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第1308章


簿V荻加锌赡鼙晃髁咕还说簟K粤醣聿幌胍膊桓仪憔∪Τ霰荒懿捎梅浅J侄沃侨〗锏绞瘴河玫哪康募纯桑床荒芤痪偻滩⒔荒鼙破忍酰悦馐实闷浞矗蚧⒉怀煞幢换⑸恕?br /> 所幸,江东孙策一死,曾经强大一时的江东军不复昔日之彪悍,少主羸弱,江东文武也是人心涣散,各怀鬼胎,分歧众多无法形成合力。这就使得刘表很容易控制局面,坐在江北就能遥控江东,随心所欲地驱使江东军,为己所用。
有鉴于此,蒯氏兄弟和蔡瑁等人所言虽然有夸大其词之嫌,但大体符合现状,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信口开河。
“正如诸位所说,时下有资格有实力继承帝统的汉室宗亲,唯我刘表一人。”走来走去的转了半晌,刘表终于开口说话了。
“然则,诸位可曾想过,一旦我荆州**成国,并以汉室正统自居,西凉李利又将置于何地?想必诸位都不会忘记,李利其人虽是野心勃勃之辈,但是他一天没有僭越称帝,那他就是天子敕封的总揽天下军政事务的大将军,这一点谁也无法改变。须知,无论是袁术谋逆称帝还是袁绍阴谋篡位,他们都不敢招惹李利,至于他们下达的敕封诏书则无人理会,逆贼的诏书全是矫诏,一文不值。”说到这里,刘表走到宽大柔软的州牧宝座上慢慢坐下,端起桌案上的茶盅轻呷一口茶,不再言语。话到嘴边留一半,想来他是故意为之,剩下的一半留给堂下众人去思考。
这是困扰刘表许久的难题,也是他一直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更是让他对帝位望而却步的最深的顾虑。
在没有解决这个疑难杂症之前,刘表宁可维持现状,也不会贸然登基称帝。因为他担心自己前一刻君临天下,后一刻就要面对李利麾下的百万大军,与其这样,继承正统帝位又有何用,还不如维持现状轻松。至少就目前形势而言,李利没有任何借口出兵攻打荆州,谁让李利至今还顶着天下兵马大将军的头衔呢,岂能无缘无故地攻打汉室宗亲?
就像刚刚结束的益州之战一样,李利秘密出兵益州还需打着攘助刘璋平定内乱的旗号,借此掩人口实,安抚人心。直到益州之战尘埃落定,传入中原各州的消息是:刘璋自认德薄才疏,武不能安邦文不能治国,提领益州数年以来毫无建树,无恩德施予百姓,无业绩偿还皇恩,遂甘愿退位让贤,由李利提领益州,任益州牧。据说,李利率军进城之时,刘璋亲率益州文武出城相迎,而李利则以公侯之礼厚待刘璋,事后仍旧敕封刘璋列侯,领谏议大夫,前往长安安度余生。
李利为何这样做?答案就是四个字:名正言顺。
不管其他诸侯势力的文臣武将如何理解,想必都知道李利意在攻取益州,所谓的刘璋请降不过是愚弄寻常百姓而已。但是即使诸侯们都知道又能如何,黎民百姓口口相传的还是刘璋主动让位,并非大将军李利强行抢夺。如此以来,不但无损于李利的声誉,反而再添几分威名,进一步彰显了李利的仁义之名,进而将李利的声望推到其他诸侯无法比拟的高度,俨然是高山仰止的存在,令刘表和曹操两位诸侯羡慕嫉妒恨,感叹不已。
短暂沉默之后,蒯氏兄弟相顾无言,遂将目光转向蔡瑁,示意他代表众人劝说刘表。看到左右两旁的灼灼目光,蔡瑁的脸上罕见地露出几分为难之色,却不得不硬着脖子答话:“主公所虑者无非是,主公继位之后大将军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我荆州。末将却认为主公不必忧虑,主公承袭帝位之时仍旧敕封李利为大将军,其麾下一众文武的官职和爵位一律不变,再赏赐一些财帛加以安抚即可。这样以来,想必大将军应该不会有异议,不会妄动刀兵。
换言之,即使大将军仍旧不满意,仍然坚持出兵攻打我荆州,难道他就没有后顾之忧么?河北曹操岂能坐视不顾,错失良机?要知道,一旦我荆州被西凉军覆灭,他曹操纵有通天之能亦是徒然,根本不可能独力对抗李利麾下的百万大军,早晚步入我等后尘。此一节,聪明如曹操岂能不知其中利害?
