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由此开始认识到这位共产党的领袖原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当时,围绕这一首词,各种政治面貌的人做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郭沫若针对一些人的蓄意曲解和恶意歪曲,就曾挺身而出着文给予正确阐释,并且用该词原韵填词二首,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他对毛泽东的崇敬和理解。应该说,这是郭沫若和毛泽东在诗词创作艺术的海洋里(但当时也是在政治的风浪中)最早的神交。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的18首诗词,并有他给该刊主编及其他编委的信。当时也引起全国轰动,一时各地书店门前排队购买《诗刊》,成为壮观一景。接着,1958年,他又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蝶恋花游仙》词(后改题《蝶恋花·答李淑一》)和《送瘟神二首》(后改题《七律二首·送瘟神》
),时值国内处于大跃进热情高涨和文艺界正热烈讨论毛泽东提出的“二革”创作方法的时期,毛泽东的这三首诗词,更为国内人民的高涨热情增添了催化剂。
就在毛泽东发表《蝶恋花·答李淑一》后不久,郭沫若立即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文中,重点分析了毛泽东的这首词。他说:
这词的主题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在宣扬革命。从这里可以看出:(1)革命烈士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2)革命家抱有革命的乐观主义,对于革命的关心是生死以之的;(3)抱有正义感的群众(吴刚和嫦娥)对于革命和革命烈士是怀抱着无限的尊敬和同情的;(4)革命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应该像同志一样,亲密无间。这些思想仅仅用六十个字便把它形象化了。这里有革命烈士(杨开慧和柳直荀)的忠魂,有神话传说的人物,有月里的广寒宫和月桂,月桂还酿成了酒,欢乐的眼泪竟可以化作倾盆大雨,时而天上,时而人间,人间天上打成了一片。不用说这里丝毫也没有旧式词人的那种靡靡之音,而使苏东坡、辛弃疾的豪气也望尘却步。这里使用着浪漫主义的极夸大的手法把现实主义的主题衬托得非常自然生动、深刻动人。这真可以说是古今的绝唱。我们如果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怎样才能使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结合,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就是我们最好的典范。
这一段话,除了有的词句稍嫌绝对,总的说来,对于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认识和分析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浪漫主义诗人的郭沫若对于浪漫主义诗人的毛泽东,他们的思想情绪是容易沟通的。
不过,郭沫若诠释毛泽东的诗词,有时也不一定恰当,免不了有主观臆测强加解释之嫌。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他对《七律·送瘟神二首》中其一的解释。他开始在回答《诗刊》编者问时,对“坐地巡天”和血吸虫卵的孵化问题有所穿凿和遗漏,不久发现自己所答不妥,便又立即着文《坐地巡天及其他》予以纠正。在这篇文章中,他坦诚地说:“我发现有两处不妥的地方,须得由我自己来改正,免得以讹传讹。”
关于“坐地巡天”的问题,郭沫若原先解释说是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天都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当然是对的,但又进而解释说,这主要是指“坐在地上不劳动的人,或者整夜不睡觉贪图欢乐的人,在天空中的逍遥游”;还牵扯到周穆王八骏周游、唐明皇畅游月宫的故事。这就未免过于穿凿。因为,只要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可以“坐地巡天”,并不是只有那些游手好闲的人。这一点,毛泽东自己也是说得明明白白的。他在1958年10月25日致周世钊的信中就说:
坐地日行8万里,蒋竹如讲得不对,是有数据的。地球直经约1万2千5百公里,以圆周率3。1416乘之,得约4万公里,即千万华里。这是地球的自转(即一天时间)里程。坐火车、轮船、汽车,要付代价,叫做旅行。坐地球,不付代价(即不买车票),日行8万华里,问人这是旅行吗,答曰不是,我一动也没有动。真是岂有此理!囿于习俗,迷信未除。完全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却以为怪。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地球在内)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
诗人自己的解释当然更具权威性,因为那是他最原始、最实在的创作意图。郭沫若在意识到自己的强解后,还检查了自己“之所以生出这种不妥当的解释的原因”,那就是“拘泥在一个‘欢’字上,想在诗中求出‘欢’字来坐实。”最后他重新解释说:
至于坐地巡天的主体究竟是谁,细看全诗,实际是作者自己。第一人称主语省略,在诗中本是常事。作者在慨叹了血吸虫的为害以后,想象自己坐地巡天、遥看星河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前身是农民的牛郎(牵牛星),可能被问起故乡的情况,被问起瘟神是否还在肆虐。作者在想象的对话中这样回答:在牛郎离开人间的几千年中,时间之波尽管逝去,阶级社会悲者自悲、欢者自欢的老样子却一直继续着。但是这一切都是说过去。第一首诗的结束也结束了旧时代的景象。当作者看了《人民日报》的报道而“遥望南天”的时候,正如旭日临窗,春风也已吹遍了大地。六亿人民自己做了主人,这一群挥动铁臂银锄的舜尧终于赶走了瘟神,创造了幸福的新生活。他们虽然不是医学专家,但是团结就是力量,这个伟大的力量比之“华陀无奈小虫何”的前尘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应该说,郭沫若这一段诠释是比较切合诗的原意的。至于他对血吸虫的解释,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郭沫若能够发现自己在诠释毛泽东诗时的“不妥当的地方”并且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妥”的解释,重新作出更切合原诗实际的解释,不但可以看出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于广大读者理解毛泽东诗词还是大有裨益的。
1959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关键的时刻。这一年,大跃进的余热尚未散尽,但有些消极后果已逐渐显露。以毛泽东伟大政治家的敏锐,他不可能一点没有觉察,但是,正是因为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他又不可能完全从现实出发考虑问题。他不仅要算经济账,还需要算政治账。他必须面对他作为掌舵人驾驭的这条航船何时拐弯和怎样拐弯。所以,这时,他一方面批评“有些人太热了一点”,与此同时;又指责“有些人爱冷不爱热”。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六、七月间,他先到离别了32年的家乡湖南湘潭韶山冲,以其所见所感,写了一首七律《到韶山》;后又到江西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准备认真讨论1958年的形势和问题。
