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业风云》第156章


。忠于圣德太子的军队虽然实力要稍强于苏我氏,但因为力量分散,反而处在劣势。
八月,圣德亲率七万大军渡海,救援在本州西部的忠于自己的力量。
八月十日,两军在今广岛以西接战,“太子军”小胜,苏我军不得不退却。
八月二十日,两军再在今广岛以东的福山接战,就在“太子军”再度占据优势的时候,突然横生变故,随同圣德太子出征又返国的将军中臣里张突然率领三千人袭击圣德太子大帐,圣德太子仓皇脱身,丢失旗帜、兵符等,“太子军”士气大乱,苏我军趁机反攻,大败圣德太子,圣德太子只好领残部退回北九州。不久,苏我氏控制了本州岛的西部,又挥军北进,大败忠于圣德的北部驻军………而这一万多人马,正是用来对付毛人的。
苏我马子此时,在朝中飞扬跋扈,竟向天皇索要天皇的直辖地葛城县作为自己的封地。
苏我氏的作为,让许多人大为不满,开始感念起圣德太子来,圣德太子主政期间,在倭国大力推行“改革”,虽然两次兵败朝鲜,但内政上还是很有成效的。
然而此时的圣德太子,先遭黄海兵败之痛,后遇中臣里张之叛,竟然大病不起。
十月,圣德太子去世,然而几乎同时,苏我马子也死掉了。苏我马子的儿子苏我虾夷掌握大权,试图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境部臣摩理势等则推举山背大兄(圣德太子之子)作为领袖,继续与苏我氏的所谓“中央”对抗。
这个时候,谁还会在意北边“蛮荒”的毛人呢?
甚至于在这一年的十月底,隋军黄海水师控制了对马岛以东的倭国属国“一支国”(今壹岐岛,在对马岛与九州岛之间),立当地首领为一支都督,隶属黄海郡,也没有引起倭国内战两方的重视。
十一月,隋军黄海水师再度“趁火打劫”,夺占了倭国北部的几座小岛(今日本岛根县隐岐诸岛),设置“银支都督府”。
大业二十二年(公元六二六年)六月,在得到陈稜三艘战船的支援后,裴元庆、薛仁贵率领八百士兵出海,去寻找林那。
船在海上漂了四天,终于寻到一座海岛(今日本琉球群岛中的与那国岛),却是个没有人的荒岛。
不过,隋军海上在岛上找到了一些有人来过的痕迹。
通过询问流求向导,裴元庆他们才知道,隋军这两年一直用兵的,叫做大流求,在大流求以东的海上,还有一些小岛………小流求。
既然这里找不到,就继续往东。
在东边的一个较大的海岛(今日本琉球群岛西表岛)上,隋军发现了土著人的踪迹。这些土著人见着隋军,居然跪地相迎。
没法子,给打怕了。
原来当初林那的确来过这里,并且和土著人干了一仗,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土著人损失了几十个人,而林那只损失两三个部下。剩下的土著人一看不好,赶紧投降了。
但是林那并没有留下来,他继续向东了。
过了几个月,一大帮跟上次那些“入侵者”打扮相同,而且人数更多的人的来到,被打怕了的几百土人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既然林那已经向东,裴元庆他们决定也往东。
但就在这个时候,出事情了。
飓风,也就是台风。
三条船,刮跑了一只,搁浅了一只,只有一条因为停的位置好,安然无恙。好在人大多都在岸上,只损失了二十来个看船的水手。
裴元庆只好先招呼人把搁浅的那条船上的物资尽量抢上岸。
一条船,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载运得了七八百人。
裴元庆和薛仁贵一商议,决定由薛仁贵领一部分人留下,一方面安抚土著,一方面修理受损的战船,裴元庆领四百人乘船继续向东。
行船途中,遇到几处小岛,登陆后均不见人迹。
到了第四天,隋军才算又找到一处有人的海岛(今日本琉球群岛石垣岛)………不仅有人,岛上的土著,有六七百人之多。
