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神脉》第71章


庞大海抬眼看看我,懒懒地说:“也让我大大开眼界啊,估计黄帝歧伯也料不到,后世的奇技淫巧如此精妙,可以与上天造化媲美。不过……”
庞大海指着我,看着我同学继续说:“这小子没那么好的,他有自己的目的,当年江湖上就传闻他喜怒不形于色,很是阴险。”
我同学道:“不管怎样,客观上促成了我们的认识,也算他的功劳一桩。”并随口问我:“你也是江湖人士?”
我正色道:“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已经金盆洗手了!”好在我同学是个书呆子,也不详细追问。
吃完饭我送庞大海回去,在路上他问我:“按你所说现在危机重重,但我为何没有看出任何端倪来?”
我说前辈您别着急,回去安心修养身心,不久之后就有一场大战爆发,我们还指望您冲锋陷阵号令群雄呢。
我本是随口胡诌,不料老头当了真,点头道:“好的,回去我把孙子兵法再看上几遍,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我心里暗笑,原来纸上谈兵也是要临时抱佛脚。嘴上却不敢怠慢:“前辈真是能文能武,医术精绝,还通兵法。”
庞大海道:“兵乃是凶物,圣人不得以而用之,有什么好炫耀的。”我看老头兴致不错,趁机问道:“前辈歧黄泰斗,不知道听说过‘契丹狼母’没有?”庞大海延伸刹那间变得锋利无比,直逼着问我:“你如何知道世上还有狼母?”
我说跟我们一起的,有个小姑娘,是云南哀劳扈七娘的弟子,据说是个蝶妖,她告诉我们当年扈七娘年轻时候,曾经遇到过契丹狼母,而且被抢走一把宝刀。
对于庞大海我无须隐瞒,而且也想通过他多了解胡阿九的底细,故而和盘托出。
庞大海闷声哼了一下,说道:“那个扈七娘,你应该也认识吧,在赤川手下干过一段时间,后来不知何故悄悄溜走,留下半生不熟的一批蛊虫,气得赤川哇哇乱叫。”说到这儿庞大海抬头看看我,像是在看一个认识百年的老熟人。
我知道他是把我当成了蝇王,只好笑道:“果忍和尚说,他们在小店遇到过扈七娘,不过并没有打交道,前辈以您之见,她是是什么来头?”
庞大海道:“我初见她是在赤川的队伍里,那时候日本人气焰正是旺盛,要她帮忙作蛊胁迫中国人,她说可以出手,不过有个条件。”
“她什么条件?”我迫不及待问道。庞大海慢悠悠笑道:“这女子真是不谙世事,说是要日本人将云南划给他们宗主,作为领地使用。你想这不是与虎谋皮么,赤川这狼子野心,当时一口答应,并问扈七娘,宗主乃是何人。”
“扈七娘说,宗主是为唐朝忠臣紫衣仙人之后,这紫衣仙少年时候就已经名满天下,并惊动了朝廷,皇帝亲口说,长大后此人必为宰相。后来胡人起兵乱华,皇帝逃到了蜀地。仙人出山辅佐太子登机,保住了李氏江山,所以被赐紫袍,称为紫衣仙人。”
“因为宗主觉得先祖复国有功,但后来被逼归隐山林,所以天下该有一半是自己的,世世代代的宗主,都在为了这半壁江山做打算。”庞大海说,这就是他所知道的扈七娘的全部。
听到这里我才明白,胡阿九那个所谓的东家,原来是在做着登基称王的春秋大梦,真是蚍蜉撼大树,好笑之极。
看我神情不屑,庞大海道:“不可小觑,既然世世代代都在处心积虑,显然有备而来,兵书说‘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必须小心应付。”
我点头道:“前辈所言极是,我记下了。”庞大海接着我前面的问题说:“七十年代,我在甘肃当过一段赤脚医生,后来破四旧,有人检举说我是个中医,搞的是封建糟粕那一套,就把我下放到了一个叫‘狼窝子’的地方……”
狼窝子极为荒凉,一共只有四户人家,缺水而多风沙,气候和沙漠差不多。庞大海美其名曰劳动下放,其实这里没几个病人,想劳动也没对象啊。不过庞大海天性乐观,每日和狐狼为伴,与蛇鼠嬉戏,倒也不愁什么。
每天晚上,沙地上的狐狸们就要聚集起来,由一只老狐指挥,对着月光吞吐,时间久了,一些百岁之上的白狐,竟然能够吐出红色内丹。
庞大海本来对于狐仙炼丹之类的传说并不相信,但是亲眼见到后,不由啧啧叹服。

 ̄炫〃√
 ̄书〃√
 ̄网〃√
 ̄小〃√
 ̄说〃√
 ̄下〃√
 ̄载〃√
 ̄网〃√
白毛狐狸们一般先是和人一样跪拜,表示对月亮的恭敬,随后喝水一样,咕嘟咕嘟饮着月华,一开始庞大海什么都看不到,还以为狐狸在啸叫,奇怪的是并不出声。
时间久了后,盖因这里人迹罕至,人心沉静,他居然能够看到丝丝白光从月亮流进狐狸嘴巴——原来这就是丹书上所说的月华!
