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575章


平原君认为,韩国势大,短时间内赵国难以与其争锋。所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就算失去了邯郸、巨鹿两郡,只要保住了邯郸、武安的二十多万精锐大军,赵国就有卷土重来,收复失地的机会。
平阳君则是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包围邯郸的韩军粮草补给困难,韩国国力虽然强大,但也禁不住常年累月的这么消耗下去。不用一年,韩军必然退兵。甚至在这一年里,赵军有趁着韩军懈怠的时候反败为胜的机会。至于秦国的威胁,不过是癣疥之疾。
韩国使者唐雎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进入邯郸城的,这也是两个月来,唯一安然无恙进入邯郸城的人。
唐雎到达的消息被封锁得很严,除了赵王、平原君、平阳君、廉颇等寥寥几人知道,许多大臣都不知道韩国派出了使者。
赵王之所以这么做,也是生怕唐雎说出什么话,做出什么事让赵国下不来台阶。是战下去还是议和,朝堂上的争议已经够大了,如果让唐雎知道了这件事,再趁机挑拨,也许会生出事端,赵国即使不内乱,也会不和。倒不如,探明唐雎的来意后,再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当然,如果平原君、平阳君、廉颇可以达成一致意见,群臣中不会出现什么反对的声音。
赵国尽量做出不卑不亢的姿态,但无论是廉颇的怒目而视还是平原君的风淡云轻、平阳君的处之坦然,丝毫左右不了唐雎的微微一笑,不以为然。
唐雎率先说道:“五十天前,燕国背信弃义,意欲奔袭巨鹿,为白起将军识破,我军苦战四个时辰,大破之。十五万燕军三不存一,退守扶柳,沙丘县令率军投降。十天前,燕国献荣蚠首级,请割易水以南的土地,韩王仁慈,已经同意了。我们韩国愿意同燕国永结秦晋之好,燕不负我,我必不负燕。”
这个消息直接让赵王、平原君、平阳君、廉颇瞠目结舌,赵国君臣不是没想过燕军大败,但一下子折损十多万大军还是超过了赵国君臣的想象。燕国为了保全自己,不惜献出败军之将荣蚠的首级,割让易水以南的三百里之地。这般的委曲求全,足以证明燕国的虚弱。是啊!在济水南岸损失了十万精锐,在巨鹿城下又折损了十多万大军,燕国的精锐不会超过十万了。北方还有虎视眈眈的东胡,燕国实在没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但荣蚠贵为燕国的亚卿,贵为封君,地位如同赵国的廉颇,就这么被当作替罪羔羊送出来,对民心对士气不异于一次巨大的打击!燕国这样做实在太过委曲求全了些。至于割让易水以南的三百里之地,反而可以理解。这三百里之地,大部分是取自齐国,算得上是慨他人之慷。失去了这些土地,燕国依然有五郡之地,还能恢复元气!
不过,赵国君臣可不认为唐雎只是在陈述一个无用的事实。唐雎言明燕国的情况,肯定是在威胁赵国,以儆效尤。
难道韩国是在暗示自己,赵国想要得到保全,也要做出这般的牺牲?!在唐雎道完这句话,这个念头涌上赵王心头。
见赵国君臣默然不语,唐雎继续说道:“越国已然被楚国灭掉,作为惩戒,我们韩国攻占了湘水以西的楚国城邑,包括郢都。楚国在此次大战中伤亡太多,如今屯兵江东。”
赵国君臣面面相觑,皆是无言以对。唐雎的意思很清楚,第一,韩国有两面作战的能力;第二,楚国要消化灭掉越国的果实,无力北上与韩国争锋。想要指望楚国救援赵国,还是算了吧!(未完待续)
ps:第一更!早晨六点多起来出差,估计晚上很晚回去,二更比较晚。
。。。
第五十三章 邯郸之战(10)
“秦国已经攻入云中郡,齐国已经解散了大军。”唐雎的这一句话,直接让赵国君臣的心沉到了极点。
最有希望援救自己的燕国已经兵败,向韩国求和。楚国、齐国作壁上观,不打算插手此事。秦国则是趁火打劫。赵国只能孤军奋战,别再将希望寄托到别人身上。
“先生有何见教”赵王的镇定已经假装不下去,极其落寞地说道。虽然神情落寞,但赵王的脸上依然写着不甘、倔强。
唐雎接连道出这几个晴天霹雳一般的事实,不过是想打压赵国继续抵抗的军心和士气,然后从中为韩国牟利。赵王倒是想知道,仅仅凭借这些手段,韩国要给赵国指出一个什么样的道来。
“王上稍安勿躁,容臣介绍完形势。”唐雎却是微微一笑,成竹在胸道。
赵王一愣,随即意识到,唐雎接下来说的事情对赵国而言绝对是雪上加霜。赵国的形势越糟糕,韩国越能提出苛刻的条件。
“我们韩国已经攻克了南行唐、苦陉、肥县。邯郸、巨鹿两郡,唯有邯郸、武安、房子、中人、阳城、顾县、宋子、郜县八座城邑还属赵国!”唐雎不疾不徐地继续折磨着赵国君臣的心。
“这怎么可能?!”平原君哑然失色。
唐雎笑着反问道:“这怎么不可能?!大厦将倾,有多少臣子如平原君这般忠义呢?!”
