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刀架脖,即使不能成功,也要奋勇向前。这是为你的道、你的信仰、你的责任和你的良知必须付出的牺牲,这就是“杀身以成仁”和“无求生以害仁”。
由于天地万物和我是一体的,所以当我们在替自己抗争时,同时也是在为别人抗争,而有时候为别人抗争时,其实就是在为自己抗争。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有这一段话,一针见血地说明了不能致良知的恶果:“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了。”
王阳明说人反抗不公就是致良知,这里还有个成本核算的问题。当我们遇到不公正未反抗时,我们的心灵就会受到煎熬,实际上这是良知给你的惩罚,因为你没有听它的命令。这种代价是高昂的,远比你听从良知的命令去做出自己的选择要高得多。所以,权衡之后,你应该选择后一种,而不应该选择做乌龟。
这就是王阳明告诉我们的真理:人人平等,自己是自己的上帝,要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反抗的致良知的人。
去心中贼之私情
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心中的贼有很多,不过不出七情六欲(七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六种欲望:色、声、香、味、触、法)。在心学家们看来,王阳明心学的目标就是祛除心中贼的学说,所以虽然难,但王阳明还是给出了很多心法。
在七情中,我们最容易犯的就是哀伤忧愁。因为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不如意时,很少有人能保持平衡的心态。《传习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是王阳明为哀伤忧愁开出的药方。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有一天收到一封家信,信上说,他的儿子病危。由于鞭长莫及,所以陆澄很哀愁。
王阳明发现了这一情况,问明原因后,问陆澄:“你这样忧愁,对你儿子的病有什么帮助吗?”
陆澄惨然一笑:“当然没有帮助。”
王阳明于是说:“那你应该快乐一点。”
陆澄几乎要跳起来,儿子病危,不哭也就罢了,居然还叫我快乐,这不是狼心狗肺吗?
王阳明看出了陆澄的心理,说:“我经常要你们在事上练心,这正是个好机会,你如果错过这样的机会,平时把心学思想说得头头是道只能算穷嚼烂谷子!”
陆澄愕然,问:“那我此时该如何练心?”
王阳明就讲解道:“父亲爱儿子,这是良知的意思,良知认为对的就是天理。不过,‘天理’之所以称为‘天理’就是因为它有个中和处,一旦过了就是私心,就不符合天理了。”
陆澄说:“我的良知就是要求我现在应该哀伤啊,我觉得我没有‘过’。”
王阳明笑笑:“你和很多人的认识是一样的,以为面对不幸时就应该忧愁哀伤,而且还认为这就是良知的意思。可你不知道,此时你的良知已被你过分的情感所遮蔽,没有完全展现,所以它的意思可能是错的。一般而言,人们在七种情感中表露‘过’的多,‘不及’的少。我刚才要你快乐,这不是真话,如果你真的快乐,那就是‘不及’,同样不符合‘天理’,可你太‘过’就更不好了。不过,人人都这样,父母去世,做儿女的都哭得死去活来,口吐鲜血。但《孝经》上说:‘不能过分悲伤而失去本性’,‘本性’就是天理。”
陆澄恍然:“其实只是要掌握个度。”
王阳明点头。
陆澄问:“这个度该如何掌握呢?”
王阳明想了一下,然后说:“理论上我已经解释得很清楚,这个需要你自己去感悟。有一个掌握度的方法是这样的,哀伤忧愁是心理的病痛,如果它不能影响到你的健康,那就是掌握了度。人不能因为哀伤忧愁而病倒。当然,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所以这个度的把握也不同。”
陆澄懊恼道:“人为什么要有七情啊,做个无情的人该多好,就不必因遇到不幸的事而哀伤忧愁了。”
王阳明正色道:“话可不是这样说。那群朱熹门徒就是你这种心态,希望能把七情从我们的心灵中驱赶出去。可是,七情是人心与生俱来的,所以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只是你应该用你的良知来清醒地认识它们,不要被它们控制。如果良知是太阳,那么七情就是浮云。太阳是移动的,不可能总停留在一处,无论何处,只要有一线光明,就全是阳光所在。天空即使布满乌云,可你还是能看得清,这就是良知的妙用。而这妙用无非是掌握一个度罢了。按你所说的,因为云能遮日,就要抹去天生的浮云了么?”
