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兴衰录》第58章


多尔衮一直不让尼堪独挡一面,估计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尼堪这个人,很勇猛,但是兵法学的比较差。
作为满清的兵法教科书,尼堪估计也没认真研究。或者说认真研究了,认为李定国太弱小,不屑于对李定国用。对于李定国采取的诱敌深入的战术,尼堪完全没有任何警觉性。
见到李定国败退之后,尼堪的满族自豪感顿时上升,认为清军果然是天下无敌,南明果然不堪一击,自己一出马立马吓得屁滚尿流。
所以二十二日,尼堪日夜兼程,迅速达到衡州府。然后继续追击李定国。
李定国早就选了个好地方埋伏了大军,等着尼堪上钩,他命令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装出兵力不敌的样子,主动后撤。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到了李定国的伏击圈。
该挖坑的时候挖坑,该勇敢的时候,李定国自然也不含糊。李定国同志一声令下,顿时全军出击,势如潮涌。清军又不是三头六臂,对于李定国早就挖好的坑,单兵能力再强也没用。
清军顿时乱成一团,尼堪当场阵亡。他为他的轻敌付出了代价,冷月凄风,伴着一代名将尼堪的尸首。
同时被李定国杀死的还有一等伯程尼和尼堪随身护卫多人。定国军士割取尼堪首级献功,“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全军欢声雷动。在战神李定国面前,清军再也不敢再战,在多罗贝勒屯齐的率领下垂头丧气退往长沙。
这是南明自清军入关之后,第一次在野战中击败满洲八旗,此战李定国利用尼堪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也就成了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史称衡州大捷。
李定国出征不足一年,纵横数省,收复湘、桂,击败清军数十万,在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满清政权朝野震动,一听到李定国的名字就颤栗不已,甚至还有放弃西南各省与南明平分天下讲和的打算,南明掀起了掀起了第二次抗清高潮。
黄宗羲赞曰: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李定国因此也成为各方面人物当中,最耀眼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第56章 两大猛人的分手
历史多次告诉我们,如果南明不自己折腾自己,历史是个什么走势,很难讲。而李定国两蹶名王之际,无疑是南明把战线稳定在长江流域的第四次机会。
但是,以上情况只能出现在理想的状态下。
李定国打得太漂亮了,不仅顺治坐不住了,南明也有人坐不住了,他就是孙可望。
由于李定国开创了自清军入关以后南明从来没有过的美好局面,因此人气指数直线飙升,要知道,在战争年代,一般最出彩的就是名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打仗的风险很高,风险很高,收益自然也高。而在家搞内政的丞相,虽然也得从事后勤保障工作,工作也很辛苦,但是由于躲在幕后,曝光率难免就会稍微低一点。
孙可望和李定国本来就有点不大对付,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矛盾不但没有少,还愈演愈烈。
现在好了,由于李定国的人气指数直线飙升,孙可望也急了,所以他决定,也打两场胜仗积累点人气。
于是孙可望亲自率领部队进入湖南,目标是李定国没打下来的湖南的几个硬骨头,辰州就是其中之一。孙可望倒也顺利占领了辰州。
我们如果做生意,都会有一个规律,就是最先吃螃蟹的人得到的好处最多,如果做个跟随者,一般来说,能得到的好处就比较有限。
打仗也是如此,有李定国前两次带给人的震撼在前,孙可望这种级别的胜利,基本上就属于可以被忽略的。
没能挽回支持率,此时的孙可望,已经有点被私心冲昏了头脑。一方面有孙可望自己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永历小朝廷也“功不可没”,它好的没带来,倒是把党争的传统给带来了。李定国和孙可望最终走了水火不容地步,永历实在是“居功至伟”。
