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77章


余不足而调之。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形身中。皆有邪痹于皮肉筋骨之间。甚则留而不行。
以致经络之血气。有所凝涩。盖充肤热肉之气血。从内之经隧。而外出于孙络皮肤。此因邪闭于络脉之外。气血不得外行。以致凝涩于经络之中。故当致诸阳之气以温之。则寒痹解而血得以和于外矣。其结络者。血气留结于脉内。以致脉结而血不行。又当决之使行。盖邪闭于皮腠。而致经络之凝涩者。当理其气。血结于脉络者。当决其血也。故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不足于上者。推而上之。盖气血之出于皮肤。而又有上下有余不足之分者。因络脉所出于上下。有疏通阻滞之不同也。其有稽留于经络中而不至者。因而迎之。此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胃海所出之气血。而布散于天下者。从脏腑之大络。而出于孙络皮肤。大络虽与经脉缪处。然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盖并经而外出于皮部。各随本经之脉以分界限。是以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也。寒与热争者。阴阳之血气混乱也。故当导而行之。使各归于本部。盖手足三阴三阳之血气。行于皮肤分肉之间。如不分界畔。则混乱交争矣。宛陈者。陈之物。宛积于肠胃之内。以致血气不至。此不因于血结于脉络而不通。故当则而予之。盖用逐陈之法则。而予夺之也。此手足三阴三阳之血气。本于胃腑之所生。从经隧而外出。故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之约法毕矣。如知少宫太宫之人。则知比于足之阳明。而足阳明之脉。其上行者。挟口环唇。则知经隧之络脉。亦络于唇口。而皮肤之气血。亦分部于唇口也。
仇汝霖曰。此以皆为痛痹之皆字。照应气有余于上。或不足于上。盖十二经隧之络脉孙络。与十二脏之经脉络脉。并行于形身之上下。若此身中皆为痛痹。则十二经隧之络脉。皆为之不通。如只痹于足阳明之上。则阳明之上气不足。而下气有余矣。若只痹于足阳明之下。则阳明之下气不足。而上气有余矣。痹在阳明之部分。则知阳明之气血。结而不通。又不涉于诸阴阳之络矣。此盖假痛痹以申明皮肤分肉之气血。各并本经而出。各从本经经脉所循之上下。而各分界畔者也。
卷八
五音五味篇第六十五
属性:右征与少征。调右手太阳上。
此承上章谓五音之人血气不足者。当调之以五谷五畜之五味也。上章云。右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又云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有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是右征之人。当调手
太阳上矣。又云少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 然。又云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
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是少征之人。当调手太阳下矣。今右征与少征。同调手太阳上者。谓血气上下之相通也。
左商与左征。调左手阳明上。少征与太宫。调左手阳明上。
此言皮肤分肉之血气。虽各有分部。然通融渗溉。交相往来。审经络之相联者。亦可以通融调治也。夫左商之人。调左手阳明上者宜矣。而左征与少征。应调手太阳。而同调于手阳明者。谓手太阳与手阳明之脉。并出于巨虚而上行。手足三阳之脉。皆纵横联系于头面。然虽各有界畔。而皮肤血气之流行。交相往来。故有经脉相联者。亦可以同调之也。是以左征少征之人。同调于手阳明上。且手阳明主皮肤之气血者也。手阳明之脉。出于足阳明之巨虚上廉而上行。故太宫之人。当调足阳明上。而亦可调之手阳明上也。
右角与太角调右足少阳下。(按前章有左角而无右角左右二字有误)
前章云。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是右角之人。宜调之右足少阳下也。又云太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人遗遗然。此以太角之人。同调右足少阳下者。左右上下之相通也。
太征与少征。调左手太阳上。
前章云。质征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是太征之人。当调手太阳上矣。又云少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 然。今以太征与少征。同调左手太阳上。亦左右上下之相通也。
仇汝霖曰。右角与太角。故从下。少阳之气从下而上也。太征与少征故从上。太阳之火气炎上也。
众羽与少羽。调右足太阳下。
前章云。众之为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又曰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是宜调足太阳下也。
少商与右商。调右手太阳下。
此以少商与右商调手太阳者。即左征少征之调手阳明。乃互相交通之义。
桎羽与众羽。调右足太阳下。
前章曰。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众之为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今皆调足太阳下者。太阳之气。从下而上也。
少宫与太宫。调右足阳明下。
前章云。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枢枢然。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婉婉然。
以上而同调之下者阴阳血气。皆从下而上。足而手也。倪仲宣曰。足多从下。盖以下而通于上也。手多从上。盖以上而通于下也。阴阳血气。上下环转之无端也。
判角与少角。调右足少阳下。
前章云。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夫半谓之判。判角即少角也。前章只有太角左角。 角判角。而无少角。恐传写之误耳。倪仲宣曰。下文亦无少角。
商与上商。调右足阳明下。
商主手阳明大肠。上商主手太阴肺。足阳明者胃腑之经气也。此以手太阴阳明。而调之足阳明者。血气生于胃腑水谷之精也。谷入于胃。乃传之肺。盖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与大肠之血气。皆从胃腑始出。而行于手太阴阳明之经。故 商与上商。
调足阳明也。倪仲宣曰。脏腑通连者曰下。
商与上角。调左足太阳下。
商。手阳明大肠也。足太阳者。膀胱水府也。营卫生会篇曰。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是大肠与膀胱。并属下焦。
而交相通贯者也。是以 商而调之足太阳下者。以腑气之交通于下也。上角应足厥阴肝经。五脏之脉络。皆不上循头面。惟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足太阳之脉。与督脉会于目之睛明。而上额交巅。是足太阳与督脉厥阴。会于目而交于额也。是以上角而调之足太阳下。盖血气津液。主于肠胃之下也。按此节论调手足之三阳。有左右上下之相通者。有手太阳而调之手阳明者。
有手阳明而调之手太阳者。有手阳明而调之足阳明者。有足厥阴而调之足太阳者。阴阳之血气。各有分部。而调治错综。抑经气之交通。或鲁鱼之舛误。姑从臆见笺疏。以俟后贤参正。仇汝霖曰。此节论调左右太少之血气。比手足之三阳。而不涉于五音之三阴。今以上商上角论调于后者。谓血气之生始也。营气篇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交于督脉。复循腹里。下注于肺中。是以论调上商之手太阴。上角之足厥阴者。谓血气之营于脏腑十二经脉之中。而渗注于外也。张子所谓鲁鱼之误者。
疑辞也。且前后不从本经之调治者。计什有一条。岂差误之过半耶。学人当从气交中求之。
上征与右征同。谷麦。畜羊。果杏。手少阴。脏心。色赤。味苦。时夏。
此节以五谷五畜五果之五味。调养五音之人。及二十五变之人。盖左右太少者。从五音之所变也。上征者。手少阴之人也。右征者。左右上下。手足三阳之人也。上征与右征同者。举一而概四也。盖四变之人。本于五音之所出。是以五味调五音。而四变之人。亦调之以此五味也。麦成于夏。
火之谷也。巳午未会成火局。羊乃火之畜也。杏色赤而味苦。心之果也。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夫血归形。气归精。是以五音之形。及二十五变之形。不足者当补之以味也。五音者。在气为手少阴。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味为苦。在时为夏。此五音之所主也。右征者。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