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三阳之气也。入于脉中为阖。出于肤表为开。出入于皮肤经脉之外内为枢。此论气而及于脉络也。
此章论血气出入于十二经脉之中。以合三阴三阳之气。故曰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而不言脏腑之经脉。此论络脉而及于气也。盖血气之行于肤表者。应六气之司天在泉。营运于地之外。肤表之气血。溜注于脉中。应天泉之复通贯于地内。五营运篇之所谓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
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也。十二经脉。应经水之流行于地中。经脉之血气。从络脉而出于肤表犹经水之从支流而注于海。海之云气。复上通于天。是以论阴阳六气。不离乎经脉。论十二经脉不离乎阴阳。人与天地参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
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
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而出于头气之街。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 。而出于头气之街。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而出于头气之街。钳上者。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之动处。而出于胸气之街。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而出于胸气之街。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而出于胸气之街。按十二经脉之终始。出于井。溜于荥。注于输。行于经。入于合。而内属于脏腑。此脏腑之十二经脉也。十二络脉之本标。乃经脉之支别。故曰此气之大络也。络绝则径通。盖血气从络脉之起处为本。尽处为标。而出于气街也。然支络乃经脉之分派。故曰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三寸中。盖以本支所分之处为本。而不定在于经俞之穴会也。至于标在头气之街者。止之于脑。如太阳之在目内。少阳之在耳中。阳明之在颃颡。乃三阳之络脉。绝于头脑之中。亦非头面之穴会也。经脉之内属脏腑。外络形身。应神机之出入。血气之从络脉出于气街。
营运于肤表。应精气之降升。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曰亭亭淳淳。孰能穷之。言血气之升降出入。合天地之化育营运无息者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虚实者。谓十二络脉之血气。有虚而有实也。下虚下盛者。虚实之在本也。是以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上盛者。虚实之在标也。是以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止之。谓绝之于下。而止之盛于上也。虚者引而起之。谓引之于上。而起之出于下也。此候手足之十二络脉。上出于头气胸气之街者也。朱氏曰。绝者。绝其经脉之血气。溢于络脉之中。起者。起其经脉之血气。而引出于气街也。此盖以申明血脉之贯通。非补泻之谓也。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街、路也。气街者、气之径路。络绝则径通。乃络脉之尽绝处。血气从此通出于皮腠者也。止、尽也。止之于脑者。言头气之街。络脉尽于脑也。止之膺与背俞者。谓胸气之街。络脉有尽于膺胸之间者。有从胸上循肩背而始绝者。脉内之血气。或从膺腋之络脉尽处。而出于皮肤。或从背俞之络脉尽处而出于皮肤也。夫十二经脉。上出于头气之街。胸气之街者。血气从下而上出于标也。经云。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 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是阳明之血气。又从冲脉而出于腹气之街。故与冲脉会于脐之左右动脉也。本经动 篇曰。冲脉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 中。 中乃足太阳之部分。故与足太阳之承山。交会于踝上以下。
此足少阴又同冲脉而出于胫气之街也。毫针。微细之针。取气之出于皮毛者也。按之在久者。候气之至也。夫少阴阳明。为血气之生始。少阴之血气。逆于脉气之街。则不能上行而为头痛眩仆。阳明之血气。逆于腹气之街。则不能布散而为腹痛中满。此因少阴阳明之气厥逆。故用毫针久按以候气。
故所治者。头痛眩仆中满也。及有新积痛可移者。积在气分。故为易已。积不痛者。积在血分。故难已也。此盖假积以申明经络出荣血。出于气街。与卫气偕行。环转无端。或有因于气逆。或有因于血逆也。阳明为血气所生之腑。少阴乃先天精气之脏。故复从冲脉出于腹气之街。胫气之街。而充布于皮肤肌腠。是以动 篇论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者。乃血气之盛也。
卷六
论痛第五十三
属性: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浓薄。腠理之疏密。各下同。其于针石火之痛如何。肠胃之浓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愿尽闻之。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浓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 亦然。黄帝曰。其耐火 者。何以知之。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 。黄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亦然。( 热同)
