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头军阀之公子从军》第21章


“不可能那么贵,你再打打折,三万吧。”
“到时我去现场看看吧,也许能少一些,不过最少也要三万五。”
两人在电话里为价钱吵吵嚷嚷了好长时间。
放下电话后,刘永义去找李静玉,将打通大铁山所要花费的时间、资金告诉了李静玉。
高平之的民团有70多人,团长是高平之,副团长是他的一个侄儿高长安。
过去,由于武器太差,民团出去操练时都是早上七点出发,下午七点返回,生怕扛的大刀长矛给人看了笑话。
可现在不同了,民团换上新枪了,于是,28日上午,高平之下令:民团上午九点出发操练,下午五点返回,要让镇上的人好好见识自己的威风。
高平之的民团出发后不久,高丽丽扛着那枝冲锋枪来到了乡公所。
“刘大哥,去教我打枪吧?”
“怎么,这么多天了,这枪你还没玩够?”
“什么呀,一枪都没开过,只是把这枪拆了装、装了拆,够什么够,现在你闲着没事,就带我出去打几枪吧。”高丽丽说道。
“行呀,不过打完枪后就把枪还我吧,女孩子玩什么枪嘛,还玩得这么起劲。”
“行呀,打够了就还给你。”
于是,刘永义挎上盒子炮,叫上两个卫兵,四个人向镇外走去。
民团的操练场地在离青龙镇不远的一个山脚下,和三连的操练场地紧挨着。
到了三连的操练场后,刘永义开始教高丽丽持枪、瞄准、击发,等高丽丽把这一切都掌握之后,他从自己的盒子炮弹匣里取出一颗子弹,装进了冲锋枪。
“咦,这两枝枪一枝这么大、一枝这么小,怎么使用同样的子弹?”高丽丽感到非常惊奇。
“冲锋枪都是使用手枪子弹的,如果使用步枪子弹的话,枪的后座力太大,一个人根本控制不住。”刘永义回答道。
高丽丽举枪瞄准了100米外的靶子,第一枪没打中,装上子弹再打第二枪,还是没打中。
“这枪太不好了。”高丽丽说道。
“这是德国造的伯格曼冲锋枪,还挺新的,怎么会不好?”
“那我怎么连着两枪都不中?”
“你的手抖得太历害,当然打不准了,得练上一段时间才行。”
“我才不想练得那么辛苦,看我的。”说着,高丽丽向前走去,走到离靶子仅50米的地方,她举枪瞄准,这一次打中了。
“打中了,打中了。”高丽丽高兴极了。
“你要是走到靶子面前,那么,不用你瞄也能打中。”
“说什么呢,讥笑是不是?”高丽丽重又退到100米处,“你给我把子弹装满,我来打个连发,这次一定中。”
刘永义接过枪,装上了5发子弹,高丽丽瞄准、射击,5发子弹“叭叭叭”地飞了出去。
“打中了,打中了。”
“才打中一发。”
“能打中就行了。刘大哥,打死靶子没意思,我们出去打猎吧,这山里野猪挺多的,我们去打野猪。”
“打野猪得用步枪,冲锋枪威力太小,打不死野猪的。”
“这样啊,好,我就练步枪,练好了去打野猪,给我拿一枝步枪来。”
刘永义叫人拿来了一枝步枪,又开始教她持枪、瞄准、击发,等高丽丽把这一切都掌握之后,他把枪装上了子弹。
“这步枪与冲锋枪不同,后座力很大的,你得把枪托紧紧地抵在肩窝里,不然会受伤的。”刘永义嘱咐道。
高丽丽瞄准靶子,扣动了扳机。
“砰”的一声,高丽丽踉跄了一下。
“哎哟。”她把枪放下,左手揉着肩窝。“疼死我了,步枪太不好玩了,我还是玩冲锋枪吧。”
刘永义将冲锋枪递给高丽丽,说道:“这样吧,你想打活靶,我叫人弄几只家猪来,放在前面让你打。”
高丽丽想了想,说道:“不行,这太惨忍,家猪会哇哇乱叫的,让人听了不忍心。”
刘永义哈哈大笑道:“野猪被打的时候也会哇哇乱叫的呀。”
“野猪也会哇哇乱叫?那算了,不打猎了。”
“这样吧,等你练好了,我叫前面壕沟里的人举起一个画着猪的靶子跑,你瞄着那个移动的猪靶子打,好不好。”
“这样好,就这么办。”高丽丽又高兴起来。
第十三章 说改革 李静玉长篇大论
李静玉、金有志、苏进学三人的改革方案终于出台了,28日下午,李静玉召集了青龙乡的所有头头脑脑开会,向他们宣布自己的改革方案。
李静玉给参加会议的每一个人都发了材料,要他们先看一看,但所有人中只有刘永义在认真地看,其他人都是装模作样地将材料放在面前,眼睛却根本不往上看。
过了好一阵子,李静玉觉得大家应该已经把材料看完了,于是开始发言。
“各位,我们来青龙乡的目的是搞经济体制改革,这就要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青龙乡的经济体制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第二,这些不完善的地方如何改革?
