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第131章


导弹沿着计算好的理论弹道,从华北上空飞出国境,经韩国、日本,在太平洋岛国瑙鲁以东飞越赤道,准确溅落在南纬7.7度、东经172.2度的预定海域。弹头溅起了140米高的巨浪。
由郭元才驾驶的172号直升机,飞临目标上空,打捞回收了数据舱。
相隔万里之遥的北京发射指挥中心的大厅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当着邓小平、华国锋的面,和我父亲拥抱起来,两个鬓发如霜的战友,仍以当年共青团员的方式表达激情。耀邦在庆功大会上说:“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要求之高,技术之复杂,组织之严密,在我国都是创纪录的。”
从1965年,决定研制洲际导弹算起,已经整整15年过去了;倘若追溯到1960年,从父亲主持发射的第一枚导弹,也就是中国导弹武器的起步算起,已经整整20年过去了。父亲从50岁已知天命,走到70岁的随心所欲。
父亲可没那么多感慨,他仍然豪情万丈,挥笔写道:
“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蹄狼烟。”
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试射了洲际导弹,标志着这个新崛起的东方大国,已经掌握了在未来核大战中对任何敌人的还手能力。世界为之震惊。
核武器是毁灭性的武器,也正是如此,它又是最安全的武器。核大战中没有赢家,所以它又被称之为终极武器。中国,要的是生存的权力,不是战争,因此,她必须拿到这件终极武器。
对两弹一星,邓小平一语中的,拿到了它,中国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国。随着中国的洲际导弹在南太平洋海域的溅落,80年代初,中、美、苏大三角的国际战略格局形成了。
今天,他终于如愿以偿了。还是在十几天前,为了配合这次发射任务,由海军护航的第一支远洋船队将起锚。我国的海军在她30岁的而立之年,终于可以冲出第一、第二岛链,游弋在遥远的南太平洋上了。1949年4月23日在那个叫作白马庙的小村落里,由父亲组建第一支海军时的情形,人们还记得吗?他是不是也曾想起过?今天,对他又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他是一定要去送行的,因为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将要实现了。他登上了有10层楼高的舰桥指挥塔,他在诗中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健步登上海层楼……”当他和穿着漂亮的白色海军服的水兵们一起远眺大海时,他写道:
“良辰到,驾飞舟,远洋游。”
“看多少风流!”
3 惹不起的人
时间到了。1980年,时间定位在他70岁的年轮上,他果真是要远洋游了。
洲际导弹发射成功后,他向邓小平并中央军委写了退休报告。
邓小平见到他,只是说,这段时间你搞得太疲劳了,先到罗马尼亚去休息一段吧。(注:当时两国军队每年互派休假团)
这个位于喀尔巴阡山脉的东欧古国是美丽的。幽林峡谷和炽热的矿泉,的确是个疗养的好地方。当父亲一行到达时,大使馆的同志告知,这次罗方是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规格接待的,因为,国内来电话了,您将出任国务院副总理。
后来才知道,是王震主动提出让贤。王震原是国务院主管国防工业的副总理,大父亲两岁,他提出退休,建议由父亲接替。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王震帮助了我们,以后又向小平同志力荐我父亲出任军委秘书长;这次,听说我父亲写了退休报告,就自己主动请辞让贤,他说,爱萍同志在这个位置上要比我更合适些。后来王老以他的德高望重出任了国家副主席,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可惜9年后,他们在一个重大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虽然彼此也都能明白对方的良苦用意,但毕竟有了一层阴影,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到了这一步,一切都板上钉钉了。征求本人意见的商讨程序已省去,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全体通过,任命张爱萍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
父亲当然知道,这个任命寄寓了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集体对他的厚望,也融入了他们对他业绩和人品的肯定。
上任吧,老爷子!
1980年的中国,敲响了商品经济的大门。
中共中央文件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小康”。一年前,邓小平用这个普通百姓都能听懂的名词来表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
老新闻回放: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一篇通讯,兰州附近一个叫李德样的农民,一年赚了1万元。从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万元户”。
就在同一个月份,邓小平视察北京前三门地区,说出了一句话,住房要商品化。由此启动了漫长的房改之旅。无产阶级从此成了有产阶级——房产。
1980年6月19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苏州市打破了统一分配的传统做法,对6000名青年,实行自愿报名,量才录用。“下海”、“跳槽”顿时席卷全国。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一下子减少了3470万。更多农民离开本乡故土闯荡城市。
1980年10月份,北京出现了第一家私人小饭馆,每天接待几百名顾客。
奔小康、万元户,下海、经商、承包、私营、出国、留学、留职停薪、自谋出路……当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像潮水般涌来时,地处穷乡僻壤的国防工业领域开始躁动了。在父亲召开的第一次国防工业政治工作会议上,来自基层的领导叫苦不迭。国家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不啻于他们自己鼓捣出来的原子弹带来的冲击波,一时沸沸扬扬,将有军心大乱之势。
在大西南广袤贫瘠的山沟里,众多的国防工厂和基地如繁星闪烁。
长时期的备战备荒,使中国经济处于准战时状态。毛泽东说,各省都要能造枪造炮,打起来,可以各自为战。他还问,江西,你们能造飞机吗?
飞机造得怎样,一言难尽,但步枪、手榴弹则源源不断。
一个导弹工厂往往绵延上百公里;每天传送加工部件,就要上百辆车往返。一个坦克厂,发动机在内蒙古,火炮在四川,装配在湖南。规模过大、分散重复、自成体系、结构单一,这些只从备战一个指标出发形成的布局结构,其恶果已经显现出来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不顾国情和国力,高指标、大计划、高速度,盲目快上,大大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几十年下来,国防工业,这个庞然大物已经步履蹒跚,快走不动了。
20年来,大批科技人员和青年知识分子怀着报国热情,告别大城市,历尽艰辛,为共和国贡献出大好年华,而他们至今还生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父亲说:“听了,都让人心酸。”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建立起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体系呢?穷兵黩武是没有出路的,其结果,只能是在与苏美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中被他们拖垮。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又是必须解决的,刻不容缓的。
他们这一代人在这条路上走了30年,现在都老了。面对“文革”结束后青黄不接的断代,他们似乎还有责任,要在白发之年,把中国这节列车推出低谷。
国防科技工业的出路在哪里呢?
1981年10月,中南海,国务院常务会议。
赵紫阳:……最后一个议题,关于大亚湾核电站的问题。这件事已经讨论了好几次了,法国的总理也来了,是不是今天就定下来。
这是一次工作例会,涉及到中国核电发展的问题。让我根据父亲的回忆整理节录如下。
张爱萍:秦山(秦山核电站)怎么办?
赵:喔,爱萍同志有什么具体意见吗?
张:我的意见是秦山要尽快上马。
赵:对秦山上还是不上,各个部门的意见不是不统一吗?
张:我先谈远一点的。
两弹一星是搞出来了,但原子弹不能当饭吃。核工业很困难,要扶持,要给它找出路,晚了,人才、技术、设备都会流失、老化掉。摆在面前的,也是紧迫的,是利用搞核弹打下的基础,尽快转型,建立起我国自己的核电工业体系。这不仅是二机部,也是国防工业今后的出路。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我们不能说是个产油大国,煤炭有过剩,只是暂时的,核电是支力量,尤其在南方。但核电发展走什么路子?还是老经验,自力更生,把鼻子拴在外国人身上,肯定是不行的。国务院要下这个决心!现在就要下!
下面我再谈谈秦山。
第一,秦山虽小,但小有小的优势。从我国情况看,用得多的还是30万~40万千瓦小型的。在大型领域我们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