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梢灾鸩缴浮?br />
罗森汉及其他同伴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他们被要求讲述生活中的快乐、满足、失望等经验。尽管只有幻听症状是虚构的,但其他方面的描述都是真实的,诊断结果却出现截然不同的解读。如,“这名39岁白人男性……长期以来对亲密关系抱有极度矛盾的感受……情绪不稳定……他自称有若干好友,但言谈间表露出对友谊的疑虑。”1973年,罗森汉在著名的自然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文章,他说:“这位医生会这样说,显然是因为我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如果他知道我是‘正常人’,说法肯定就不一样了。”
奇怪的是,其他病人都知道罗森汉神智正常,只有医生不知道。至于住进美国其他精神病院的假病人,有几位也遇到类似的经历。精神异常者比治疗精神异常的医生更能辨识谁是正常人。有名年轻病人走近罗森汉,对他说:“你没有病。你若不是记者,就是教授。”还有病人说:“你是来视察医院的。”
住院期间,罗森汉听从所有指令,私底下也会要求某些优待。他除了帮助其他病患处理问题,提供法律建议之外,他还勤写笔记,这被医护人员称为“书写行为”,并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导致的偏执行为。不久之后,他莫名其妙地获准出院,跟当初他被迫入院一样突然。
这段体验对罗森汉意义重大。他目睹精神病院的非人道做法,也发现精神医学本质上的缺失。全美各地不知有多少人像他这样被误诊,被迫服药,甚至强制住院治疗。被贴上精神异常的标签,就能使人疯狂吗?换言之,思想取决于诊断结果吗?
医生也是人,也会受暗示
早在罗森汉的实验前,1966年,罗森塔尔(R。 Rosenthal)与雅各布森(L。 Jacobson)两位学者也进行了一项类似的实验。他们以小学1~6年级的学生为被试,施以“哈佛习得变化测验”(The Harvard Test of Inflected Acquisition)。这项号称可预测学生学业进步幅度的智力测验,实际上只测试了几项非语言技能。他们告诉受测学生的任课教师,若学生在该项测验中表现优异,一年内,学生应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进步。事实上,这项测验并无这种预测作用。
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将测验结果告知教师。一年后,再对这批学生进行调查。他们发现先前被归入“突飞猛进”组的学生,学业进步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该组学生的智商明显提高,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尤其显著。实验结果显示,智商高低虽与天赋有关,但机会与期望的影响更大。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另有一项类似“实验”也证实外来期望的强大力量。这桩奇闻的主角是一匹号称会算算术的马,它叫汉斯,出题给它,它就会抬腿蹬地,敲出正确答案,很快就赢得“聪明汉斯”的称号。许多人付钱来看它表演,或出题考它。
有人对此心存疑惑。1911年,普鲁士心理学家芬格斯特(Oskar Pfungst)对汉斯展开深入检视。经过长期观察,芬格斯特发现,汉斯其实不懂算术,但它能敏锐感受到旁观者给予的微妙信息,据此决定要蹬几下地。例如,若答案是5,汉斯蹬到第5下的时候,旁观者会释放出微妙信号,如,不自觉地扬起眉毛、头部倾斜,汉斯便知道此时该停止了。你瞧!这跟懂不懂数学完全无关,关键在于能否敏锐地感受到环境给予的暗示,并正确解读信息。这种说法尽管难以置信,但有实例为证,它凸显了人类独特的心理倾向:一旦认定是这样,就会设法让情况符合内心所想。
罗森汉听过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的实验,也知道聪明汉斯与理性批判的芬格斯特。不过,他知道的还不只这些。上述实验指出,偏见与情境是左右我们感知现实的关键,而在罗森汉的实验之前,医学领域中从未有人做过相关实验,包括精神病学。而我们可以看到,堂堂宾州州立医院的医学博士,竟然无法正确诊断病情。更糟糕的是,就算他们误诊,也没有人知道。实验结束后,罗森汉与散布全美各地的同伴碰面。就因为一项虚构的幻听症状,有8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唯一的例外者也被诊断为同样严重的“躁狂抑郁型精神病”(manic depressive psychosis)。9人平均住院治疗19天,最长52天,最短7天。此外,罗森汉也发现,所有人在住院期间,都曾受到轻视,最后获准出院的理由都是病情改善。也就是说,医护人员都没发现这些人其实精神正常,都把他们的正常言行举止,视为病情暂时好转的征兆。
