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传》第2章


变化大进展也大。他既坚持同别人建立合乎程式而僵化的关系,又坚持同自己的小说和书中人物建立灵活而亲切的关系。他在写诗期间直接用自己的声音,因此他的艺术是举止风度的翻版,借以控制和限制他同世界的相互影响。一开始写散文,便力求掌握能容纳更大变形和伪装的技巧和策略。他的艺术变得更为间接,同时也就变得柔顺而细腻,也更有个性。艺术虽是他求统一和谐之道,也是他对抗外界和自己的意识之多变、流动和力量之道。诗歌中的生离死别,他主要借用他人的情感和字句来表达,不久也开始影响到他的小说。在登峰造极的时期,他甚至让最常见最重要的首尾之分变得影影绰绰。虽然他继续追求严肃而拘泥礼仪的生活方式,在艺术中,他却试图打破一切。他的写作有大胆冒险精神,源自他愿意勇敢面对一切习见过程的消失和一切习见形式的解体。他的小说中充斥了写得不好的开端,迟疑和倒退,虽不是真正的开端、和谐、结尾,却能给读者以开端、和谐、结尾的感觉。长篇和短篇小说中一个个形式流动不居、变幻、解体、变形、不断相互取代。如果说他的艺术之所以如此丰满,一部分来自它所抗拒、保留、伪装的一切,一部分来自它探索、揭露和留下的一切。
处理这一大团乱麻时,我尽量利用能找到的全部资料,包括福克纳的诗歌、短篇和长篇小说、采访记、随笔和书信。即使免不了进行推测,我也尽量认真负责,实事求是,有所依据。我力求在书中阐明福克纳的伟大艺术同他那不无垢浊的一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福克纳的污点很多,对他影响深重,但福克纳正是利用了这些污点取得美妙的成就。希望读者和我在写作这部评传时的心情一样,对他不仅敬重感激,还能爱惜体谅。
骚动中走完一生的人(汉译本序)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本世纪一位伟大的美国作家,他一生创作作品无数,而我国读者真正认识这位文学大师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喧哗与骚动》在国内出版以后。当许许多多的读者争相捧读这本佳作时,这位天才的作家已静静地告别了人世,灵魂去了遥远的天国。为了给读者和作家之间,取得一种真正的内心沟通,我欣然接受了王国伟先生的建议,着力翻译《福克纳传》。可一下笔,顿感笔力沉重,作家曲折而跌宕的人生犹如他的作品一样,令人震撼。在两年多的翻译过程中,我不但渐渐了解了福克纳的一生,而且也理解了他性格形成的全部背景和过程。
福克纳的创作鼎盛时期是在20 世纪30~49 年代,但那时他仍默默无闻,先依靠打工,后为好莱坞的电影公司编写或修改电影剧本,得以维持生活。在美国,他的早期作品或被打入冷宫、或受到不当的吹捧;以后的佳作虽在作家同行中不乏知音,仍不免受冷遇或遭奚落的命运。在1946 年玛尔科姆·考利(1898~)编的《袖珍本福克纳选集》出版之前,福克纳的17 种书在书店里竟然一本也见不到。
这位孤独的天才在国内的遭遇尚且如此,我国读者有很长时期不了解他就更为正常。
所幸的是在欧洲大有识者,福克纳的声望大大高于美国本土。安德烈·纪德和让·保尔·萨特都是他的读者,萨特还曾对力图“纠正福克纳的价值与声誉之间的不平衡”的玛尔科姆·考利说:“在法国青年的心目中,福克纳是神”。1946 年,福克纳作品的一位瑞典文译者托斯滕·荣松就预言他应得、并能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1949 年秋,宣布不颁文学奖时,舆论哗然:1950年11 月,又通知他去瑞典领取1949 年文学奖。因此,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称他为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有称他于1950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如《牛津美国文学手册》等,1987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文学简史》倒是两个事实都提了。从这一周折可以看出这位孤独的天才之路的曲折和难被人理解的苦衷。
福克纳热爱生他养他的那块“邮票大小的土地”,终生以之为家,愿终生“好好写它”。那是密西西比州北部两个相去不远的小城镇,也是他小说中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所在——“县”这一译法只是沿用通例,实际上远比我们概念中的县大得多,是州以下最大的行政区域,各有自己的首府。密西西比州得名于密西西比河,美国的这条第二大河每当春夏,河水暴涨,决堤成灾;1927 年曾大泛滥,1993