此承上文复申明人之皮肉筋骨。皆藉少阴阳明之所资生而资养者也。少阴秉先天之精气。阳明化水谷之精微。是以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浓薄。腠理之疏密。皆秉气于少阴阳明者也。黑色而美骨者。少阴之血气盛也。肉缓皮肤浓者。阳明之血气盛也。莫子曰。肾为水脏。故少阴之气盛者。能耐火 。阳明秉秋金之气。故气弱则不能耐针石火 矣。
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此分论少阴之气。少阴者。至阴也。而为生气之原。故其身多热者。少阴之生气盛也。多寒者。
少阴之生气虚也。人之形气。生于后天之水谷。始于先天之阴阳。形气盛则邪散。形气虚则邪留。是以病之难易已者。由少阴生气之盛衰也。朱氏曰。少阴先天之精气。藉后天水谷以资培。两火并合。
故曰阳明。阳明秉燥热之气者也。其身多热者。少阴之气盛也。少阴之气盛。受阳明之所资也。此节论少阴受阳明之气以资培。下节论阳明受少阴之气以合化。
黄帝曰。人之胜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浓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胜平声)
此复论少阴与阳明之相合也。阳明居中土。主受纳水谷。藉少阴之气上升。戊癸相合。化大火土之气。而后能蒸泌水谷之精微。是以胃浓色黑。大骨及肥者。少阴阳明之气并盛。故皆能胜毒。倪氏曰。中下二焦。互相资生。然后筋骨强坚。肌肉丰浓。此注与素问厥论合看。
卷六
天年第五十四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 。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
以母为基。以父为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倪冲之曰。此篇论人之生死寿夭。皆本于少阴阳明也。夫阳为父。阴为母。基始也。言人生于少阴而始生也。 者。干盾之属。所以 御四旁。谓得阳明之气。而能充实于四体也。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者。一生于先天之精。一生于水谷之精。相搏者。抟聚而合一也。谓得先后天之精气充足。然后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朱永年曰。此言有生之初。得先天之精气。生此营卫气血。五脏神志。而后乃成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小说推荐
- 黄帝内经
- 作者:晏子心第一章 总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生命才得以诞生,从而化身出万物。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万物才得以成长。人类,男女媾精,新的生命
- 最新章:第362章
- 黄帝内经实用手册
- 最适合中国人的长生绝学:黄帝内经实用手册 作者:武国忠序 黄帝内经藏大药 六经注我解玄机学医之初,老师曾对我说“从学医的角度来讲,我这个老师只是一个领路人,病人才是你真正的老师”不知不觉,做“大夫”已经二十来年了。今天的我,对于对老师的这句话又有了新的感悟,因为很多的本领确实是从临床上总结出来的,我
- 最新章:第19章
- 经典短篇小说集(国内篇)
- ,林海音:爸爸的花落了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
- 最新章:第96章
- 黄帝外经
- 《黄帝外经》作者:布川鸿内酷第1章 初试身手七十年代初期,我出生在黄河边的王家村,我叫俞飞。我娘在生我的时候难产,一口气没缓过来就过去了,可她仍然把我生了下来,因此我有了个“棺材子”的绰号,村里人认为我是不祥人,小伙伴们也不愿跟我玩。虽然如此但父亲却对我疼爱有加,因为他是个赤脚医生,不信这些迷信的东
- 最新章:第321章
- 灵枢
- 《灵枢》作者:猎焰内容简介: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万法归我身,我身即万法。一统星域地,九九终归一…主角在一步步成长,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修仙世界…第一章 恶汉高空还挂着一弦弯月,天灰蒙蒙的,小镇的宁静就被各种叫卖声打破/小镇的早市上,摊位早摆开了一溜儿,肉食和新鲜的蔬菜多不胜举。在摊位之中,非常醒
- 最新章:第613章
- 经部·十三经注疏
- 手机访问 m╮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经部·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王弼等注、孔颖达疏-阮元校刻本 9卷《尚书正义-孔安国传、孔颖达疏-阮元校刻本 60卷《毛诗正义-郑玄笺、孔颖达疏-阮元校刻本 71卷《周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阮元校刻本 43卷《仪
- 最新章:第1章
- 论语集注
- 《论语集注》作者:朱熹论语序说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今从之。为司职吏,畜蕃息。职,见周礼牛人,读为樴,义
- 最新章:第34章
- 山海经译文注释全本
- 目录序言山海经卷一 南山经山海经卷二 西山经山海经卷三 北山经山海经卷四 东山经山海经卷五 中山经山海经卷六 海外南经山海经卷七 海外西经山海经卷八 海外北经山海经卷九 海外东经山海经卷十 海内南经山海经卷十一 海内西经山海经卷十二 海内北经山海经卷十三 海内东经山海经卷十四 大荒东经山海经卷十五
- 最新章:第52章
- 推背图全集之金圣叹批注本
- ,推背图全集之金圣叹批注本 序gxiaoshuowang谓数可知乎,可知而不可知也。谓数不可知乎,不可知而可知也。可知者数,不可知者亦数也。可知其所不可知者数,不可知其所可知者亦数也。吾尝仰观於天,曰月星辰犹是也;俯察於地,山川草木犹是也。我所亲见之天地,非犹我所未亲见之天地耶。然不得谓我所未亲见之
- 最新章: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