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第1330章


诸侯国保持一致,沿用旧制,直至平定天下为止。”
稍作解释之后,李利遂不再言语,摆手示意李儒宣旨,封赏群臣。李儒当即会意,躬身从小黄门手里接过圣旨,朗声宣读道:“立国伊始,秩序为上,天佑我朝,黎庶归心。秉承陛下旨意,敕封车骑将军李傕为雍王,领皇室宗正;敕封征南将军李暹为蜀王,领益州都督;敕封李至(李傕之子)为美阳候。”这三人都是皇室嫡亲,水涨船高,理应最先得到封赏。
“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傕、李暹和李至三人应声出列,齐声跪拜道。长乐殿上无父子,尽管李傕是李利的亲叔叔,还是李利和李暹兄弟俩的养父,但是君臣有别,礼数不可废。这是李傕平生第一次给李利下跪,以李利宽仁的秉性,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接受李傕的跪拜之礼,此后不会再有。
待李利摆手示意李傕三人免礼平身之后,李儒继续宣读圣旨:“陛下旨意,敕封太学院长蔡邕为太尉,敕封征北将军曹操为司空,镇南将军刘表为司徒,位列三公!”显然,这三人位列三公都是虚职,且不说曹操和刘表早已登基称帝,单说蔡邕晋升太尉一职,俨然就是有名无实的摆设。值得提的是,历史上蔡邕在董卓遇刺之后就被司徒王允给杀了;可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蔡邕依然健在,而且越活越年轻,依旧精神矍铄,身子骨硬朗,估计再活个十年八年的完全没有问题。
“敕封李玄为吏部尚书,领相国事,军机大臣;敕封贾诩为兵部尚书,领车骑将军,军机大臣;敕封李儒、、、”读到这里,李儒不禁语气一顿,下意识地回头看了看李利,却见李利对他微笑颔首,不过笑容却有些戏谑的意味。
李儒颇感无奈的轻轻摇头,继续宣读道:“敕封李儒为中常侍,总领外府事;敕封郭嘉为卫将军,军机大臣;敕封鲁肃为礼部尚书,领益州刺史,军机大臣;敕封陈宫为刑部尚书,领长安尹,军机大臣;敕封安北将军周瑜为左将军,领豫州都督,军机处军机大臣;诸葛亮为右将军,领司隶都督,军机大臣;法正为前将军,领并州都督,军机大臣”三省六部制初现,但三省却被简化了,改为军机处,共有八位军机大臣。眼下这只是雏形,未来随着天下局势变化,三省六部制将逐渐完善。
第220章 君临天下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汉武帝夺外朝权,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以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汉时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但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
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置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学识的士人充任,为一时清选。
然而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正式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产生和发展脉络都在李利脑海里。从执掌西凉军的那一刻起,他就在谋划着政治体系改革。他很清楚三省六部制的利弊。当权力被下放到三省之后,权力相对分散。不会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便于帝王掌控,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然而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权力虽然分散,却很容易滋生互相扯皮推诿,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相互推卸责任,从而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再加上。李利自后世而来,对军政分制度有着极高的认可,因此他一直在刻意营造军事和政务分离的体系氛围,文官治理地方州郡,武将专事军务和征伐;就像两条平行存在的轨道,并驾齐驱而互不干扰,保持相对**的运行态势。
有鉴于此,李利一直在寻求三省六部制和军政双轨制之间的契合点,想将这两种政治体制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既有利于皇权统治,又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行政效率。这种念头在他脑海里酝酿了十几年,并付诸于行动。大胆尝试,悄无声息地改变现行体制,让麾下文武潜移默化地接受新制度。在他预定的统治体系中运转,最终改变整个官僚体系。
此次西凉建国就是一个重要契机。是正式推行三省六部制的最佳时机,也是实现李利谋划已久的军政分开的试验田。
而李利筹谋许久的制度仍是以三省六部制为模板。以实现军政分开为目的,将三省改为尚书省和军机处,尚书省主管政务和地方治理,军机处主管军队和征伐。六部之中吏部、兵和户部是重中之重,因时下正处于战争期间,不适宜全部改制,因此六部暂时不变,仍旧隶属于尚书省管辖,待日后再行完善。
受限于目前局势,三国鼎立,形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因此李利谋划的新制度无法一步到位,须在不影响当前局势的情况下,随着局势的发展变化而逐步推进,一步步完成。现下推行的只是新制度的雏形,以军机处为主,六部为辅,没有明确的军政分开。
李玄受封吏部尚书,领相国事,其实就是尚书省的主官,即宰相。而包括李玄、贾诩、郭嘉、周瑜和诸葛亮等八人在内的军机大臣,就是军机处的核心成员;军机处是战时的权力中枢,与李利共同掌管军国大事。这是战争形势的发展需要,乱世尚武,必须以军事战争为中心,因此军机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军队才是维系晋国兴衰存亡的根本。
长乐大殿上,李儒站在上阶,仍在宣读封赏诏令。
“敕封幽州刺史华歆为礼部尚书,并州刺史崔琰为户部尚书,荀谌为工部尚书;敕封滕霄为征北将军,徐荣为征东将军,张辽为征南将军,波才为征西将军;桓飞为镇东将军,典韦为镇西将军,赵云为镇南将军,马超为镇北将军;黄忠为安南将军,许褚为安北将军,高顺为安东将军,滕羽为安西将军”
冗长的封赏诏书足足宣读了半个时辰,涉及李利麾下所有官秩千石以上的三百余位文臣武将,这些都是在诏书上留下的官员,余下各州郡官吏均有封赏,大多予以升迁提拔,剩下的一部分即便没有升迁,也得到了财帛赏赐。
随着李利登基称帝,麾下所有文武官员随之水涨船高。其中,文官的升迁相对平稳,论资排辈的现象比较明显。相比之下,此次武将得到的封赏真正算得上是跳跃式升迁,尤其是各营主将或久经沙场的悍将,赏赐之丰厚前所未有,官升三级者不在少数,拜将封侯的将领更是多达数百人,且大多数最早跟随李利征战的那批中低层将领。或许这就是他们竭力拥护李利登基的根本原因所在,完美诠释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真谛。
值得提的是,此次封赏中涌现了一大批后起之秀,如郭淮、郝昭、孙礼、张翼、王平等三十余名年轻将领。与军中宿将和老将们相比,他们没有显赫的战绩,也没有独领一营人马,但是他们能从数以千计的将领之中脱颖而出,足见他们才能不凡。已然成为晋国百万大军的中坚力量,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取代一众老将的位置。后来居上,独当一面。
在封赏文武百官的同时。李利名下的十余位妻妾也得到了应得的赏赐。正室李欣进位皇后,继续执掌内府,蔡琰、董婉、任红昌、陈钰和滇无瑕等五位妻室进位贵妃,余下十余位妾室同样进位为妃。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现象:整个内府除了一位皇后之外,其他姐妹全是妃子,地位相差无几。并且,皇后和嫔妃们仍然住在一起,仍以姐妹相称。没有另设宫殿,没有厚此薄彼;开支用度上一如既往的平等分配,统一由李欣居中分配,甄氏张霭掌管内府名下所有产业,供应内府日常用度。
这是因为她们都有子女,按照惯例都应该有相应的名分,加之她们长期住在一起,感情深厚,不是姐妹却胜似姐妹。而李利对待她们历来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对待,无形中让她们知道,自家男人对内府争斗深恶痛绝,这就促使她们收起不该有的心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