年又重演60 余年前的大水灾。全州地势低洼,素以农业、尤其是棉花种植为主,比较贫困,为金美人均收入最低州之一。福克纳的创作不啻是一幅200 年来整个美国南方的画卷,他爱家乡、爱南方,害怕所爱的一切毁于愚昧和贪婪。他在画卷中刻划各式人等的精神面貌和命运,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提出对传统和对现代物质文明的怀疑。他的第一部和最后一部作品都以反对战争为主题。他关心人类的命运,认为“诗人、作家的特权就在于帮助人类振奋起来”,他们的声音“应是帮助人类生存下去、取得胜利的支柱”。
在1950 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中,他还说:“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只能有颠扑不破的真理和心头的真话,不能有恐惧或其他任何东西。没有爱、没有荣誉、怜悯、自尊,同情和牺牲等古老的普遍真理,写出来的故事注定失败,必然朝生暮死。”他告诫青年作者:“只有写人的内心冲突,才能出好作品,国为只有内心冲突值得写,值得作家为之悲愤、为之流汗。”在小说的创作手法上,他也进行探索,有所创新,为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对福克纳的认识越来越深,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的今天,不再孤立于世界主流外的我们,当然不甘停留于文学史课本中的简短评介,在读过他小说之后的人们,更愿意了解作家的人生和历史,因此就萌生了翻译传记的念头。
最为丰富翔实的福克纳传记资料当推约瑟夫·布洛特纳所著的《福克纳评传》,但卷帙浩繁,过于枯涩,是学术研究的好资料,恐非一般读者所能接受。戴维·明特所著的《威廉·福克纳的生平与创作》一书,读来颇觉引人入胜。它一反常见的将生平和创作两大部分分别叙述的写法,而是以作家的生平来诠释其作品,又通过作品窥视其内心生活,给人一种新鲜感。《华盛顿邮报》评称:“若能如明特那样察见福克纳在什么节骨眼上将生活的原始素材化为虚构小说,对福克纳的活力长存的创作整体的理解便深入了一步。”这本传记写出了福克纳这个有血有肉的强人兼弱者,和小说家笔下的人物一样有魁力;写出了福克纳这位未受正规教育的美国南方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中的甘苦。因此,译者接受编辑王国伟先生的建议,将本书名译为《福克纳传》,则更为贴切。
戴维·明特为佐治亚州埃默里大学英语教授,也是埃默里学院院长,长期从事英美文学和福克纳研究。此书于1980 年初版后,几度重印。本书则是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1 年最新版本译出,如能受到我国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当感欣慰。
译者
1993。6
内容提要
福克纳是20 世纪世界文坛的一个奇才,因创作《喧哗与骚功》等不15名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自小脆弱而又孤傲。求学期间三次退学,从而沉浸于他那“想象的王国”。最初写作一次次被退稿使他孤寂的个性加剧。为了挣钱谋生,他曾长时期“卖身”于好莱坞写剧本,却又一次次从那令他厌倦的场所逃离而去。生与死是他思考的永恒主题,成功与失败是伴随他的命运两极。在命运的大颠簸中,他的生活”不无垢浊”:每次失意和失望后,长时间酗酒,几近自戕;他又喜追逐情人,甚至年过半百,还为爱上“比女儿大不了几岁”的琼·威廉斯而“死去活来”;热恋使他文思活跃,从而把他一次次从绝望中推向”生”,诞生了不少煌惶巨著。在这本与众不同的传记中,读者不仅能认识大作家福克纳,还将能认识“酒鬼”福克纳、“多情种子”福克纳和代表美国国务院出访的“特使”福克纳……
第一章 瘦小的男孩和入土的巨人(1897~1918)
威廉·福克纳于1897 年9 月25 日出生在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是默里·福克纳和妻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