在刚上庐山时(此时尚未想到开八届八中全会)又写了一首七律《登庐山》。
诗,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当然能够反映作者一时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社会现实情况。(尤其是诗这一文学样式,不过这里说“反映”包括直接地或间接地,且更多的是后者,即曲折的和折射的)毛泽东的这两首七律诗,自然也就反映了他在写这两首诗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
前一首七律《到韶山》,写了诗人在阔别家乡30多年后所见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思绪万千。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过去的斗争(“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更写了现在的情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不但表明当时诗人所见,大跃进的热情尚未消退,而且诗人对此十分高兴,十分欣赏。正为此,全诗表露的才是高扬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后一首七律《登庐山》,写作时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尚未召开。就是说,使毛泽东原想反“左”后来却一变而为反对右倾,把冷静面对现实、客观思考问题的彭德怀等打成“反党集团”的事件,尚未发生(关于庐山会议的情况及对它如何评价,不是本书的论述范围)。此时的毛泽东心情比较复杂,一方面他看到大跃进遇到的许多困难,事情的发展并不如原先想象得那么顺利(否则就不会有“冷眼向洋看世界”这样的诗句),而另一方面却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决策有悖客观之处,暴露出偏差和失误,还想迎风而上,不放弃追求理想中的社会(“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
小说推荐
- 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中]尹家民
- ﹏┛欢迎光临 微 桌 小 说【三无少女】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中]尹家民内容简介: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的交手、和谈、角逐与对决,构成了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国共之争,也牵动了半上世纪以来两岸政治舞台上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是《世
- 最新章:第95章
- 毛泽东与蒋介石
- 作品:红色三部曲—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叶永烈 内容简介 蒋介石和毛泽东是国共两党的旗手,从二十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作和斗争,就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诚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人是毛泽东,一个人是周恩来
- 最新章:第127章
- 贺子珍与毛泽东
- 传奇而动人的爱情悲剧:贺子珍与毛泽东 作者:石永言征程托孤(1)壹 晨,贺子珍在毛泽东的铜床边整理衣物,蓦地,一股大风,从开着的彩色玻璃鸳鸯窗外扑进来。贺子珍离开铜床,踱到窗下,欲拉上爿窗户 毛泽东见贺子珍行动似有些不便,爱怜地说“子珍,让我来关 毛泽东用力拉下上爿窗户,在室内踱步,手里燃起一支袅袅
- 最新章:第36章
- 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
- 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也被迫“参战,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把德国帝国主义侵略的山东半岛转交给日本帝国主义去掠夺罢了。中国仍然处在半殖民地的地位。大战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订立的许多不平等条约和他们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还是继续有效。国内军阀间的混战仍然不停止。每一派军阀都勾结不同
- 最新章:第120章
- 1532-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
- 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也被迫“参战,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把德国帝国主义侵略的山东半岛转交给日本帝国主义去掠夺罢了。中国仍然处在半殖民地的地位。大战前各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订立的许多不平等条约和他们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还是继续有效。国内军阀间的混战仍然不停止。每一派军阀都勾结不同
- 最新章: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第121章
- 红色三部曲之毛泽东与蒋介石
- 决定中国命运的棋赛二十世纪的中国,一场波澜壮阔、跌宕曲折的棋赛,决定了中国的命运。执蓝子者,光溜溜的脑袋,长袍马褂,讲起话来喜欢拖腔拉调,一口浙江“官话。平时他不苟言笑,着急时,会骂“娘希匹。执红子者,长长的头发朝后梳,一身中山装,讲起话来不紧不慢,一口湖南腔。平日喜欢说说笑笑,富有幽默感,发脾气时
- 最新章:第129章
- 红镜头中的毛泽东:再现第一代领袖的真实生活(选载)
- 作者:未知 第一章 美丽的中南海(1 干涸的京城竟有泱泱七百亩的“大海子。为什么人工湖泊要称为“海?历史向你细细道来 走进中南海,很多人困惑不解,中南海为什么称为“海,明明是湖嘛 这就要从中南海的历史说起。中南海这片宫廷建筑群始建于辽宋时代。辽代以前,这里 曾是一片风光秀丽的自然湖泊,辽国曾在这群自
- 最新章:第26章
- 毛泽东传
- 《毛泽东传》作者:佚名第01节出乡关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五千年前,舜帝南下巡视,来到湘江流域。在一座山上,他让人演奏起动听的“韶乐,竟引来凤凰起舞。后人就把这座山叫做韶山,被它环抱的一块狭长的谷地便是湖南省湘潭县的韶山冲。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韶山冲农民毛贻昌家出生了
- 最新章:第201章
- 毛泽东诗词集
- ,毛泽东诗词集七古 咏蛙一九一零年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五古 挽易昌陶一九一五年六月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
- 最新章: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