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积德造命法》第15章


永嘉周群铮居士。发愿流通。祈予为序。
此处说出流通这一部书的因缘。什么人发心流通呢?永嘉就是现在的温州,温州有一位姓周的,周群铮居士,他发心流通。将这一部书重新翻印,赠送给十方结缘,请求老法师给他作一篇序文。序文就是对这部书里面的要义以及功德利益,作一番介绍。
因撮取圣贤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责云。
这是祖师谦虚的话。‘撮取’是仅举大要。‘圣贤克己复礼’,尤注说:“战胜私欲之谓。即孔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修省工夫。”这是儒家(孔子)教诫学人用功的方法,在佛法上就是离一切相。《金刚经》教我们、不要取相,不要着相,也是这个意思,这是讲克己的功夫。“毋意”的意,我们用佛法的名相来说,大家更容易懂,意就是意识,再说得粗浅一点,就是分别心,就是第六意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要用第六意识。你看看孔老夫子,他不是不懂,他讲的跟佛法没两样。佛教我们离心意识,这就是离意识——第六意识。毋必、毋固,固就是固执,必就是一定要这样,这两个字可以说就是末那识。必与固都是执着,在境界当中,一切不执着。“毋我”就是忘我,在佛法里就是破我执。破人我执、破法我执,岂不就是离末那识?你看看与佛法离心意识参,有什么两样?参禅要离心意识,研教也要离心意识,念佛还是要离心意识,才能明心见性。
‘复礼’说实在的话就是见性的境界。性是讲体,礼是讲用,是从相用上说,得其相用必然见性。孔夫子为什么多礼?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多礼?对待任何人都恭敬——佛教我们一切恭敬。真正有礼貌,丝毫不欠缺的是圣人,有体有用。如果说世出世间一些大德们,学问增长,道业增长,却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这就颠倒行事,绝没有这种道理的。愈有智慧,愈有修持,对待众生是愈谦虚。你从谦敬当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智慧光明,如果说学问增长了,脾气也大了,贡高我慢习气增长了,这决定没学问。在佛法里面讲那是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他已经遭难了。也就是说他走的不是佛道,他已经落到魔道里面了,决定不是佛,决定不是在正法上。
‘复’是回复恭敬。可见得从前不知道恭敬,明心见性之后才知道恭敬,才晓得平等,才知道谦虚。懂得尽量把自己压下来,抬举别人,一切众生皆是佛,一切众生皆是善知识,尤注说:“恭敬可谓之为无形之礼服。”从这些地方也可以勘验我们自己的功夫,我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法,我们谦敬之心是不是在增长?傲慢的习气是不是天天在断除?这是很值得我们检点反省的。假如我们傲慢习气在增长,谦敬的功夫没有进步,自己就要觉悟,我们没有在菩提道上;换句话说,在佛法里面,无论学那个法门,一定有过失,一定有毛病,道业不会增进,善果不会现前的。怎样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道上?就用这个功夫就行了,不必请教别人。别人都说客气话,都恭维你。为什么呢?说真话的人很少(因为听假话我们欢喜),口里说的是一桩事情,心里面想的是另一桩事情。我过去不懂,人情世故知道得少,就犯说真话这个毛病。
以前有一个同期的戒兄弟,感情非常好。他讲经,我也在下面听。讲完了以后,他说:“我讲得不好的地方,请指教、指教。”我就以为是真话,就告诉他,你那个地方有毛病,要改过。他脸马上就红起来了,眼睛瞪着我,不高兴了。我就改说:“你讲得很不错,很好!很好!”只好讲客气话,从此以后我再不敢说实话。在这种情形之下,我请教别人,别人也一样恭维我——说假的,不会说真的。我们怎么能有进步呢?真正想求进步,只有自己反省,自己检点。不要检点别的,就这两桩事情就行了——我是不是做到一切恭敬?是不是把贡高我慢的习气,天天在减低?就这么两桩事情,就能够观察得出,我们是不是在菩提道上,在道业上天天精进。
尤注说:“防闲邪念,使勿逾越范围,防心如防贼之意也。”‘闲邪存诚’,‘闲’就是防止的意思,这在《十善业道经》里面常说的,防意如城。这个‘邪’是指邪思邪念、邪行邪说。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防,念头一起来就要觉悟,提起觉照的功夫,知道我这一念是善念或是恶念。念头不起则已,一起就晓得这个念头是善念、是恶念,将来果报是善报、是恶报,立刻就觉察,这叫做‘闲邪’,这叫做‘存诚’。