时下西凉李利一家独大,而我荆州和河北曹操两家实力相当,都无力单独对抗西凉李利,唯有两家联手共抗李利,才能并存于世。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缺一,必被李利所灭!所以主公不必忧虑,继承帝统势在必行。”不得不说,蔡瑁这番见解极为精辟,将河北与荆州的关系分析得十分透彻,称其一针见血亦不为过。
由此可见,蔡瑁能够位居荆州上将军绝非侥幸,更不可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草包。历史上,如果不是曹操错杀了蔡瑁和张允,是否还会出现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混战?
“也罢,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顾不上那么多了。”蔡瑁一席话成功说服了刘表,他终于松口了。
语气一顿,刘表叮嘱道:“本州承袭帝位乃是为了重整汉室,维系我皇族血脉,捍卫大汉王朝,绝非图一己之私。是以尔等不可操之过急,不可铺张、过度耗费钱粮,还需谨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刘表决计不做第一个登基称帝的篡位之人。”
“这是为何?第一个即位称帝的诸侯无疑是占尽先机,为何主公却不欲为之?”蒯良接声问道。
刘表十分淡定的道“本州与先帝本就是同出一脉,汉室正统,何须抢占先机?唯有出现异姓诸侯僭越称帝之后,本州即位登基方为正统,否则,与乱臣贼子何异?”语罢,刘表缓缓起身,似乎是有些倦了,临行前又补充道:“此事便交予尔等六人去办,琦儿就不必参与了。”
第199章 河东行
建安七年的春天,大汉各州愈发平静,犹如一潭死水无波无澜,不见一丝涟漪。
河内大营。昨天夜里随着一行千余铁骑深夜进驻营寨,大都督郭嘉的营帐随之易主。
好在鸠占鹊巢之人还算有点良心,没有将郭嘉深夜赶出去,还让他在自己住了一年多的营帐里再住一晚,天亮之后便另寻其他营帐下榻吧,因为随后还有女眷住进来。
显而易见,住在军营还有女眷相伴的,整个西凉军中有且仅有一人,他就是全军统帅李文昌。
也只有他敢这么霸道,敢把河内大军的大都督赶出中军帅帐,进而占为己有。
这次李利前来司隶主要是为了散心,捎带巡视沿途屯军大营,最终目的地是壶关。
一个月前,益州传回消息,诸葛亮率领的西征大军首次遭遇重创,先锋大将马超帐下五万大军除主将马超、副将张飞和曹性等千余人侥幸生还,余下兵马全军覆没。是役,二十三名中郎将以上的将领罹难,其中就有马超的弟弟马铁、桓飞的两名家将桓义和桓全。
闻讯后,李利和桓飞等将领星夜兼程赶往汉中葭萌关,等候这些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将领的棺椁从蜀道运送出来。为此,李利在关前足足等了两天,随后亲自护送棺椁返回长安,于半个月前下葬,葬于乐陵,并追谥马铁、桓义、桓全三将为列侯。
这是诸葛亮领军西征南蛮一年半以来的伤亡最大的一次惨败。为此诸葛亮上表请罪。李利批复仍由他领军,稳定军心、以图再战。待战后一并区处,赏功罚罪。
时间就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刀。自李利起兵至今已整整十年了。十年间,李利麾下大军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几千人的队伍发展到百万大军,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最初追随他打拼的那帮老兄弟逐年递减,除了升迁为将领之外,普通军士已经所剩无几了。
起兵之初,李利曾承诺与他们同生死、共富贵,可是真正能够活到现在的老兵却不多,但只要能活下来。至少也是屯长、军侯一级的底层将领,数以百计的中底层将领得以拜将封侯,而中层将领则是水涨船高,大多都享有仅次于各营主将的优厚待遇。不仅如此,李利早在五年前司隶大战结束时就做了安排,有意保护第一批跟随自己征战的老兵,让他们脱离前线,由主力战营转为屯驻后方的城防军。
然而,不管如何保护他们。战争还在继续,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冀州惨败之后,李利在中原各州屯驻重兵,数十万大军全部驻扎在中原战场上。于是征讨益州时李利麾下兵马便已捉襟见肘,不得不从后方驻屯军中抽调一部分兵力奔赴益州战场。结果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桓义和桓全二将就是最早跟随李利征战的老兄弟,司隶大战结束后就被派到后方守城。转为郡府兵将领,不再冲锋陷阵。征讨益州时兵力不够。抽调他们押运粮草,益州之战结束后他们主动请缨参战。随诸葛亮西征南蛮。大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