当年罗森汉不过三十多岁,方头大脸,头发稀疏。他喜欢热闹,曾经邀了50多人到家里举行宴会。他喜欢奢华的宴会,厨房里甚至有两台洗碗机。同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的好友凯勒(Florence Keller)说:“他能言善道,但总像戴着面具一样,让人无法真正了解。”他确实是这种人。
20世纪70年代初,罗森汉可能满怀喜悦,提笔写下他在假扮病人的实验中的发现。这篇题为《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的论文宛如炸弹,震撼精神病学界。然而这篇论文却发表于知名期刊《科学》上,这令人备感意外!因为罗森汉所质疑的正是科学的效度,至少是精神病学的效度。他在论文中提出,精神疾病的诊断并非依据个人内在状况而定,而是受外在情境的操控,因此所有诊断过程必然充斥这类误差,结果并不可靠。
罗森汉的观点引发美国许多精神病医生的全力反驳,他们要捍卫精神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这些论点尽管还有待商榷,但却不掩其睿智慧黠:多数医生不会先怀疑前来求诊的病人在说谎,因此病人若故意误导,也可能造成误诊。研究者可以安排病人对医生谎称有心肌梗塞的病史。尽管其心电图并无异常,但也无法保证心脏没有问题,因此医生可能会根据病人自述的病史,给予相关治疗。这种情形确实可能发生,但若以此来论证病人没有病,认为诊断结果不可信,并认为有病没病只是医生个人的认定,那么这样推论就太可笑了。
边缘性人格是宝蓝色的弹球
这些假病人在医院的举动并不正常。正常人会直接走到护士站,告诉医护人员:“我是个正常人,我想测试自己能否假装言行异常,骗过医生。我办到了,医生甚至要我住院治疗。但我现在想出院了。”我个人偏好这个假设:如果我喝下1升血,没让任何人知道。然后再随便走进一家医院急诊室,吐出满口鲜血。医护人员的反应可想而知。他们若诊断我是消化道溃疡,且予以治疗,而我却以此来断言医学无法正确诊断病人有没有消化道溃疡,这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专攻心理分析的精神病医生斯皮策,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生物计量学中心,他应该是最痛恨这项实验的人。他呕心沥血写了两篇论文,洋洋洒洒30多页,条理严谨,论据充分,全力驳斥罗森汉的研究结果。我曾打电话给斯皮策。他在电话里问我:“你看过那两篇批驳罗森汉的论文吗?写得还不错吧?”
斯皮策的论文都在捍卫精神病学的专业地位,证明诊断治疗程序确实符合科学规范。他对我说:“我相信精神病学的医疗模式。”换言之,他相信精神疾病本质上与肺病、肝病无异,它们都是人体组织的病变,有朝一日必能从脑部组织与神经突触的作用来解释精神疾病。斯皮策在论文中这样回应:“结果是什么?照罗森汉所言,所有病人都因‘病情改善’而获准出院。‘病情改善’的定义很明确,就是没有病征。也就是说,所有精神病医生都看出来了,这些假病人‘神智正常’。”
斯皮策随即举例论证精神病学具有充分的信度(credibility),足以定位为一门医学专科。我逐一阅读斯皮策在罗森汉发表实验结果后所写的论文与信件,→¤炫··书·¤·网←感觉自己好像钟摆一样来回摆荡,无所适从。罗森汉的研究确有欠缺。假如我喝下1升的血,且在急诊室假装吐血……,这个例子能够证明,精神医学与其他医学专科本质上并无不同;不过,且慢,假装吐血应不至于留院治疗52天。再者,吐血的场景多么震撼逼真,而听到砰、砰、砰的声音,哪能与其相提并论!思绪来回拉锯,正常、异常,有效、无效。我夹在两边,不知如何取舍。
1976年,罗森汉发表实验结果后的第二年,“我”成为了病人。这不是演戏。当时14岁的我因为过度抑郁,
小说推荐
- 20几岁要懂得的处世心理学
- 学会交际的指导秘诀:20几岁要懂得的处世心理学 作者:水淼序言 年轻人要懂点处世心理学说到心理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懂心理学的人,一眼就能看人的心机,没错!年轻人了解一点心理学知识,在处世方面将会受益颇多,它能让你看清事物的本质,了解他人的内心,最终教你懂得与人和谐相处。20几岁的年轻人,涉世不深
