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兴衰录》第21章


结果史可法很人性地把他们放了。
但是气节,和能力无关!
作为南明为数不多的比较正直的重臣,多尔衮和多铎也是十分欣赏的(要相信,是金子到哪里有人要)。多尔衮和多铎对史可法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多尔衮还特地写了封信给史可法,劝史可法投降,史可法给
他回了封《复多尔衮书》,内容很多,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不降。
多铎带领骑兵和步兵到了扬州城之后,鉴于扬州的城墙比较高,红衣大炮跑的慢,也不是先攻城,而是写了五封劝降信。
史可法连信封也不打开,就扔到了一边。
由于少年时期亲眼看着自己的母亲被处死,多铎并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所以4月24日红衣大炮一到,多铎就下令攻城。
史可法实在不是一个能打仗的人,对于扬州的防守也搞不出太好的方案。尽管如此,扬州城还是让多铎付出了进军江南以来最大的抵抗:一天。
是的,你没有看错,多铎打到现在遇到的最厉害的抵抗就是一天!这样的南明,如果不灭亡就没有天理了。
关于史可法的下落,后世有三个记载,一是自杀,二是被俘后英勇就义,三是在乱军中被杀。
不管是什么结局,史可法实现了他以身殉国的愿望。
生前,史可法曾经有遗愿,希望葬在梅花岭。死后,他的义子没有找到他的遗骸,于是扬州梅花岭筑了一个衣冠冢。
这种明显不符合西方人逻辑的行为,后世称之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几千年来,扬州这座城市都是烟花之地的象征,隋炀帝下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烟花三月下扬州。
正是史可法,他使得扬州这座城市有了脊梁,让扬州这座城市拒绝了“后庭花”一类的脂粉气,有了可以反复吟咏的英雄诗篇的激昂韵脚。
史可法早已成为扬州历史的一部分。英雄遗风,山高水长。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刻印在他们的生活中。 300年后,在梅花岭史公祠旁,诞生了前国家主席江ze民。史可法心忧天下的爱国热忱,深深感染了少年江ze民,他多次提到史可法的事迹强烈的激发了他作为扬州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我们该对史可法做个怎么样的评价呢?
史可法,河南开封人,他是悲剧的,他不具有安抚天下的能力,在危难的时候没能够力挽狂澜,在很多事情上的表现甚至堪称无能。但是历史把他推到了需要力挽狂澜的位置,他不逃避,对于现状他是无奈的,绝望的,但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与扬州共存亡。在这个人人麻木的年代,史可法用他的气节,用他的人格,意图唤起中华民族精神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的精神长存,以至于吟诵了一代又一代。
史可法,他是扬州风骨。
多铎占领了扬州之后,应该说对于史可法宁死不降,多铎是感到十分愤怒的:自己低身下气,结果史可法当他不存在。变态的人,最讨厌的是别人的蔑视。多铎的愤怒,后果是可怕的。因此他下令屠城。这就是著名的“扬州十日”。
据记载,从四月二十五日城破,天降大雨,延续一周。按照迷信的说法,这是老天爷对史可法,也是对扬州,洒的泪。
有关扬州屠城的记载随着满清入住中原之后被刻意掩盖 ,但是历史终究会记得清军的种种恶行!
250年后,被满清列为禁书禁止传播的《扬州十日记》被爱国人士在日本发现,带回中国。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
“自四月二十五日起、至五月五日止,共十日;后之人,幸生太平之世、享无事之乐、不自修省、一味暴殄者,阅此,当警惕焉耳。”
扬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达到空间的八十万(“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三百年后,松井石根在南京发动大屠杀,杀死平民30万。而三百年前的多铎,更是名副其实的“魔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对于野蛮的民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存在中间路线。
所幸,这场血的教训,300年后,当我们再一次面临野蛮民族入侵的时候,我们能够同仇敌忾,没有再犯和南明一样的错误。###第19章 摧枯拉朽
今天的我们不用看地图,只要稍微有点地理常识,也知道扬州和南京有多远。扬州失陷了之后,面对多铎的大军,如果朱由菘不是傻子,那么我认为他最大的策略是逃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前面我们分析了,朱由菘实际上是个很聪明的人,绝对不是后世记载的那么昏庸。
如果是你我普通人从一个地方跑到另外一个地方,比如从江苏跑到广东,改革开放那会称之为下海,现在也就是个搬家,连移民都称不上。
但是皇帝就不一样了,皇帝要逃跑,那就不是简单的逃跑,有个特有的词,叫做“迁都”。
朱由菘决定“迁都”,这个也很合理,前车之鉴,因为崇祯皇帝不迁都最后搞得自杀,结果导致南明光是立个皇帝就弄得鸡飞狗跳,极大削弱自己壮大了敌人。
对于朱由菘这个奇货,马士英肯定是不能放弃的,所以马士英举双手双脚赞同“迁都”。
应该说,朱由菘在几件大事上的决断,还是有一定见识的。比如当初到底是抵抗左良玉还是多铎,他是希望抵抗多铎的,不过江北四镇主要是马士英节制,他“力排众议”。朱由菘在南明,除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基本上是没有话语权的。
这次马士英是极力赞同迁都了,那么事情应该比较顺利了吧?
且慢,钱益谦站了出来,极力反对。
莫非钱益谦不怕死?非也!在钱益谦看来,清军真的打到南京来,大不了就举手投降,换个制服照样做官,而且满清对于投降派待遇那是相当的好啊!
明朝自从出了个于谦,对待皇帝那就有个特点,逃跑那就是妥协,就是没种!
却不知道时代不一样了。于谦那个时候还是很有凝聚力的,可以决一死战,敌人也没有那么强大。现在基本属于要兵没兵,要凝聚力没凝聚力,不迁都,等死么?
但是没办法,东林党这帮人做事不行,吵架很在行,双方吵来吵去,也没吵出个结果。
当皇帝当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很窝囊了。
还没吵出结果,扬州已经破了!不过也不全是坏消息,好消息是,左梦庚那边的那边被击溃了。
多铎在扬州十日以后,马不停蹄进军镇江。镇江也就和南京相邻。
到了这个地步,再不采取点措施,基本上就等着别人把刀架在脖子上了。
迁都不成,朱由菘决定逃跑。
东林党那帮人那么狡猾,又很愤青,你要真的逃跑,肯定有一群人死谏,硬生生把你给拦下来。
所以要逃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为此朱由菘还得制定策略。
首先朱由菘制造舆论,表示,朱元璋的坟墓在这边,自己要死守南京。
其次,朱由菘在宫廷安排音乐会,虽然要亡国了,但是皇家的排场不能丢,邀请了一大帮大臣。
精心布置之后,乘着月黑风高,朱由菘果断带着少数随从向芜湖方向逃跑,芜湖有打散了左梦庚的黄得功,乱世还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啊。
不过在逃跑之前,朱由菘做的一个安排还是很有必要提一下。朱由菘是当年从福王府逃出来的时候,老婆神马的都死了。于是他就比较孤独,当了皇帝之后,他决定选秀,当然就他这个选秀的事情,东林党后面就攻击他很荒淫。当然这帮人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属于马列主义对别人,自由主义对自己。朱由菘也很不容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安定了,找个女人也搞得是非多。而那帮大臣自己却天天在秦淮河上风花雪月。
关于朱由菘选秀这个事情,我以为,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反正就是皇帝一个个人爱好。
在安排音乐会的当天,朱由菘做了一个事情,让我对朱由菘刮目相看,“放归所选淑女”。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