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歌》第187章


执。他们突然爆发如此猛烈的冲突,终须有足够的理由。躲藏在水底深处搬弄的,很可能正是卢志翻云覆雨的手段。问题在于他潜伏在谁的身后。
但这个问题到这时已毫无意义。卢志支持的或许是李恽,或许是田甄,相信以卢志之能,说动这两人其中之一并不困难。可无论如何,陆遥确定这个结果并非卢志所需。因为邺城是成都王司马颖十载经营的根基所在,卢志图谋的,是拥护成都王世子重新入主邺城,再以此为基业,纠合河北实力与东海王争锋。摧毁了邺城,就等于摧毁了成都王一脉复起的希望!
正在胡思乱想,却听得丁绍的声音响起:“陆将军,你刚才的用兵缓急之说,很有道理。阁下不愧是越石公帐下首屈一指的良将。”
果然,邺城既有乱事再起,这位丁刺史便格外殷勤起来。陆遥苦笑着应声道:“不敢当使君赞誉。越石公麾下才力胜于我的,足以车载斗量。若说有谁首屈一指、威名震动匈奴汉国的,自非文浩兄莫属。”
“咳咳……”丁渺不禁汗颜:“道明客气了。此番晋阳大战,诸将公推你的功绩第一,哪怕是主公的老部下们也都佩服。”
“既然与丁渺平辈相交,我便称你一声贤侄吧。”丁绍摆了摆手,一边考虑着,一边徐徐道:“既然乞活军因内讧导致兵力损失惨重,石勒贼寇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贤侄可知,此际稍有应对不慎,便是第二个秦凉之乱。”
丁绍所说的秦凉之乱,乃是河西鲜卑秃发部于泰始五年掀起的大规模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十年,前后波及秦凉二州,导致二千石以上的封疆大吏战死四人,边疆军民血流漂杵。凉州胡儿纵横北地,威震天下,朝野为之震动。此刻丁绍以秦凉之乱比拟,对形势的严峻程度已算相当重视了。
他伸出左掌,一一屈指计数:“眼下,幽州王浚屯兵蓟城,距此数百里之遥;并州越石公新败匈奴,正在休养生息的时候;兖州刺史苟晞与王弥作战,暂时也难以援手……冀州军马便是大河以北唯一能够压制流贼的力量了。所以,我只能尽快领兵赶往魏郡,以求稳定邺城局势。这并非是你的意见有误,而是形势变化太过莫明,令我们都措手不及。”
陆遥恭敬地道:“世叔所言极是。用兵之道贵在临机决断,本无一定之规。缓与急,都是为了刈夷贼寇。”
丁绍点头,令侍者备了笔墨纸砚,奋笔疾书。他也不抬眼,只是言语不停:“以我的揣度,邺城既然到了这种地步,此番领兵南下只怕将要迁延时日,非短期能够结束。数万冀州兵马倾巢而出,各郡兵力大部都已抽调,后继的粮秣物资还要靠各地陆续筹措。其间拓跋鲜卑如有不稳,确是大患。道明,我无须瞒你,冀州军力固然不少,但严重缺乏有经验的高级军官,并无人能担方面之任,为我解除后顾之忧。故而,我也只能把期望寄托在你们几位的身上。”
丁绍洋洋洒洒写了十数行,搁笔一旁,从腰间锦囊中取出精致的官印,端正地盖了上去。他把墨迹未干的尺牍递给陆遥,沉声道:“请看,这是我给冀州北部诸君官员的手令,数郡所能筹措提供给你的,都已详列在上。刘越石对于这次拓跋鲜卑祭天大典有什么打算,我不需要了解。但我的要求你无论如何都要做到……道明,值此多事之秋,拓跋鲜卑绝不能乱,代郡绝不能乱。”
陆遥接过尺牍看了一眼,深深行礼:“多谢世叔襄助,小侄感激不尽。请放心,我们定当全力以赴。”
第八十一章 怒涛(一)
代郡。广昌县。
广昌本属冀州中山国,大晋太康年间才被划入幽州。这片地域方圆数千里,横贯于幽、并、冀三个大州之间,又是太行、燕山与常山三条山脉的汇聚之处,境内群山起伏,沟谷纵横,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又有易水、涞水、连水三条河流发源于其间,养育了山间的缓坡草场。近数十年来,大量北疆胡族入塞聚集于此,他们独立于朝廷体制之外,或耕或牧,也有不少索性就以劫掠为生。
这里是广昌县境内的白石山。白石山乃是广昌县的群山之中尤为高峻纵拔者,奇峰大壑起伏骀荡,仿佛怒涛翻卷。如同刀劈斧凿而出的峭崖断壁上,白色的岩体在阳光照耀下发出灼灼的闪光,与遍布各处的苍松、红桦相应,显得瑰丽无比。
在白石山某处侧峰的半山腰,有一片比较平坦的山坡,微微有点倾斜。这山坡东面与崇山峻岭相连,西面没入连绵的水潭和漫淌的溪流,大约有三里长,一里半宽。此地本有一座山寨,不知是哪朝哪代逃避官府压榨的流民们修筑的,后来荒废了,寨墙横七竖八地倒塌,房屋也变成了废墟。
