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你问我答》第2章


这医生就将开给他中医叫“滋养心阴”作用的方药,他就可拿这方子去药房配方了……
看,这病人只在这中医生面前坐那么一会儿,在这中医生的脑子里就要闪过、联系上面这么多的东西,所以这医生就要用他的学识、经验,特别是对病人的责任心,才能正确地开出方子来,才能药到病除。所以说,当中医,看他坐着不动,貌似悠闲,但要做到认真负责,做一个完全合格的中医生,也是不容易的。但是,治疗还需多方面比如药房、家庭等等的配合,才能达到全面效果。例如上面所举“失眠”病人,因是慢性病,医生还要告诉他一些日常注意的事项,这叫“医嘱”。比如叫他要注意心身两方面的休息,不过劳不心急,忌吃烟酒辛辣刺激物等等。另外一般有的还要“复诊”(即重复来看,俗称“改方”),医生将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进行“改方”。比如第一次的药方太“寒”了,病人服后有口淡、食欲降低不太想吃饭;太“热”了,病人有口舌干燥、大便秘结等等时,医生在复诊时就要加减药物进行纠正。这样,一次次复诊,仍是一次次望闻问切、四诊八纲地辨证,一次次改方,直到痊愈为止。因此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在复诊时,除了告诉病情变好的一面之外,同时也要将不好的反应等等告诉医生,因为这样才能彻底全面治好你的病。认真细心的医生也欢迎这种意见和病人的,因为这样他才可更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经验。因为说到底,治病是医生和病人多方合作的事,只有双方密切合作了,才能取得全面的效果。不要像旧时有的病人那样,故意不说病情以“考”医生,那样做只会贻误病情。(见附注4)
另外要注意的几点:
复诊时一定要带原病历,因为上面记有系统资料。复诊时,医生要接着前面的资料、思路分析,然后进行改方。
(2)中医看病,要辨明是什么“证”才能治疗。这“证”的名称,也全用中医学概念的,而且要把“证”名写入中医病历,比如风热外感、风寒头痛、心阴不足等等。而一般社会上大多数人又都习惯于西医概念的“病名”,对中医的“证名”了解得少,这时注意不要牵强附会自行套用解释,以免生出许多烦恼曲折来。(见附注2)因为中医看病是先定“病名”再定“证名”的,而要治的是这个“证”,才能治本。比如“头痛”是“病名”,一定要经过“辨证”,诊得是“风寒头痛”或“肝阳偏亢”等等,才是“证名”,才能治疗。例如前举失眠病人,中医诊得他是中医的“心阴不足证”时,他如理解为西医的“心脏衰弱”,就全不对了,如果再进一步理解为“心力衰竭”,那就更要惊慌失措了。因为中医说的“心”和西医的“心”是完全不同的内容和概念,相混不得。如果他一定要问这“心阴不足”是西医里的什么病?那这中医生也只能告诉他“可能相当于西医的神经衰弱”。为何只是“可能”?不能肯定吗?不能,因为西医的病名确立更严格,它必须经过他们那一套检查之后,才能确定,马虎不得。如果这病人硬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也可以,现在正规的中医大都兼通西医,他会按照西医的一套给他检查治疗。另外,也有中医生按照病情需要主动加用西医方法检查治疗的,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之一了。目前也使用得很多。特别有些病,西医方法查得细而深,有时也要作全面系统的检查,以便更好地结合治疗。
(3)有的病人,自己懂点中药,又爱钻研,常常在医生开好的方子上按自己的想法加减药物。这使不得!这容易打乱治疗步骤而贻误病情。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按当时所辨的“证”开好了方药的。一个方子的组成,有严格的规则,主次分明。中药学里所谓药物配伍的“君、臣、佐、使”,就是这个意思。如果随便一改主次,就成另一方子而不对“证”了。打个比方,中医方剂组成,如同演一台戏,生旦净末丑,在每出戏里都有定则。在这出戏里,剧情需要老生唱主角,而在另一台戏里可能要旦角为主。主角不同,剧情也变,你如乱变,这台戏就唱不好了。比如: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主角,他唱重头戏;猪八戒就只能是配角,出出丑逗逗笑。如果把猪八戒写成主角,故事失去了主线,唐僧西天取经也取不成,故事就没味了。用药主次之理,也是这样。
