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血者皆属于心。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则伤心藏之神矣。分肉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留于分肉之间。则伤其气矣。若有所堕坠。则有伤于筋骨。筋即为肝。骨即为肾。血即为心。恶血在内。则伤心藏之神。有伤于筋。则伤肝藏之魂。有伤于骨。则伤肾藏之精。卒然喜怒不节。则更伤所藏之神魂。饮食不适。则更伤水谷之精液。寒温不时。则伤在外之形气。形气伤则腠理闭而不通。
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之湿邪相袭。则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矣。其开而遇风者。以有热则汗出。盖热乃火之气。汗乃精血之液。因伤其精神。是以热则气弛。汗出而开也。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于风寒而发焉。任谷庵曰。贼风邪气。不正之邪气也。风寒。天之正气也。
因有故邪。开而汗出。故因加而合为邪病焉。王子方曰。风伤气。寒伤神。湿伤精。盖风伤卫。
寒伤营。而寒水之气。又伤心火也。湿乃土之邪气。故伤肾藏之精。是以伤于湿者则为痿厥。痿者。
骨痿。厥者。肾脏之生气厥逆。而四肢清冷也。
黄帝曰。夫子之所言者。皆病患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毋无同恶去声)
此言病在内而伤其精气神也。故邪留而未发者。留于脏腑募原之间。则有伤于气矣。水之精为志。
火之精为神。志有所恶。则伤肾藏之精。心有所慕。则伤心藏之神。血气内乱。真邪相搏。其所由来者渐矣。此病气而
不病形。故视之不见。听而不闻。若有似乎鬼神。夫魂游为神。魄降为鬼。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谓之魄。精神内伤。则魂魄飞扬。而有似乎鬼神也。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知百病之胜者。知精气神三者。能胜其百病也。知其病之所从生者。知先伤其精气神。而病之所由生也。可祝而已者。先巫之能移精变气而通神明也。王子方曰。上古有十三科。祝由乃其一也。
先巫者。言上古之能祝由而愈病者。谓之巫医。故古之医字从巫。非与师巫之贱役比也。南人有言曰。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即上古祝而已病之医。非医巫之有二也。
卷七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属性: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股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黄帝曰。取之奈何。
伯高对曰。积于上。泻大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黄帝曰善。
(菀音郁)
此篇论卫气失常。以明卫气所出所主之常所。有浮沉浅深。及太过不及之别。按第七十六之卫气行章。论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外内出入之循度。此篇论卫气始生始出之道路。主于皮肉筋骨之间。所以温分
肉。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者也。夫卫气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也。谷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所谓别出者。与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之营气。所出之道路各别也。卫气与宗气所出之道路各别也。两行者。谓营气出于气分。而行于脉中。卫气出于脉中。而散于脉外。
此阴阳血气交互之妙道也。夫精专者。行于经隧之营血。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脏腑相通。
外内相贯。环转无端。终而复始。与营行脉中。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行二十五度。夜行二十五度之道路各别也。所谓营行脉中。以应呼吸漏下者。乃中焦所生之津液。随三焦出气。外注于皮肤 谷之气分。渗入于孙脉络脉。化而为赤者也。五癃篇之所谓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决气章之所谓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痈疽章之所谓中焦出气如露。上注 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协议。不得休止。是行于脉中。以应呼吸之营气。乃中焦所生之津液。随三焦之出气。注于皮肤分肉之气分。渗于孙络。变化而赤为血。因息乃行。行有经纪。与营气篇之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之道路各别也。宗气积于胸中。上出于肺。循喉咽。呼则出。吸则入。夫肺主皮毛。人一呼则气出。而八万四千毛窍皆阖。一吸则气入。而八万四千毛窍皆开。此宗气之应呼吸而司开阖者也。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司昼夜之开阖者也。呼吸之开阖。人之开阖也。