首先,我们要找出青龙乡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找呢?从劳动上面去找。为什么这样找呢?因为经济体制是为劳动服务的一个体系。如果我们把劳动比作是主人,那么,经济体制就是为劳动服务的仆人,仆人的过错当然会从主人的身上表现出来。
劳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力的使用,一个是劳动的交换。
这样说大家可能有些不明白,举个例子吧,一个人、比如说是张三——去种地,种地就是劳动力的使用;张三把种出的稻子拿去出售,出售稻子就是劳动的交换。
为什么把出售稻子称为劳动的交换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张三出售的稻子是什么?是他的劳动产品,他卖掉这些稻子得到钱,可他要这些钱干什么呢?买东西——衣服、家具等等,而这些衣服、家具又是别人的劳动产品,由此我们看到,张三出售稻子的行为,实质上就是一个与其他人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因此我们称之为劳动交换。
劳动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人可能就说了,劳动吗,当然是为了挣钱了。这句话不对!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换取别人的劳动产品!就像刚才说到的张三,他种地为了什么?为了弄到一大堆叮当作响的银元吗?当然不是,他是为了用稻子换来别人生产出来的衣服、家具等等劳动产品。
既然劳动是为了换取别人的劳动产品,那么,在进行劳动时就要注意这种劳动的交换效益。劳动的交换效益有好有差。如果你以自己较少的劳动换来了别人较多的劳动,那么,这种劳动的交换效益就是很好的;反过来,如果你以自己较多的劳动换来了别人较少的劳动,那么,这种劳动的交换效益就是很差的。打个比方,你去帮人打了一天工,收到的酬劳却只有两个白薯,那么,这种劳动的交换效益当然就是很差的了。
在选择劳动时,要注意选择那些劳动交换效益好的劳动,放弃那些劳动交换效益差的劳动。
在现实当中有没有人傻呵呵地做着一天挣两个白薯的事情呢?有,不仅有,而且还很多!这些人被别人的花言巧语给弄晕了,把别人的白薯当成了金条。很多很多人几十年里一直都在做着一天挣两个白薯的事情,到了最后发觉自己还是一贫如洗的时候,仍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接下来,我们就从劳动力的使用和劳动的交换这两个方面去寻找青龙乡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劳动力的使用方面,青龙乡存在什么问题呢?主要问题是劳动力的浪费非常严重。这种浪费又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占人口半数的妇女的劳动能力基本处于闲置的状态,她们的劳动能力完全没有得到利用;第二:劳动强度的分配极不合理,农民们在农忙时极其忙碌,农闲时却又极其清闲。
在劳动的交换方面,青龙乡存在什么问题呢?主要问题是村民们现在从事的劳动中,大多数都是交换效益非常差的,也就是说,这里的村民们大多数都在做着一天挣两个白薯的事情。
在这个方面我举一个例子,茶集村有一个农民,他新盖了5间漂亮的房子。这些房子是怎么盖的呢?这个农民的方法是:农忙时在乡下务农,农闲时去城里拉黄包车,这样干了六年,终于攒够了六十块钱,用这六十块钱盖起了新房。
这个农民的经历不是个别的,在青龙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