(4)中药的配服。(见附注3)
有人说中药好,没有副作用,对吗?此说有对有不对。说对,是指它在辨“证”明确而且复方使用时,确是如此。(“复方”,中医术语,指由多味中药组成的方子。)因为如前所述,中医讲“辨证论治”,讲调整全身综合反应,又讲不断辨证“改方”,这每次改方的过程就有纠正副作用的过程。仍以上述失眠病人为例,如服药之后,说饭少吃了,复诊时一看满口白苔,复诊的中医就要说“上次的药太寒了”,复诊时就必纠正。如不纠正,就是“药不对证”,是医生没有水平,不合格。一改,不寒不热,病也好了,医生才放心——这才是合格的中医。因为中医学里,历代都要求辨证论治,要求“药必对证”,而且成了一种守则,大家都这样做,最后就少副作用了。所以说只要是“辨证论治”准确了的复方,就少副作用。
至于单味中药,用得不恰当,同样有副作用。古语说“是药三分毒”,这“毒”就是副作用。例如:鹿茸、肉桂、附子都是温热药,用于经辨证、体质属“寒”的人,用得适量,就无副作用。如不经辨证用于一般人,量又不大,可能也无副作用,但如瞎用在体质“热”的人身上,副作用就大了,轻的全身自感发热难受(但体温不一定高);重的可以鼻子、齿龈等处出血,中医叫“血热妄行”,这就是明显的副作用了。因此一般重视“辨证论治”的中医都喜欢用复方汤剂,因为它能随时加减,随时“对证”,这样才能调整失去平衡的“全身综合反应”的“证”而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单味药(也含“单方”)则只用于针对个别症状,即“治症”而不治“证”,疗效不全面,所以少用。例如人参,常用的补养药,真正用于治病,尤其是复杂的慢性病,单独用的情况较少,都夹在复方中使用,比如人参养荣汤、参苓白术散、人参胡桃汤等等。最少的也拉上附子拼成“参附汤”,也常只用在“虚脱”(相当于“休克”)时,抢救一成功,就接用复方了。所以单一人参一类的药,一般只作保健药用,靠它单味治病就不常用。正如小说里赵子龙百万军中单骑救主的事,到底是少见的。就是这样,只用单味人参,中医学里也还不忘辨“证”,例如其中园参工栽种的)中的红参药性偏“温”,用于偏寒的人,生晒参药性“平”,普通人均适宜。西洋参,则药性偏“凉”,用于有“虚热”的人。……总之都有讲究,不能乱用,一句话:就为无病保健,也请中医看过,说明服法,才能保你的“健”!
(6)有人说“急性病找西医,慢性病看中医”,有无道理?
此话大部分有理,因为一般来说,急性病大都是致病因素突然袭击人体所致,比如急性感染、外伤出血等等。西医的特点是能对疾病准确定位,并定性定量,再加电脑一算,点滴无误。比如大出血了输血;缺氧了吸氧;休克虚脱了升压;中毒了洗胃;骨折了X光一照,准确复位;细菌感染了,抗菌消炎……针对性强,给药途径又快,所以是立竿见影、起死回生的,所以确应首先选用。如果疾病急性期已过,机体因病害长期侵袭而全身失调的各病——比如肝炎病人,当它肝部的炎症已消,肝功能等已正常;急性肾盂肾炎病人的尿中细菌“阴转”(即化验细菌阴性,找不到了)等等——此时既无炎可消,也无须输血吸氧了,局部针对性的疗法已作用不明显。这时中医特有的全身调整的方法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但是也非绝对如此,有时也要结合进行,因为中医也有治急性病的方法,比如“温病学说”、“温病论”等内容就是专讲急性“时病”(流行病)的,有的内容目前也在采用,而且证明疗效很高;西医也有根治慢性病的方法,特别是新近的成果如基因工程、生命科学等等更是治本之法。
(TXT小说: ③ūωω)又有人说“老年病,看中医”,对吗?这话也对一半,在慢性期,看中医是对的,有优势。因为人老了,病就多。这病那病,有的人高血压、糖尿病、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