昼夜之开阖。应天之开阖也。是以营气卫气之所出所行。各有其道。故曰别出两行营卫之道。此篇论卫气之始生始出。从阳明之脉络。分行于上下四旁。而布散于形身之外。蓄积菀蕴者。犹草木之生长茂盛于内也。不得常所者。不得所出所主之常处也。故内积于上者。取之大迎天突。盖卫气之上出者。从胃之大迎。任之天突。而外出于皮肤也。积于下者。取之三里。盖卫气之下出者。从胃之三里。而外出于皮肤也。积于中者。取之气街。与季胁之带脉。盖卫气之布于四旁者。从腹之气街。带脉之章门。而外出于四旁也。夫卫气乃胃腑水谷所生之气。足阳明与任脉会于中脘。上会于承浆。与带脉会于脐之左右。而出于腹气之街。是阳明所生之气。从阳明之经脉而出。散于皮肤。此卫气始出之常所也。夫卫为阳。从脉而出。由内而外。自阴而出于阳。营为阴。从 谷气分而入于孙脉经脉。自外而内。由阳而入于阴。此阴阳血气外内交互之妙道也。鸡足者。以足缓伸缓缩。如鸡足之践地。盖以疏阳明之经脉。以通卫气之所出也。胗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此卫气留滞于始生之处。非蓄蕴于所以所出之道路。故不可取之外穴也。此论卫气始生始出之常所。与行阳行阴之度数不同。故反论其失常以证明之。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此言卫气从内之脉络。布散于皮肉筋骨之间。而各有所在也。色者。气之章也。两眉间。即关中。
乃肺之部。肺合于皮。故色起两眉薄泽。知卫气之病在皮也。肌肉者。脾土之外合。土灌四脏。故观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知
卫气之病在肌肉也。营者。血之气也。濡、润也。血之液为汗。汗出而濡然者。知卫气之病在血气也。
肝主筋而开窍在目。视目色之青黄赤白黑者。知卫气之病在筋也。筋合于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故五色之并见也。耳者肾之窍。耳焦枯受尘垢者。知卫气之病在骨也。夫皮肉筋骨。脉外之气分。卫气出于形身。而各在其处也。
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
骨有属。黄帝曰。愿闻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之深之。间者少之。甚之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数上声胜平声间去声)
此承上文而言卫气行于皮肉筋骨之间。各有所主之部属也。卫气行于皮。输于四末。为所主之部。
盖卫气出于阳。从头目而下注于手足
小说推荐
- 黄帝内经
- 作者:晏子心第一章 总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生命才得以诞生,从而化身出万物。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万物才得以成长。人类,男女媾精,新的生命
- 最新章:第362章
- 黄帝内经实用手册
- 最适合中国人的长生绝学:黄帝内经实用手册 作者:武国忠序 黄帝内经藏大药 六经注我解玄机学医之初,老师曾对我说“从学医的角度来讲,我这个老师只是一个领路人,病人才是你真正的老师”不知不觉,做“大夫”已经二十来年了。今天的我,对于对老师的这句话又有了新的感悟,因为很多的本领确实是从临床上总结出来的,我
- 最新章:第19章
- 经典短篇小说集(国内篇)
- ,林海音:爸爸的花落了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
- 最新章:第96章
- 黄帝外经
- 《黄帝外经》作者:布川鸿内酷第1章 初试身手七十年代初期,我出生在黄河边的王家村,我叫俞飞。我娘在生我的时候难产,一口气没缓过来就过去了,可她仍然把我生了下来,因此我有了个“棺材子”的绰号,村里人认为我是不祥人,小伙伴们也不愿跟我玩。虽然如此但父亲却对我疼爱有加,因为他是个赤脚医生,不信这些迷信的东
- 最新章:第321章
- 灵枢
- 《灵枢》作者:猎焰内容简介: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万法归我身,我身即万法。一统星域地,九九终归一…主角在一步步成长,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修仙世界…第一章 恶汉高空还挂着一弦弯月,天灰蒙蒙的,小镇的宁静就被各种叫卖声打破/小镇的早市上,摊位早摆开了一溜儿,肉食和新鲜的蔬菜多不胜举。在摊位之中,非常醒
- 最新章:第613章
- 经部·十三经注疏
- 手机访问 m╮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经部·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王弼等注、孔颖达疏-阮元校刻本 9卷《尚书正义-孔安国传、孔颖达疏-阮元校刻本 60卷《毛诗正义-郑玄笺、孔颖达疏-阮元校刻本 71卷《周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阮元校刻本 43卷《仪
- 最新章:第1章
- 论语集注
- 《论语集注》作者:朱熹论语序说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今从之。为司职吏,畜蕃息。职,见周礼牛人,读为樴,义
- 最新章:第34章
- 山海经译文注释全本
- 目录序言山海经卷一 南山经山海经卷二 西山经山海经卷三 北山经山海经卷四 东山经山海经卷五 中山经山海经卷六 海外南经山海经卷七 海外西经山海经卷八 海外北经山海经卷九 海外东经山海经卷十 海内南经山海经卷十一 海内西经山海经卷十二 海内北经山海经卷十三 海内东经山海经卷十四 大荒东经山海经卷十五
- 最新章:第52章
- 推背图全集之金圣叹批注本
- ,推背图全集之金圣叹批注本 序gxiaoshuowang谓数可知乎,可知而不可知也。谓数不可知乎,不可知而可知也。可知者数,不可知者亦数也。可知其所不可知者数,不可知其所可知者亦数也。吾尝仰观於天,曰月星辰犹是也;俯察於地,山川草木犹是也。我所亲见之天地,非犹我所未亲见之天地耶。然不得谓我所未亲见之
- 最新章: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