- 最新章:第23章
- [足坛]心理实验
- [足坛]心理实验作者:烧饼妹文案Tiaret,我好像有病。有病找医生,慢走不送。不不,我应该是得了被害妄想症,我只相信你一个医生…Tiaret,你在干什么?打精神病院的电话。这是一个心理学研究者和无良球星的故事[1]本文男主渣,慎入[2]各种时间轴、人物事件BUG请无视之,一切为了报社[3]心理学专
- 最新章:第65章
- 20世纪最后的浪漫
- 作品: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 作者:汪继芳 内容简介 北京自由艺术家群体是大陆中国在本世纪最后10年的一大人文景观 自本世纪下半叶起,大陆中国的艺术家被纳入由政府供养的体制─领着工资,报销创作和医疗等等开支,等着分配住宅,直到养老送终 在上一个10年(本世纪80年代)里,大陆中国
- 最新章:第56章
- 20世纪的科学怪杰鲍林
- 作品:20世纪的科学怪杰鲍林 作者[美 托马斯·黑格 周仲良、郭宇峰、郭镜明 译 内容简介 新闻记者托马斯·黑格用详尽殷实的史料,细腻幽默的笔触,情景交融、栩栩如生地向读者展映了鲍林波澜壮阔的一生。作者在用浓墨重彩描绘主人公在家庭、教育、爱情、事业上的趣闻轶事的同时,真实记述了他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
- 最新章:第167章
- 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 作者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译者 沈苏儒总序宋庆龄(孙中山夫人)是在我们这个使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20世纪中一位杰出的妇女。她的漫长的一生几乎绵延了整个世纪。她是1893年出生的,到1981年逝世。她同这个世纪里中国和国际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有联系。她的个人品格是既完美又独特的。凡是见到过她的人都能感受
- 最新章:-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150章
- 20几岁学点心理操纵术
- 《20几岁学点心理操纵术》作者:水淼1第一部分第1节:让人对你刮目相看的心理策略(1)第1章 让人对你刮目相看的心理策略一个人形象的好坏,在成功的道路上虽然不能起到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但是却能决定你在他人心中受欢迎的程度。改变自己,迎合他人的直觉判断有时候,机会仅仅是刚见面的一次,你并没有太多的机会
- 最新章:第22章
-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 作者[美]奥格·曼狄诺译者:安辽【由文】编者序言“不少人以为这是一本讲推销技巧的书,其实这里讲了一个故事,通过古时候一个年轻人从一无所有走向成功的经历,说明在一个市场环境之下,如何对待他人,如何约束自己,如何克服困难提高自己,最后得到成功。实际上这是一本讲市场经济中的为人之道的书,是一本讲道德的书。
- 最新章:第36章
- 我们的实验室之学长的指导原则
- 《我们的实验室之学长的指导原则》作者:紫曜日purple day『喂喂、你是十七号对吧?我刚刚有看到大山教授点你号码,我是你的直系学长啦,我叫北兵、北兵朱里,你叫什麽名字『我是伊东彰,请多指教『嗯…还是先告诉你一下有关我们系上的选课,以及实验室的问题吧,其实要挑实验室的话,看你自己本身喜欢什麽类型的
- 最新章:第16章
- 管理中的心理学
- 作者:陆明前言管理的第一要素即是管人,也就是要根据人的心理和思想规律,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来改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和管理效率。古人云“人事之最难在于知人,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中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进行“心理上的较量。那我们怎样才能在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周围一
- 最新章:第5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