起了那刘希和龚美了。要知道这二人如今都是可以算在那文人一列的。
一百五十四、占尽理字底气足
如今这太宗玩了这么一手,到时候若是殃及到了自家的兄弟。这刘娥若说不心疼那肯定是假的,但是这刘娥对那太宗的做法倒也是颇为赞成。
毕竟由这太宗来做这件事,总比日后由赵恒或是她来做要来的更为好些。要知道若是由这太宗改变那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那阻力自是要小些。
一来是因为这太宗的皇位本就是从那太祖手里得来的,若是他有心要改变那太祖的制度。
倒也不是没有可能,二来则是因为若是由这太宗出面。到时候就算是有人想要阻止,那太宗也未必会像那赵恒一样轻易的妥协。
要知道这刘娥想也不用想,就能知道那些士大夫们若是规劝那太宗。多半是借用祖制不可废的名号,可是这太宗本就不愿向那太祖妥协。
这样一来这变革恐怕是势在必行的了,其实这刘娥想的这几点都不错。但是她却是算漏了那太宗心里想的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继承人三字。
这太宗不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从他每日研读《太平御览》这一事上面就能看出些端倪。这太宗研读古书,哪里还不明白这历朝历代皆是逃不掉这“变法”二字。
秦时孝公,汉时武帝,至于那唐朝则是更加的不用提了。那武则天一出,多少祖制顿时就化为了过眼云烟。
这每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背后,总是逃不掉这“变法”二字。可是这太宗也知道凡是启动变法的人,这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承受的压力那是巨大的。
一个不慎就有可能遗臭万年,故而这敢于变法的皇帝自古以来皆是屈指可数的。这能够成功的更加是寥寥无几,这太宗虽有心把这个烂摊子丢给自己那两个儿子去解决。
但是这知子莫若父,这太宗很清楚自己的那两个儿子是什么料子。那赵元僖虽然刚伐果断,但是他生性太过残暴。
若是由他继位。姑且不论他那几个兄弟是否能够平平安安的活下去。单说这变法一项,这赵元僖就很有可能重蹈那隋炀帝的覆辙。
这太宗自是不能那自己的那些儿子和这大宋的未来去做赌注,至于那赵恒虽然不会像那赵元僖一般偏激。
但是他的性子实在是太过温和了些,若是那太宗没有看到那幽云十六州有望重回故土。那让那赵恒继位恐怕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这赵恒天性醇厚他那几个兄弟只要不生出什么二心。自是能够做一个一世安康的富贵闲王,而且依着那赵恒的才干。
想要把这些固有的国土固守住,倒也不是什么困难只是。只是再难有拓展的可能了,但是说不定这赵恒就是,一个汉景帝的料子呢?
日后若是培养出了一个汉武帝般的人物,这大宋何愁不能长长久久!可是如今这幽云十六州已经有四城被这宋朝收回了,这辽国必定是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的。
若是到时候那辽国为了收回些四城。而举兵逼境。那赵恒又该如何自处?这赵恒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这太宗是一清二楚。
到时候若是那辽国逼得太紧,那朝中又有奸佞附和。这赵恒恐怕就只会乖乖的认输求和。半点努力也不会做的。
想到那赵恒有可能会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城池失去,这太宗光是想想就一阵肉痛。可是自己能够拿得出手的继承人。
恐怕也就只有这么两个了,其他的要么太小,要么就是比这赵元僖和赵恒两人还要不行。事到如今这太宗倒也只有趁着自己还没有倒下。
趁早把这后顾之忧给解决了,努力替自己的那两个不争气的儿子。多培养些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毕竟这太宗可不相信那赵恒在有了比那辽国还要强盛的军队后,还会傻呵呵的继续向那辽国求和。
不得不说这太宗在为自己的后代着想方面,倒也算的上是一个慈父了。宁可是舍了自己的颜面不要,也要保住这大宋的未来,以及自己孩子的安康。
不得不说这太宗的手段还是十分不错的,没有多久就要人上报那地方上节度使的后代。利用自己的钱势。
侮辱当地的读书人。还将其书院搅得天翻地覆。这消息一经传出,这朝中的那帮子士大夫们都沸腾了。
纷纷要求那太宗严查此事,结果这不查还好。这一查是把所有人都吓到了。原来那些太祖时期的大官。
他们的后代仗着有从龙之功,这一个个的倒皆是奢淫无度之辈。不少人仗着自己家的能力,倒也是混了一个秀才的功名。
这种消息一经传出,无疑是给那些士大夫的脸上狠狠的来了那么一下。感情那太宗让他们选举人才。
他们就是这么选的,一时间倒也是纷纷又羞又愧。不过这太宗既然要做好人。自是不会怪罪那些士大夫的。
只是说这底下的人办事不利,那些官宦后代实在无理。对于这太宗给他们找的台阶。这些士大夫们自是愿意趁机伏低做小。
以免被那太宗以为这天底下的读书人都是这样,到时候一个生气把这科举给忽视了。那他们就得不偿失了。
故而这一个个的都是纷纷要求对那些人严惩一番,结果这谈着谈着就不知怎么地比人带到了这有关大宋的制度上去了。
虽说这心里有些不解,但是他们也是不得不承认如今的这中制度的确是有些问题。不然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有机可乘了。
只是这突然之间的转变倒是然让他们来了个措手不及,这太宗也知道若是把他们给逼得太紧的话到时候恐怕只有自己吃苦的份。
故而倒也没有做太大的改变,只是把一些虚衔给去除了。这一来并不会影响这些士大夫的实际利益。
二来也开个先河一边后续工作,倒也是两全其美。毕竟这些士大夫身上虽有虚衔,但是能够在这朝堂上议事的。
皆是有实职在身的,故而这虚衔虽然没有了。但是对他们来说也只不过是,少了一份俸禄罢了。
只是这对其他人来说,却是比要了他们的命还要痛苦。要知道那些太祖时期的官宦后人,多半会在临终前上折子。
替自己的儿子求一个闲职,以冲门面。如今这闲职一去,不少原本还可以借助自己的虚衔的品阶较高。
而耀武扬威一番的人,如今倒是全都变成了平头百姓。虽然这击中钱粮颇丰,但是这有官阶和没官阶。
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最起码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