庞大海自从发现了月华的妙处,就在琢磨如何能够将其用到医术上,以他的个性,是不肯自己像狐狸那样习练吐纳术的。
每次起大风沙,近处的狐狸都会提前来用爪子挠门,庞大海将它们放进来躲避,开始着意观察狐狸的行为。
有一次风沙来了好多天,一只母狐刚分娩,没来得及赶回来,留下小狐狸没有奶水吃,饿得直哼哼。公狐就吐出内丹,让小狐狸含着,庞大海看那朱红的丹,流泄出丝丝白气,小狐狸靠着它竟然撑了半个月,直到度过风暴。
风暴之后,狐群迁出庞大海的石屋,那只公狐已经皮毛粗糙杂乱,眼神空洞无力,没走出几步双腿一软,跌倒在地。周围的狐狸急忙围住它,蹲着看老狐王。老狐也呆了片刻,眨眨眼睛,起身走向荒原深处。
黄昏时分老狐一瘸一拐回来,嘴里叼着一个玉碗,看样子它是断了一条腿,不过看起来并不甚疼痛。
晚上群狐齐拜,沙丘上密麻麻一片狐狸仰着头,极其虔诚地盯着月亮。老狐王衔着玉碗带头,一会工夫那碗里就流出白色汁液,淋进公狐口中。
片刻功夫,庞大海看到公狐和老狐王都恢复了活力,他知道那肯定是月华的作用,不知道玉碗从哪里来的,竟然如此神奇,可以迅速聚集月光精华,令腐骨重生。
看着外面潜心朝拜的狐群,庞大海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人总是号称万物之灵,但世上的人,终究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多,反倒是眼前的狐狸,为了一只受伤的同伴,个个尽力祈求,无比诚挚。
回想自己多年来,生逢乱世,明亡、清亡、抗日、解放战争,所见都是民生凋敝的惨状。正如古人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前不管见到多么惨烈的事,都是漠不关心,认为和自己无关,说起来惭愧,竟然不如狐狸顾群。
心里胡思乱想着,庞大海打开房门,向狐群走去,这些狐狸平时和他相熟,所以并没有骚乱,只是安安静静看着他,那些星光一样的眼睛,像是饱经沧桑的少年,平和又倔强。庞大海穿过众狐,走到老狐王身边,低头去看玉碗。
老狐王明白他的意思,于是扫了扫尾巴,起身再次衔起玉碗,向西北方向去。庞大海紧紧跟在后面,他明白狐王没有直接将玉碗给他,自然有它的道理。这一人一狐迈着碎布走向丘陵背后,渐渐消失在黑影里……
走了大约五里地,庞大海注意到周围的环境已经有所不同,渐渐湿润起来。
这里他从来没有来过,转弯之后,心里暗自叹道,在这片半沙漠地带的深处,竟然还有一丛几亩见方的芦苇荡。微风和着蛙唱,不小心还以为到了江南。
老狐王却没有庞大海的闲情逸致,低头心事重重地赶路,他们绕着芦苇荡走了多半个圆,前方隐隐约约出现了一座建筑,黑糊糊看不清楚,但是依稀可见当年的巍峨,背后衬着圆月,流露一种无端的萧瑟沧桑。
好在庞大海对鬼神之说并不相信,否则很难有勇气跟着狐王进入,进去后庞大海发现,这原来是一个废弃的小型宫殿,庭院里方砖铺地,大殿立柱足有两人合抱,只是由于长久无人居住,生了野草,还不停传来老鼠蝙蝠的响动。
老狐王在门口回头等了一会庞大海,转身跳过高高的门槛,身子一缩,跳上厚实的供桌,放下玉碗。庞大海进屋后借着微微地月光,粗略扫了一眼,看来这是宫殿主人议事的大厅,正对门高处悬着匾额,地上是高高的靠背椅子。
庞大海不知道狐王是什么打算,加上走得有点疲累,就坐在门槛上想喘口气。
这时已经到了子夜,周围的虫子也安静下来,狐王跳下供桌,直扑前腿伏在庞大海身边,微微喘着气。庞大海伸手摸着狐王的头,心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