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云录之兵锋残剑》第111章


压一压,听说这样老的慢点!”一席话引得满堂哄笑。等到大奎一饮而尽,大家也都齐齐喝下杯中酒。
大奎一直带领着喝了三杯酒,皆是妙语连珠惹得众人哄堂大笑。大奎放下酒杯扬声道:“我张大奎虽是二品朝官,但也是苦出身。别的大官家里如何过年我不知道,但是既然入了我张家门便是我张家人。过年了,大家明早都到账房每人领上十两银子,父母在应天的便回家去看望父母,没有亲人在应天的便留在府中过年!”
此言一出立时博得满堂彩,丫鬟婆子每月只领一百文,男仆一百五十文。大奎一次竟说每人十两银子,哪众人还有不发疯的道理?
(古时的仆役下人皆是寻常百姓家的儿女,为了讨生活才到大户人家干些杂务零活讨些文钱。有些百姓生活艰难便将儿女卖给大户人家终生为奴,这样的仆役下人是没有钱领的。十两银子在寻常百姓家里那便是大钱,不吃不喝也要攒几年。)
大奎呵呵笑道:“我张大奎一向心善,不管是谁有难处尽管开口跟我说。能办的我办,难办的我想法办啊!呵呵呵。”黄莺闻言拉了拉大奎的袍袖,大奎忙附耳过去。
黄莺低声问道:“夫君却为何每人发十两银子?府中仆役二十余人,那岂不是二百多两银子?你我一月的俸银加起来都不够。”
大奎低声回答道:“回头我跟你细说。”黄莺闻言便再不出声,笑着与大奎举杯应对着前来敬酒道谢的一干人等。
大家吃完了饭便各自回房休息,大奎与黄莺回到后宅卧房,黄莺便又问道:“夫君为何那般大手大脚,须知过日子便要细水长流,每人十两银子确实太多了。”
大奎轻轻笑道:“有些事情夫人不知,为夫在天台县曾经遇过刺,我总觉得其中有些蹊跷,敌在暗我在明。因此须事事小心,你我都一样。”大奎顿了顿又道:“今日虽是舍去这二百多两银子,却可让家中下人对我们不生异心。”
黄莺不禁埋怨道:“事情哪有你想的那般简单?江湖中**手段多着那,他们若是绑了其中一个下人的家人逼着那人做事,你便是给他再多银钱又有何用?”
大奎呵呵笑道:“还是夫人聪明些,呵呵。”大奎随即道:“花些银钱买个安心也好,这些下人都不容易,这二百多两银子权当做了善事吧。”
黄莺点点头道:“恩,奴家一切听从夫君安排,不过以后再有这种事须得和我商量!”大奎笑道:“那是自然,夜深了我们安歇吧。”……。
夜沉如水,北风阵阵。前宅院子里却传来呼呼破风之声,杨小虎吃过年夜饭又开始练枪了。他心中有一个愿望,他要将武艺练得跟义父一般高明。他坚信滴水穿石铁棒磨针的道理,此刻虽是挥汗如雨,杨小虎依然是铁枪挥舞呼喝连连。
盘步的睡房与杨小虎的是隔壁,前后左右的房舍中的灯都熄了却还不见杨小虎回来。盘步刚洗了脚,由于心中疑惑,复又穿了鞋袜走出房间。四处寻找依然不见杨小虎的踪影,盘步不由想到了练功的院子。
真的如想象中一般,盘步老远便听到了杨小虎的声音,等盘步到了院中果然见到杨小虎在练枪,一招一式都是认真刻苦。须知那铁枪的分量,舞动百十招容易。但要想长时间使用,非是神力不可为。
盘步见到杨小虎这般用功,心中不由的十分羞愧。转身走回自己的卧房取了双刀又提了一个大灯笼回到了小院。
杨小虎见到盘步,不由问道:“大哥怎么还不睡?”