陆澄沉默。
王阳明接着说,其实在伤痛的情绪上掌握好一个度,无非是要你在这上面不要太认真,用书面语来讲就是“不执”。有些事必须认真,而有些事绝对不能认真,哭完了就拉倒,不要时刻都把哀伤、忧愁放在心上。你要是真这样做了,那就是太认真了。认真就会“过”,就不符合天理。
除了那些有事没事就喜欢寻愁觅恨的矫情之人外,绝大多数人的悲伤都有显而易见的理由:有人生计无着会忧愁,有人被恋人甩了会哀伤,有人损失了一大笔钱会难过,有人则因为失去亲人而伤心。但这些哀愁必须要有个度,生计无着而忧愁可以,可你不能一直忧愁下去,要去奋斗;失恋了哀伤也可以,可你不能每天都萎靡不振,这是作践自己;失去亲人当然要伤心,可死者已矣,你的心不要随死者而去。
王阳明说,七情只是浮云不是太阳,谁如果在浮云上较真,不但傻而且还伤天害理。
人在情感上的措置最傻的还不是过度忧愁哀伤,而是愤怒。
有人可以不哀伤过度,但从来没有人不会愤怒。它在人类的七种情感中排在第二位,说明了它地位的举足轻重(婴儿三个月时就懂得愤怒),我们会因为别人的挑衅而愤怒,会因为对某些事物不满而愤怒,会因为愿望不能达成而愤怒,会因为行动受挫而愤怒。总而言之,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能引起我们的愤怒。
有一种论调说,愤怒,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种惩罚是相当残酷的。生物学家曾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生气十分钟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进行了一次3000米长跑,而且人在愤怒时的生理反应非常剧烈,同时会分泌出许多有毒性的物质,这些毒素甚至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也就是说,愤怒和慢性自杀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王阳明认为,愤怒在我们心中不可能没有,但却是我们最不应该有的。因为“一个人在忿怒时,就会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了心的本体。因此,有所忿怒,心必然不会中正”。
既然愤怒是我们心中固有的,当我们愤怒时该如何不失去心的本体呢?
王阳明的理论是:“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出门看见有人打架,对于错误的一方,我心中当然很愤怒。不过虽然愤怒,因为这事和我无关,所以我不会怒火攻心。如果你对别人有怒气时,你可以这样想,这件事和我无关,虽然我生气,但不会因怒火丧失理智。”
这种方法乍一看上去大有阿Q的神韵,其实不是这样。王阳明提倡的这种消除愤怒的方法不是逃避,而是规避,把当事人巧妙地变成旁观者。不过很多人无法知行合一:虽然明白这一点,却无法做到。毕竟我们和别人起冲突时,为了面子、利益难免要愤怒,很多人不可能放弃面子和利益而抽身退开变成旁观者。
可如果你认真思考后就会看清王阳明对待愤怒的理论源泉:我们愤怒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别人挑战了我们外在的一些东西,诸如身份、地位、名利、面子。这些外在的东西在王阳明心学中是不值一提的,王阳明真正关注的是内心的良知,每个人只有在面对良知时才是当事人,面对其他一切外物时,就是个旁观者。
愤怒来袭时,我们可以是旁观者,那么,恐惧呢?
人人都会恐惧,人类最基本的恐惧就是怕鬼。
还是那位曾因儿子病危陷入忧愁中的陆澄问王阳明:“有人晚上怕鬼,如何是好?”
王阳明回答:“这种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旁边一个叫马子莘?