闲邪与存诚的功夫是一体的二面,印祖说他作这一篇序文的意思,最后结归到这两点,是希望我们象圣贤一样,要做克己复礼的功夫,要做闲邪存诚的功夫,才不辜负他老人家,作这一篇序文来介绍《了凡四训》。同时在这一篇文里面,我们也明了修学《了凡四训》,特别着重在“自净其意”上。
旧序里说明这本书精深博大、中正精微。改过、积善两篇是正文,前面也曾经提到,好像经书里面的正宗分一样。立命之学是现身说法,等于序分一样。第四篇谦德之效,等于流通分一样。诸位要知道这本书里着重在得福报——修善根福德。善根福德你会修还要会保持。用什么方法能保持呢?谦德能保持。刚才讲的“一切恭敬”才能把你的福保持得住,要不能一切恭敬,所修的福报都漏掉了——有漏的福报。一面修一面漏,修的还不够漏的,修了一辈子依然没有福报。这是佛经所说的“可怜悯者”。
贰、了凡四训讲记
一、立命之学
第一篇“立命之学”,这是世间每个人都想明了的课题。我们一般所见所闻,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富贵、贫贱、长寿、短命,都认为是命里注定的,这种说法不能说他完全错。因为一个人若是前世做好人好事,这一世自然是一个富贵、长寿的人;若是前世做坏事,这一世自然是贫贱、短命。这是平常的道理,可是我们要晓得还有特别的,就是命运可以改变的道理。若一个人本来命里注定富贵、长寿,但他做了极大的恶事,等不到下一世去受报应,就在这一世变成了贫贱、短命的人。也有一种人,本来命里注定贫贱、短命,因为他做了极大的善事,不必等到下一世来享福,就在这一世变成了富贵、长寿的人了。这种事自古以来,中外历史上的事例很多。所以虽然说今世所受的都是前世所作,命里早就注定,但是也不一定会被命运束缚,还要靠自己现在去创造。
这一篇“立命之学”,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的种种效验,告诉他儿子。要他儿子不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的善事,不可以做坏事。“立”字是建立的意思,“立命”两个字,就是命不能束缚我,是我创造命运,命运掌握在我手里的意思。所以“立命之学”,就是论立命的学问,讲立命的道理。反过来说,我们念佛修行的人,若能够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念佛一定可以往生西方,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
(一)孔公算准宿命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这四篇文章,都是袁了凡先生对他儿子所说的话,所以文章是上对下勉励其子的语气;他自己一生命运是如何改变的,希望他的子孙也能明了此理,依教奉行。所以叫做“家庭四训”。
他自己叙述,从小父亲就过世,母亲叫他放弃‘举业’,举业是读书求学从政,‘弃举业’学医也就是放弃读书去学医。因为在中国过去旧社会里,读书求学目的是从政,放弃读书,就是放弃从政的行业。‘学医’可以养生,自己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凭行医谋生,所以这里的‘养生’,‘生’是生活。同时又可以救人,‘济’就是救济别人,这是很好的行业。
人生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从前教书的先生,学生接受他的教学,没有规定学费多少,而是随便供养的。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贫穷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诚恭敬的表达尊师重道的心,学费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医生也是如此,只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治病,至于报酬就随各人的心意,因为他是以救人为目的。所以古老的社会里,教师和医生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尊重,道理就在此。
‘且习一艺以成名’,这个‘艺’字就是技艺。技艺如果专精,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尔父夙心也’,母亲告诉他,这是你父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