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婿》第89章


李小龙挠挠头,撒谎道:“只是庄稼上的一些琐事。”
姚怀瑾还要再问,又不好意思,只得淡淡地点点头,忍了下来。
但是。事有凑巧,李小龙到城北买了地,去衙门里办手续的时候,恰巧碰到了姚怀瑾。
姚怀瑾见李小龙拟写的手续,皱眉问道:“你去城北买了土地?为什么?要买,不也应该买在李家村附近吗?”
李小龙一惊。眼神躲闪地说:“是我爹娘的意思。城北有熟识的人,买起来便宜一些。”
姚怀瑾知道李小龙在骗他,又想到前些日子李小婵和李小龙秘密切切的样子,心里便有些了然了,只是并未戳破。微微一笑,就此放过李小龙。
私下里,姚怀瑾去城北李小龙购置的土地查探了一番,这才发现,买地的确实是李小婵。这让姚怀瑾有些诧异,李小婵怎么会那么相信李小龙,将银子交给李小龙,信任他去买地。难道是……
想到关于李小婵和李小龙的传言,姚怀瑾面色不由地沉了下来。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繁花似锦。
一年一次的春日童试,也开始了。
这一次,李名远信心满满,踏入了考场。
考完之后,李名远自信地对李小婵和文娴说:“你们就看着吧,这回,我一定给你们考一个秀才回来。”
文娴自然是相信李名远的才华的,但是李小婵却只是笑笑,心想,就算是李名远真的成了秀才,只怕也有姚士卿作弊的功劳吧。姚士卿要培育李名远成为独挡一面的农监,必须给他一个功名,才能服众。
所以,不管怎么说,对于李名远可以考中秀才,没有任何人怀疑。
果然,放榜之后,李名远虽然以吊车尾的名次挤入了秀才之列,但好歹也算是有功名的人了。
李名远为此自觉挺直了腰杆,说话做事,竟是比先前又从容自信几分,再加上农人们对秀才的尊敬,李名远的工作竟是越做越好了。
姚士卿为此好好地夸奖了李名远一番,并且大方地给予了物质奖赏,是一套珍贵的关于农事方面的书籍。
李名远对于这份奖励,又喜又不喜,喜的是今后的工作有了新的经验指导,不喜的是,他根本就没有想过一直从事农事工作,而专注于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做大官。
李小婵倒是很开心,她沾了李名远的光,也将那一套书籍读了个通透,对于怎么样在这个时代种好庄稼,也愈发地有了信心。当然,这是后话。
等到五月的时候,天气渐热,试验田里的麦浪金黄金黄的,一嗅,就是丰收的味道。
而育种房里的玉米,也是棒子粗大而密实,一看,产量就很高。
等到小麦和玉米收获之时,李小婵又请来了老刘等人,热火朝天地奔向大丰收。
小麦收割、脱粒、晾晒、收仓,一称,每亩增值了一百来斤,虽然不算多,也有试验田里土地肥沃的因素在,但是这已经足以让人看到杂交育种带来增产的希望。
至于育种房里的玉米,已经有了上一茬玉米的种植经验,李小婵已经能够娴熟地使用育种房并且充分帮助不同品种的玉米之间传粉了,再加上春玉米种植合乎时序,所以这一下,每亩增值达到了两百多斤,成效显著。
这让姚士卿十分开心,大手一挥,又嘉奖给了李小婵一百两银子。
李小婵也终于是松了一口气,想上次玉米未成熟就被估测产量不高的时候,她还被刘氏责备了一通,所以这一次种植春玉米的时候,李小婵可谓是提心吊胆、殚精竭虑,现在终于收获了成功,她悬着的那颗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
想到上次姚士卿因为种植玉米的耧车嘉奖给自己一百两银子,李名远和文娴并没有向自己所要,这一次,李小婵便放心地做做样子,要将赏银上缴给李名远和文娴。
果然,李名远和文娴虽然对一百两银子很是心动,但是想到在姚士卿面前维护他们爱护子女、不贪财的形象,只得忍痛放弃了。
所以李小婵笑眯眯地收回自己的赏银,存了起来,准备得了空再拿去找李小龙帮忙买地。
而现在,李小婵要忙的是协助分发刚培育出来的优势稍微明显的新种,当然,前提是要留足试验田所需的玉米种子。因为到底新培育出来的玉米种子适不适合大范围地种植增产,还有待实际的考量,毕竟,不是哪一块地都是像育种房一样,可以人工调节到最合适的环境的。
李小婵和老刘等人,利用已经进一步完善的专门耕种玉米的耧车,很快便将试验田给耕种完了。