由于被永历小朝廷“雷”过,所以孙可望一向对永历小朝廷不满。不过不满归不满,一开始孙可望还是给了块地方安置朱由榔。这个时候,他对永历小朝廷的政治意义是比较清醒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孙可望也确实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渐渐的,孙可望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平心而论,孙可望在接掌大西军领导权之后,仅三数年时间便把云贵等地的军政事务治理的井井有条,同时更根据形势变化提出联明抗清的战略大计,是当时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正是有了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出现,南明才第一次让人看到了曙光。
孙可望本人雄心勃勃,一力以问鼎中原为己任。但是这个人的也是有不可忽视的缺点的。
一是野心太大,胸襟又太窄,缺乏应有的格局与气度。
第二个毛病是孙可望缺乏政治家必要的弹性,能伸而不能屈。
而正是孙可望的这两个缺点,也注定了他将来的结局。
在当年那个时代,孙可望终究是个第二类人物,他可以在历史的道路上或快或慢的奔跑,他不缺少治国的才能,意志也很坚定,追根到底,相比第一类人物,他缺少——全局观。李定国,虽然是个军事天才,但客观来说,也属于这个层次。
所以虽然是权倾朝野,对于气量狭小的孙可望来讲,每天醒来,想到永历帝这个家伙竟然是自己名义上的领导,就很生气。
尽管只是名义上的老大,但是出生草莽的孙可望恰恰是比较在乎这个名义的,要不他也不会千方百计的要搞个“秦王”的封号了。
而且永历帝当年还在这个事情上给了孙可望老大一个难堪,孙可望想想就更加来气了:这个废物为啥都不用干,就能吃好的喝好的,还一大堆人奉他为老大。当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感情的冲动就代替了理智的判断。。
所以他慢慢的越来越嚣张,越来越不把朱由榔当领导。按理说,作为大权独揽的领导,需要的是笼络人心,消除大家对于他这个权臣的恶感。可惜的是孙可望器小,器小则易盈,在初试锋芒后便迫不及待的想要连名义上的老大也一起当了。
而且由于太过不尊重领导,搞得事情还没做,天下人就都认为孙可望早晚会废掉永历帝。因为他确实做的比较明显,比如给自己修的房子搞得像个皇宫,给朱由榔的房子就是普通小别墅。。再比如,凡跟永历关系稍微亲密之人,孙可望必认为是故意和自己唱反调,为此不惜采取暴力手段,1651年8月,孙可望杀了兵部尚书杨鼎和,逼死阻挠封秦的首席大学士严起恒,最后硬生生将很多人赶到了自己对立面去。
而且他还大肆准备搞什么“永历禅让”把戏的前奏工作——如让御用文人搞什么“秦王功德隆盛、天下钦仰、今日天命在秦”等,同时把永历贬低的一文不值——“彼时天子尚有诸侯,诸侯亦尚知有天子,今天子已不能自令”。
由于孙可望实在嚣张,野心又很大,所以反对孙可望的势力还是不小的。
客观来讲,永历虽软弱无能,却是南明抗清力量拥戴的精神象征。孙可望作为南明国政的实际负责人,只有暂时推诚拥戴永历,才能得到更多人的信服和支持。因为形势很明显:?满清的兴起,已经不是哪一家地方势力能搞定的了。要想驱除鞑虏,只有搞联合,也只有反清复明能够作为抗清统一战线的口号。除了大西军,其他势力东南沿海的的郑成功,“夔东十三家”以及其它内地各种或明或暗的抗清势力,都是以复明为宗旨,是不可能接受孙可望为帝王来领导,只能接受哪怕是名义上朱由榔。更何况即使是大西军内部,李定国、刘文秀也不是孙可望能摆平的,他们也是站在朱由榔这一边的。。
历史上,面对同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曹操就明显聪明的多,既然天子被自己关进笼子里面了,那么自己就是主角,主角不一定就是剧情中地位最高的人,事实上主角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剧情中地位最高的人,而关进笼子里的天子也要时不时在非关键时刻出来客串演一下剧情中最高地位的人。
再比如北魏时期的高欢,在晋阳关起门来作威作福,可见了北魏皇帝还是执礼甚恭,甚至屁颠屁颠的跟在皇帝后面提宫灯。
由于水平的差距,孙可望终究只是一个猛人,算不上枭雄,更不是英雄。
孙可望已经逐步失去理智,当他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朱由榔坐不住了。朱由榔简直是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