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第32章


我们可以在此得出结论:现代人的历史观正在逐渐消亡。这指的是他们在判断问题的时候,很难秉承一个长久的标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没有一种能够引导意见的力量,再加上普遍信仰的毁灭,最后的结果就是极度的分裂。
这种分裂波及到所有的方面,比如说,人们对于一切社会秩序,都存在着至少两种极端分歧的信念;更有甚者,如果一件事情不明确地触及他们的直接利益,他们就绝不会关心。
比如说,像社会主义信条这样的问题,只在极度缺乏文化的阶层里得到赞成,比如那些矿山和工厂里的工人,最为拥护这一主张;而那些中产阶级的下层成员以及一些受过教育的工人,不是彻底的怀疑论者,就是对此保持谨慎的观望的态度。
在过去的25年里,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此之前,人们的意见还可以大致预料,因为它们都来自一些基本信仰,也就有着屈指可数的几种来源。
比如说,只要某个人是君主制的铁杆拥护者,那么就可以断定他有着怎样的历史观和科学观。同样的,只要某个人是共和主义者,就可以断定他有着完全相反的观点。
拥护君主制的人十分清楚,人不是从猴子变过来的,而共和主义者同样十分清楚,人类的祖先就是猴子。
拥护君主制的人有责任为王室说话,共和主义者则必须怀着对大革命的崇敬发言。凡是提到一些那些革命领袖,如罗伯斯庇尔和马拉,语气中莫不必须着宗教式的虔诚,还有一些人名,如凯撒、奥古斯都或拿破仑,也必须在提到时予以猛烈的痛斥。
目前,由于讨论和分析的缘故,使得一切意见都失去了名望;它们的特征很快退化,持续的时间之短,以至于很难唤起我们的热情,让现代人日益变得麻木不仁。
尽管这标志着一个民族生命衰败的征兆,但是我们对于这种理念的衰退,并不需要过于悲伤。
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那些伟大的人,那些具备超凡眼光的人、以及那些使徒和民众领袖,所有的那些真诚而又有强烈的信念的人,总是要比那些只会否定、批判或者麻木不仁的人有更大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他们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不过我们还是要记住一点,由于目前群众拥有庞大的势力,因此,如果有一种意见赢得了足够的声望,使自己能够得到普遍接受,那么它很快便会拥有强大的专制权力,使一切事情全要屈服于它,自由讨论的时代便会长久地消失。
群众偶尔是个步态悠闲的主人,但他们同时也是狂暴而反复无常的。
当一种文明让群众占了上风时,它便几乎没有多少机会再延续下去了。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能够推迟自身的毁灭的话,那就是极不稳定的群众意见,以及他们对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
群体的两大类别
在前两卷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了群体的一般特点,也知道了他们是怎样运作的,然而有待说明的是,不同的人群会转化为不同的群体,它们拥有各自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群体的分类。
当许多不同种族的人群聚在一起时,我们就看到了群体最初级的形态。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够团结在一起,全靠领导者的名望和意志。当某位头领的名望不够,或是意志软弱的时候,这个团体就很可能立即分崩离析。
比如说,在古罗马帝国时代,罗马人与野蛮人的战争持续了百年之久。而这些不断进犯帝国边界的野蛮人,有着十分复杂的来源,他们中间有高卢人,也有日耳曼蛮族,同时还有斯拉夫人,以及许许多多叫不上名字的零散部落。这些各种族野蛮人就可以被当做这种人群的典型。
比不同种族的个人组成的人群更高的层面,是那些在某些影响下获得了共同特征,因而最终形成一个种族的人群。它们有时表现出某些群体的特征,不过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敌不过种族的因素。
在我们前面阐述过的某些影响的作用下,这两种人群就可以转变成群体。我们可以把这些有机的群体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群体被称为异质性群体,它们之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可能有着不同的性质。
这一类群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无名称的群体,比如那些随时可能在街头聚集起来的群体;另一种是有名称的群体,比如法庭陪审团、上下议院等。
第二类群体被称为同质性群体,它们的成员都有着一样的性质。
有三种标准可以区分同质性群体,第一种标准是派别,按照这个标准可分为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等。
第二种标准是身份,按照这个标准则可以分为军人、僧侣、劳工等等。
第三种标准是阶级,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分成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等等。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我们的研究,指出这些不同类型群体的特征。
(2)异质性群体
异质性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不相同。
首先,这些成员的特点绝不相同,比如说,有些成员嗜酒如命,有的成员却滴酒不沾,有的成员吝啬小气,有的成员却慷慨大方。
其次,他们的职业绝不相同。在这些人中间既可能有某位著名医生,也可能存在着一个钳工,甚至可能有一位神父,即使是贵族,也可能和一名乞丐同属一个群体。
再次,他们的个人智力水平各有差异。这里面或许有天才的发明家,但也并不会将乡野村夫与智障者排除在外。
总之,异质性群体是个各色人物的大杂烩,它是由有着各种特点、各种职业、各种智力水平的个人组成的。
尽管我们这样说,但在两个异质性群体之间,总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别的,而民族就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我们已经知道,民族是决定人们行动最强大的决定因素。它的作用在异质性群体的性格中也同样有迹可寻。
比如说,假如一群英国人偶然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群体,那么它一定与同样情况下形成的中国人群体不同。同样的,一群俄国人的群体也绝不会与西班牙人的群体保持相同的特征,而我们只消看上一眼,就能够把一群法国人同德国人区别开来。
(3)异质性群体的特征
我们在前面说过,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民族性格,由此给人的感情和思想方式造成了巨大差异。假如我们把许多不同民族,但是比例大体相同的个人集合成一个群体,那么这种差异就会变得更加突出。
这种差异会令群体之间产生分歧,并且有可能爆发激烈的争吵,即使他们有着一致的利益,共同的目标,也还是会发生这种情况。
比如说,社会主义运动家总是试图在大型集会中把不同国家的工人集合在一起,尝试着在一起做些什么,而最后则总是以公开的分歧收场。
在这方面,第一国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拉丁民族集合成的群体,不论它是革命派还是保守派,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总是会要求国家实施干预政策,也总是倾向于集权统治,总是或明或暗地要求建立独裁。
于是,在一场场独立战争过后,拉丁美洲的西班牙人被赶走了,然而新政府的专制程度却要比原来的更严重。
与此相反,美国人的群体,就不拿国家当回事,他们只求助于个人的主动精神。而法国的群体特别看重平等,英国的群体则特别看重自由,德国人的群体特别看重纪律。
正因为有了如此多的差异,我们才能够看到,几乎有多少个国家,就有多少种不同的社会主义和民主。
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民族气质,对于群体的性格有着重大影响。它是一种决定性的力量,限制着群体性格的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基本定律: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力量的强大,才使得群体的其他性格不那么重要。
除此之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气质还有着其他的作用。
我们在前面说过,群体的状态类似于野蛮状态,而支配群体的力量也近乎于一种野蛮力量,而当一个民族拥有了自己的气质之后,也就获得了结构稳定的集体精神。
由于这种精神的作用,才使得一个民族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摆脱了缺乏思考的群体力量,走出了野蛮状态。
除了种族因素之外,对异质性群体最重要的分类,就是把它们分为无名称的群体和有名称的群体,前者往往是一些临时的街头团体,后者则是一些精心组织起来的议会和陪审团。前一种群体缺乏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