盘步将大灯笼挂到廊檐下,转身笑道:“你一个人练功多孤寂啊?我来陪你一起。”说着双手一分双刀,摆开了六合刀法的起手式‘虚步亮刀’接着只见盘步行走如疾风掠地,刀光似匹练缠身,已然开始聚精会神的练了起来。
杨小虎笑道:“好,咱哥两个今夜便舞刀枪于月下。”说着抖手弓步刺枪,接着纵越回身扫枪,枪樱飞舞带起一圈飞雪煞是清冷美艳。
正是:奋发图强今未晚,莫让时光错少年。。。。。。。
第八十七章:朝堂规矩 '本章字数:1925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18 00:15:17。0'
次日寅时(凌晨3点至5点整),天还没亮大奎便早早起身梳洗更衣。
大奎喜欢常服,虽是一身红但样式很随意。今日不同往日,却要穿朝服。大奎穿朝服便感到十分别扭,虽然朝服也是一身绯红色,但宽袍大袖不说,腰上还有一个腰带圈,前胸后背都有飞鱼图案的补子。头上顶着方方正正的乌沙,脑袋后面还带两个黑沙短翅。
没办法,文官就是这样的装扮。大奎胸无点墨却哪里有点文官的样子?在房内随便踱了几步上下看看,却是越看越别扭。黄莺走过来一边为大奎理着衣襟一边笑道:“你这朝官倒好,逢年过节才上朝!”
大奎叹气道:“没办法,寻常百姓逢年都要串门拜年,做官也一样。我平日不上朝可是吴王特许的。”
黄莺再次上下看看大奎才道:“恩,我夫君确有大官的样!时辰不早了,快走吧,别误了时辰。”大奎嘿嘿笑着突然伸过嘴在黄莺脸上啄了一下,这才满意的回身向外走。
黄莺脸上一红,娇羞着唾道:“讨厌!”嘴上虽是如此说却依依不舍的送到了门外。
大奎出了内宅,隔墙小门外早有软轿等候。许元,董虎,田风,周凯四人早已等候在软轿边,见到大奎出来便齐齐见礼:“大人!”
大奎‘恩’了一声,走到软轿前许元探手掀了轿幔。大奎迈过轿杠进了软轿坐定后大奎道了声:“走吧”接着软轿缓缓而起,平稳而行。原来大奎平日很随意,但上朝却必须按着朝中的规矩来。大明百官上朝要在寅时候在吴王宫门外等候朝见,大奎第一次上早朝,心中倒有些好奇。
软轿一出张府便有两队兵卒左右护持在左右,一起急急向吴王宫行去。一路上不时见到有朝官的轿子赶路,见到大奎的绯红软轿皆是纷纷避让。(明朝体制,轿子在路上也要分品级,品级高的有优先权,品级低的要让路而且不能超越。)
大奎的队伍到了吴王宫门前落轿,许元揭了轿幔。大奎缓步走出轿子放眼一看不由惊异,四周大大小小的软轿百余乘。吴王宫门前早已有一大群身穿各色朝服的文武官员围在一起,也不知都在议论些什么!
大奎缓步走向人群,离得近了环环拱手呵呵笑道:“列位大人早到了?呵呵呵。”这是大奎的老套路了,俗话讲伸手不打笑脸人吗。
一众朝官见到大奎到来也都纷纷打着招呼,大奎一眼便看到了人群中的汤和与常遇春等人,便上前招呼道:“汤大哥也到了,常将军好啊?哎呦胡将军也在啊……。”说着来到人群中与众人称兄道弟之乎者也一番。
正在这时,吴王宫的宫墙上响起无声更鼓。鼓声一落,宫门大开却走出一个身着朝服的中年宦官来。宦官走到门外冲着文武百官扯起阉鸡嗓子喝道:“五更已过,百官列班入朝。”话音一落,人群中百官纷纷走到自己的位置,不到片刻即分为左右两列纵队。
大奎哪经过这个,心想汤和是一品自己是二品,站他身后准没错。想到这里大奎闪身到了汤和身后站定,不想众人皆像看怪物一般看着大奎。大奎不由有些疑惑,回头一看常遇春在自己身后。常遇春也是一品,大奎又错了。大奎有些慌了,连忙躬身陪着不是又闪身站到常遇春身后。
这下品级肯定是对了,哪成想众人还是奇怪的看着他。大奎不由的有些莫名其妙,这时身后的胡大海轻声道:“张大人,你是文官。应该到左边去。”大奎这才恍然大悟,连忙又跑到左边插队站到红衣朝官的最后一名。
原来上朝也有上朝的规矩,文武百官要分列两班。古有文治武功之说,所以便有左文右武的朝臣站位的规矩。
那传事的宦官见到百官已站列整齐,这才扬声道:“进朝!”说罢当先回身向宫里走去,百官这才一次列队向里走。大奎夹在队列中一步步走着,只走了一柱香的时间才到了吴王宫朝会的地方,‘太和殿’。
百官进了大殿之内依然是分两班站好,大奎偷眼向后瞄了一眼才发现,由于人数众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在殿内。而三品以下的官员竟排到了殿外,大奎不由暗想:‘这一旦下雨不知该如何是好?’
原来每到年底岁末,所有地方五品以上官员都会来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