小说推荐
- 王阳明全集之一(知行录)
- ,王阳明全集之一(知行录)目录daueengiaouoang卷一 知行录知行录之一 传习录上 知行录之二 传习录中知行录之三 传习录下 知行录之四 公移一知行录之五 公移二 知行录之六 公移三知行录之七 三征公移逸稿 知行录之八 征藩公移卷二 静心录静心录之一 文录一 静心录之二 文录二静心录之三
- 最新章:第67章
- 明朝一哥王阳明
- 中国众多历史名人的共同偶像:明朝一哥王阳明 作者:吕峥1 明朝出了个王阳明(1)人世的哲理长久地隐藏在玄冥之中,宇宙不知疲倦地演绎着爆炸、膨胀的轮回,直到上天也厌倦了这周而复始的一幕,打了个哈欠,眨了眨眼睛说“让王阳明去吧”于是,一道天光划亮了沉寂幽远的万古长夜,坠入神州大地上一处叫余姚的县城。几十
- 最新章:第43章
- 知行合医
- 文案 就如同心里咨询时,最耐人寻味的便是病人会因信任依赖而爱上自己的医生的同时,也渴望和期盼着医生也能关注到自己,在共情的过程中一起沉沦 谢安并不是谁的心理医生,他只是恰好遇见了14岁的少年肖行一,肖行一也不是谁病人,他只是碰巧把那份依恋给了自己信赖的人 如果让他们再选一次,谢安或许会选择更早一些遇
- 最新章:第25章
- 王阳明大传
- 作者:周月亮小引 阳明这只鞋一生极重践履的阳明,本身就象只鞋。这只鞋上插着高贵的权力意志的权杖。形成心学的倒T字型结构—不是十字架,也不是钻不出地平线的大众的正T字型。他的“致良知”工夫就是要你站在地平线上。然后脚不离地的无限的向上升华,把人拉成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拔着头发离地球的是阿Q,当缩头乌龟
- 最新章:第84章
- 一树海棠压梨花 作者:明开夜合
- 《一树海棠压梨花》明开夜合文案:二十四年前,自六岁在医院第一次见到那个红彤彤皱巴巴的婴儿开始,她的生命轨迹就刻下了何决的名字。最初他是个喜欢黏在她身后要糖要抱抱的糯米团子;不知不觉间二人变得如真正的姐弟一般彼此疏离又亲近;然后,那个孤僻的小鬼一夕之间拔节生长,突然就成了一棵树一般苍翠挺拔的少年,而看
- 最新章:第65章
- 神奇圣人王阳明
- 作者:雾满拦江序:步入智慧的殿堂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不是太给力,被近邻日本打得有点儿惨。单以国土面积、物产储备以及人力资源而论,中国都没理由挨打。但历史摆在这里,中国不仅挨了打,而且还被打得惨不忍睹。甲午海战的惨败,马关条约的耻辱,八年抗战的艰辛,南京大屠杀的残酷,至今仍是我们民族的伤痛。庞大的中国,
- 最新章:第81章
- 合欢宫记事 作者:最是一年明冬月
- !0 楔子 入宫永昌十二年冬 腊月初八魏文帝李熙,亲征塞北,平复燕郡十三城,回驾京都。赐燕郡乐城携回的一女子乔氏为若妃。若,女子跪而梳发,表顺从也。又赐原“东阳宫,更名“合欢宫。再赐玉帛百匹,珠宝十箱,绫罗三十匹,珍玩五抬,宫人百人,侍卫五十。又命原内侍总管刘宦,总理调教事宜,於元宵时成纳妃礼。永昌
- 最新章:第41章
- 王阳明全集之三(悟真录)
- ,悟真录之一 文录四-1,小,说,网 序记说别三子序丁卯自程、朱诸大儒没而师友之道遂亡《六经》分裂于训诂,支离无蔓于辞章业举之习,圣学几于息矣。有志之士思起而兴之,然卒徘徊咨嗟,逡巡而不振;因弛然自废者,亦志之弗立,弗讲于师友之道也。夫一人为之,二人从而翼之,已而翼之者益众焉,虽有难为之事,其弗成者
- 最新章:第80章
- 王阳明全集之四(顺生录)
- ,顺生录之一 别录一-1 陈言边务疏弘治十二年,时进士。迩者窃见皇上以彗星之变,警戒修省,又以虏寇猖獗,命将出师,宵旰忧勤,不遑宁处。此诚圣主遇灾能警,临事而惧之盛心也。当兹多故,主忧臣辱,孰敢爱其死!况有一二之见而忍不以上闻耶?臣愚以为今之大患,在于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为
- 最新章:第8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