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集》第28章



孤雁
五言律诗
崔涂
几行归塞尽,
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
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渡,
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矢曾'缴,
孤飞自可疑。
【注解】:
1。尔:指孤雁。
2。之:往。
3。失:失群。
4。渚:水中的小洲。
5。'矢曾'(zhuo2)缴:猎鸟的射具。'矢曾'是一种短箭,缴是系在箭上的丝绳。
【赏析】:
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实际上也是飘零游子的写照。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今人徐培均以为此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而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可称五律诗中的上品。”清人纪昀谓:“寒塘句不言孤而是孤,不言雁而是雁,此句为外传神。”

春宫怨
五言律诗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
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
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
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
相忆采芙蓉。
【注解】:
1。婵娟:形态美好貌。
2。若为容:又教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3。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赏析】:
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寄遇怀才不遇的感叹。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有补足上联的意味。颈联写景,荡开一笔,写室外春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
杜荀鹤
(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大顺二年进士。他的诗文多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反映了黄巢起义失败后的社会情景。诗多近体,尤长七律,但不为声律所束缚。诗风平易委婉,世称“杜荀鹤体”。有《唐风集》传世。
章台夜思
五言律诗
韦庄
清瑟怨遥夜,
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
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
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
秋雁又南回。
【注解】:
1。章台:即章华台,是古代楚国的离宫。
2。楚角:楚地的角声,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
3。殊:绝。
4。乡书:指家书。
【赏析】:
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夜听瑟声,接着写听到悲凉的楚角,勾动了游客怀“思”。诗的后半,即为所“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真是肠断江南又一年。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秋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韦庄
(约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乾宁元年(901)再度入蜀为掌书记,后协助王建称帝建立前蜀政权,历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吏部侍郎同平章事。他是晚唐后期最好的诗人之一。早年以长诗《秦妇吟》驰名当时。他的诗语言清丽,颇有特色。有《浣花集》。
寻陆鸿渐不遇
五言律诗
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到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注解】:
1。带郭:被城郭围绕。
2。未著花:未开花。
3。扣门:叩门。
4。报道:回答。
【赏析】:
诗是写访寻友人陆鸿渐不遇,但却不因不遇而恼,有尽兴而近之趣。前四句写一路寻来之景,虽未言人怎样,但隐士的风范已若隐若现在句中景内了。下四句写寻而不见,最后两句倒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通。末联也道出了陆羽一生不着尘念的高风逸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虽不讲对仗,却极自然超脱,其音调却合诗律,仍然算作律诗。
僧皎然
(约720?),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吴兴)人,早年学儒学道,安史之乱后于杭州灵隐山从佛教徒守直剃度成了和尚,后长期居于吴兴杼山妙喜寺。他的著名诗学理论著作《诗式》给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和批评都设立了一些很重要的原则。其诗清淡自然,颇多禅旨。有《皎然集》、《诗式》等。
黄鹤楼
七言律诗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赏析】:
这首诗写出黄鹤楼上远眺中的美好景色,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中进士,曾入河东节度使手下为幕僚,后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唐才子传》说他:“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壮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淹)鲍(照)。”《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行经华阴
七言律诗
崔颢
苕'山尧'太华俯咸京,
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
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
驿树西连汉[田寺]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
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解】:
1。华阴:今属陕西,华山之北。山北曰阴。
2。苕'山尧'(yao2):山高峻貌。
3。太华:华山,有别于西南的少华山;故名。
4。咸京:秦都咸阳,这里借指长安。
5。天外:喻高远。
6。三峰:指莲花、明星、玉女,华山最著名的三峰。
7。削不成:指非人力所能削成。
8。武帝祠:指巨灵洞。
9。河山:黄河与太华。
10。枕:靠着。
11。驿路:指交通要道。
12。[田寺](zhi4):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赏析】:
这首诗是写华阴雄奇壮阔的景象,从突兀奇特、鬼斧神工的山峰,写到宽广平展的要路通衢。抒发吊古感今的情感。全诗打破了律诗的起承转合的格式,别具神韵。诗境雄浑壮阔,寓意深刻。

望蓟门
七言律诗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解】:
1。蓟(ji4)门: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当时边防要地。
2。燕台:幽州台。
3。一去:一作“一望”。
4。笳(jia1)鼓:军乐声。
5。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6。危旌(jing1):高扬的旗帜。
7。投笔吏:东汉班超,少年时曾为官府做些抄写文书的事情,后来投笔不干了,立志从军,终立军功,受封定远侯。
8。论功:指论功行封。
9。请长缨:指军前请战立功。缨:绳。
【赏析】:
这首诗是祖咏宦游范阳时作。诗人遥望蓟门关外,被边地的雄壮景色和边烽警急的状况所惊,激起投笔请缨立功疆场的报国热情。
祖咏
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开元十二年(724)中进士,与王维是好朋友。他的诗小巧细腻,尤其是一些景句写得小巧细腻、凝炼精致。《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送魏万之京
七言律诗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