距离与丁绍的会见,已经过去了七天,拓跋鲜卑祭天大典召开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陆遥和他的部下们在冀州常山、中山等郡国地方官的帮助下,顺利地潜入了代郡。在冀州的平原地区,由于他们打着本地换防驻军的旗号,而且兵力不过千余,因此沿途并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而进入山区以后,依靠得力的向导和深山密林的掩护,他们的行动更加神不知鬼不觉,直迫近到了距离代郡广昌县县城不过二十里处,才驻扎下来。
陆遥登上一处怪石的顶端,向四周眺望。
空旷的大山深处绝无人迹,只有山间野兽偶尔穿行,摇动草木。
将士们是在申时许到达的,这时候正忙着砍伐树木、搭建营帐。有些将士劳作得渴了,便去往附近的山泉掬水来饮,被军官们发现后,无不遭到呵斥。为了达到隐蔽效果,自昨日起,陆遥就严令诸军不得起灶生火,只能食用随身携带的干粮和熟水。
大部分骑兵们还在溜马,他们散布在山间的草甸上,牵马缓缓步行,洗刷梳理马匹的毛发,顺便还要在日落前打到足够的牧草。在冀州刺史丁绍的一纸手令之下,冀州北部各州郡慷慨地提供了大量给养,预计足够二十日所需。可惜昨日在经过盘石屿的峡口时,一队辎重马匹受惊堕崖,损失了一些物资。故而马匹的饲料之类,只有沿途搜罗准备起来。
这片绵延数百里的山岭亘古以来少有行人,比陆遥想象的还要险峻许多。过去两天的艰苦跋涉,损失的非只是马匹物资,还有二十余名将士失足殒身山中。
仅仅三天的山地行军,损失的人员就将近百分之二。在这个年代,地理条件对军事行动的制约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这样的损失比例使得陆遥很有些惊心。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战斗,亲眼目睹了无数次杀戮和死亡,可陆遥仍然不能坦然地面对将士们的牺牲。尤其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能有更充分的准备、更充裕的时间,这些牺牲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
陆遥叹了口气,再往更远处看。站在这个位置,可见白石山南麓的弥漫云雾蓄积在高空,受阻于壁立群峰不得寸进。层叠的云气遮天蔽日,使得大片山岭茫然难寻,而白石山的北侧却艳阳当空,就连山外平原上的广昌县城都清晰可辨。一山之隔,恍若两重天地,蔚为奇观。
身后哗哗地枝叶抖动声响起,是邵续攀着林木枝条上来。他跟着陆遥的视线左右观察了半晌,随即笑道:“将军,冀州阴暗如晦,而代郡万里晴空,此乃上上吉兆也。岂不预示着我们的北疆之行将会顺利么?”
“哈哈,多承嗣祖先生的吉言。”陆遥笑了笑,知道自己的神色让邵续误会了,以为自己对将要实施的行动缺乏信心。
他岔开话题道:“不知朱声进展的如何。鱼饵已然备足,池塘里的水也得尽快搅浑才是。”
邵续点了点头:“还有胡大寨主那边……”
朱声原是匈奴灭晋大将军刘景营配下牧奴,在版桥之战中被晋军抓捕,随后被发付到陆遥所部。据他自己讲述,在他遭匈奴挟裹之前,曾是在幽并二州流窜作案的著名马贼。不过胡六娘却从不曾听说过这位大盗的名头,显然朱声的自我吹嘘水分不少。
朱声的弓马武艺都颇具水准,也很机警精明。他在晋阳大战中崭露头角,如今已是陆遥得力部下。重要的是,此人颇有语言天分,精熟各地村言俗谚,更说得一口流利胡语,能与诸部杂胡交流无碍。须知北疆胡族源流各不相同,匈奴、鲜卑、乌桓各部往往彼此语言不通。是以各部大人通常都会汉话,皆因非如此无以与其他部落交流也。以朱声之能,若不是从军在先,便在并州刺史幕府中做个通译也是绰绰有余。
而此刻,便是朱声表现的时候了。
他披着一件粗糙的羊皮褂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慢悠悠地走在通向县城的山道上。马前马后,咩咩地叫声不断,上百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