至于育种房,李小婵则用新培育出来的玉米种子和别的玉米种子进一步杂交,以期取得更优质的玉米种子。
小康村作为李名远老师所在的村子,和作为李小婵的故乡的李家村,率先获得了此次杂交育种培育出来的新的玉米种子。
而作为对其他村子的补偿,姚士卿又免费发放了改良后的专门用来耕种玉米的耧车,并且请专人详细解说用法。自从上次李小婵献出草图之后,姚士卿看到了这种耧车可观的前景,就命工匠一边进一步完善耧车,一边大批量生产耧车,以期让整个西川府的农人,都尽早使用上这种耧车。
现在,终于是初见成效。
为了防止无良的商人从中牟利,苦了老百姓,姚士卿特意宣布,玉米种植耧车的生产权归政府所有。
姚士卿此举,又为他在西川府的政绩,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转眼,夏去秋至,又到了 收割玉米的季节。
然而这一回,李小婵却没有了先前的兴致勃勃、满身干劲,因为育种房培育出来的新种玉米,产值不但没有达到预期,就连试验田里种植的玉米产值都比它略高一些,也就是说,第二次玉米的杂交育种,失败了。
此时的姚士卿正忙着三年一度的秋闱乡试,并没有精力再理会杂交育种的事;而一向对此投注心血也较多的姚怀瑾,此时正忙着准备考试,也没有精力管理这些。
一时间,李小婵还真不知道自己该向谁汇报这种情况,并且请求支援,一起参详,努力做得更好,改变现状。
第一百零九章 乡试失利
好在,试验田里的玉米产值倒是不低,还稍微高出了预期一点点,这让李小婵在失望中,又找出一点点安慰来,也在刘氏的暗讽中,保留了一点信心。
在整个府衙的人几乎都在忙着秋闱乡试的时候,李小婵却一个人坐在育种房里,没日没夜地研究自己失败的原因,将此次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都仔细地记录了下来,足足写了十张纸。
拿着这十张纸,李小婵开始了自己的走村串乡,向一些经验丰富的农人请教的生活,找出缺点,努力改正。毕竟,现在的大夏不是现代农业发达的后世,李小婵觉得,自己记忆中的经验,有可能会不适合现在的大夏,所以必须要结合大夏的农业现状,做出微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走访了上百家经验丰富的农户之后,李小婵终于发现了自己先前种植经验的不足,那就是仗着育种房的独特优势,强制改变了不同玉米生长的所需,利用“一刀切”的方法对待不同的玉米品种。
有些玉米本身适应育种房的条件,那自然是能够顺利生长,增值增产;但是有些玉米不适应育种房的生长条件,那李小婵此举未免有拔苗助长的嫌疑,那结果自然是不如预期。
得到这个总结之后,李小婵在选择玉米的品种上就更加苛刻了,同时也决定不再过度使用育种房的便利,争取顺着不同玉米品种的性子,成功杂交育种。
当然,要是决定这么做的话,那接下来,按照时序,育种房就不能再种植玉米了,只能种植小麦。
趁着姚士卿忙完了秋闱乡试的空当,李小婵将自己这些天来总结的经验教训和未来的打算。都上报给了姚士卿。
姚士卿正忙着阅卷取士,实在分不出精力管理这些,便将一切决定权都交给了李小婵。
李小婵没了束缚,大展身手。利用上次在试验田里初步培育出来小麦种子,又挑选了其他的,按照各自的生长规律耕种完毕。
至于试验田,则像上次种植玉米一样,全部种植的小麦新种。
李小婵想看一看,总结过经验教训之后,自己能不能做得更好。
等到姚士卿一切忙完,想起来关注杂交育种之事的时候,李小婵已经做好了一切,自然又获得了姚士卿的赞赏。就连上次育种房里杂交种植的失败的事,也揭过不提了。
接下来,整个西川府都关注的,是乡试的结果。
金秋十月末,终于放榜了。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榜首并不是姚怀瑾的名字,甚至,姚怀瑾连前三都没有进。
一时,整个西川府都议论纷纷。
姚怀瑾的才名,那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在第二年的乡试中。因为耽误了时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