在这里,裴元庆惊喜地找到三十来个林那带出的士兵。
原来,当日林那沿途追寻那些渡海者的踪迹,一直到了这座海岛,却发现阿来并不在其中。这些人,其实是去年八月初五被打败的流求土著的一部分,因为不愿意投降,近三百人乘船出海,逃到岛上的,还不到两百人,没想到隋军居然还是追击了下来。
经过一场恶战,林那损失了十多个战士,才算打败了这些流求“难民”和当地土著。
弄清事情原委,林那依旧不死心,留下八十个战士留守,其他人又向东而去。
林那主力一走,岛上土著又开始了反抗,等到裴元庆他们到时,八十个战士,病倒的战死的,只剩下这三十几人。
裴元庆留下百人镇压土著的反抗,自己令人继续向东,这一次,船在海上航行了三天,才又找到一处有人的大岛(今日本琉球群岛宫古岛)。
终于找到林那了。此时的林那,身边的“远征军”,只剩下不足两百人。
原来,林那至此,很轻易就收服了当地数百土著,却再没有找到一点有外来者渡海的消息。
林那还不死心,留下一百人,自己率部再次出海,这次却在海上航行了五天,也没有见到一处海岛,水粮不足,只好返回,两百人却只回来八十。这段日子,又陆陆续续有十余人染病而亡。
十月,裴元庆、林那等返回流求,两批出海共一千三百人,仅七百余人得回。
不过,牺牲是有代价的,不久,朝廷在诸岛设立“先岛巡检司”(今日本琉球群岛先岛诸岛),属花莲场(台湾郡新增的区划,就用了林那当初出海前修筑的城寨),收服三岛土人共约两千一百口,并陆续移民七十户,约四百口。
第一百七十三章 西南叛乱
此时的朝廷,却也在面对一场危局。
大业二十二年(公元六二六年)七月,昆明,南宁都护大将军府。
“四哥,大哥他们的信,您得给个话啊!”宣慰骠国车骑将军兼开远郡太守杨万石急切地说道。
“六弟,此举会陷我杨氏满门于万劫不复!”南宁都护大将军杨玄挺面色凝重。
“哎呀四哥,现在是皇帝要对老臣们下手了!”
“依据爵位限定田亩,也是早有先例,皇上不过是维护制度而已。”
“算了吧!大隋立国四十余年,何曾听说对世家大户限田?皇帝此举,尽失关陇世家之心!大哥信中说得明白,两都必将燃起倒杨广的熊熊烈火,而拥重兵于外者,唯四哥与弟,安知此杨不能取彼杨而代之。”
“慎言!”杨玄挺紧张地四顾,“皇上于我杨氏,实有大恩……”
“四哥迂腐,这南宁基业,是我们杨家辛辛苦苦打下的,二哥为此血洒疆场,马革裹尸,该是他杨广欠着我们,我们可不欠他。没有父亲当年鼎力相助,他怎能从晋王摇身一变成为太子?又怎么会打败杨谅?可是他居然还要害父亲……”
“坊间传言,岂可尽信?六弟慎言,这些话在为兄这里说说也就罢了,千万不可往外说。”
正说话间,外面突然一片嘈杂,过了一会,管家神色慌张地进屋禀报:“老爷,门外有十几个将军要见您。”
杨玄挺惊疑地问道:“何事?”
却见十几个武夫拥了进来,大多是些夷人,也有几个汉族将领。
当先的一个夷人将领,正是杨万石的心腹、通海镇副将、虎贲郎将薛得儿,见着杨玄挺,也不说话,却将两颗血淋淋的人头丢在地上。
“尔等意欲何为?想造反吗?”杨玄挺呵斥道。
却见杨万石不紧不慢地说:“这是杨广在南宁的两条忠心走狗,一个是昆明太守骆一平,一个是通海镇总兵卫成。四哥,事已至此,由不得你了。”
七月初九日,杨万石以杨玄挺名义起兵造反,裹挟通海、大理、宁边、河西、开远五镇及部分土司夷军,总计七万众,号称二十万。南宁驻军,只有天竺都护将军府和定南镇没有参与叛乱。
此时东都叛乱,已然平定将近两月,就是西都叛乱,也已经平定。只是南宁地僻,音讯不通。
而朝廷对于反叛却浑不知情,直到一个多月以后,叛军已经攻克昭通、东安两郡,消息才传到东都。
越帯ぃń袼拇ㄎ鞑┩猓钔蚴呐丫笳省?br />
“将军,捉住了一个城中出来的探子。”一名小校奏报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