平原君默然不语,自己身居高位,又是赵国公子,自然不可能投降。但各地的县令顾虑就没有那么多。投降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换一个主子而已,依然可以保全富贵。
赵王很清楚。如果唐雎所言属实的话,那赵国在巨鹿、邯郸两郡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房子、中人、阳城、顾县、宋子、郜县方圆不到两百里,又被韩国完全包围。赵国哪里还有转圜的余地?!
“先生千里迢迢而来,应该不是想要在我们面前炫耀吧?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就是!”平阳君赵豹沉声说道。
唐雎微微向赵王作揖,极其郑重地说道:“讨伐赵国,诚非韩国本意。如果赵不伐秦,韩国怎会伐赵?!如今,韩国占据优势,赵国的存亡掌控在韩王的一念之间,但韩王怜悯两国百姓,愿意罢兵休战。不知王上意下如何?”
赵王并没有急着高兴,甚至表现出一种凝重和戒备,极其平静地说道:“寡人愿闻其详!”
这个时候再和唐雎争论韩国出兵是为了正义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已经不重要了,即使赵国说赢了又如何?!重要的是韩国提出的议和条件是什么!所以,赵王自动忽略了唐雎给韩王戴高帽,直截了当地说道。
“赵国放弃邯郸、武安、房子、郜县,作为回报,我们愿意将武垣、饶县、安平三座城池交还给赵国。”唐雎道出了韩国的条件。
这个条件显然出乎了赵国君臣的预料,在唐雎抵达邯郸前,赵国君臣也不是没有商议过议和的可能。但得出的一致结论是邯郸、巨鹿两郡基本上保全不住。没想到,韩王的条件还真称得上是仁慈。武垣、饶县、安平加上中人、阳城、顾县、宋子,这七座城邑位于巨鹿郡东侧。人口、面积都占据巨鹿郡的一半。如果赵国答应下来,至少摆脱了现在在赵国手上的八座城邑各自为战的风险,以八座互相分离的城邑换取七座连成一片的城邑,进可攻退可守,赵国的形势要大为好转。唯一不确定的就是在邯郸、武安的赵军精锐能带走多少。毕竟,这些人大都是邯郸、巨鹿两郡的兵马,让他们抛家舍业,也不现实!
“各地的兵马?”平原君沉声问道。
唐雎当然清楚,平原君最关心的是邯郸、武安两地的赵军主力。这几乎是赵国手头上最后一支大军了。对赵国最为重要。如果韩国议和是假,真正目的是引诱赵军出城。又或者不愿意赵国带走这支大军,那赵国宁愿死守邯郸、武安。韩国必须拿出诚意。
“去留由士卒自行决定。愿意继续跟随赵国的,我们绝不阻拦。愿意解甲归田的,我们也大力欢迎。关于退兵,我们只留下少数士卒守城,大军后退九十里,贵国可以完全放心通过。等贵国到达宋子,再交出邯郸、武关即可。”唐雎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赵王求助似地望向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信平君廉颇。赵王当然想要早日摆脱这种折磨,摆脱提心吊胆、朝不保夕的日子,但如果三人不支持自己,自己绝对无法和韩国议和。还有一点就是赵国这样服软,有损赵国的形象,这基本称得上是赵国立国以来的奇耻大辱。庞涓率领魏国大军攻克邯郸,邯郸好在还坚持了三年,可自己呢,坚持的两个月就要将邯郸拱手相让。一个处理不好,赵王讲再无威信可言。
后世的史学家是不会理会赵国如今的形势要远比魏武卒包围邯郸的时候更加危险,他们只会看到一点,那就是赵国不战而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