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谩骂王阳明的声音在整个明帝国成了学术界的主旋律,上到中央政府高级官员下至地方小吏,王阳明的敌人满坑满谷。当然,对他顶礼膜拜的人也是浩如烟海。王阳明大有不管不顾的气势,用他的话说,我只相信自己的良知,其他一概不理。
他曾和弟子们谈论过这样一件事:为什么王阳明自平定朱宸濠后,他的学术敌人像雨后的狗尿苔一样层出不穷。有弟子说,因为先生立下与天地同寿的奇功,所以很多人都嫉妒先生,因妒生恨,这应该是真理。还有弟子说,这是因为先生的学说影响力已如泛滥的黄河一发不可收拾,而那些朱熹门徒自然要站出来反抗让他们耳目一新的学说。更有人说,先生创建了动摇山河的功勋,所以尊崇先生的人越来越多,根据辩证法,那些排挤阻挠先生的人也就越来越卖力。
王阳明说:“诸位的话有道理,但并不是根本。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这样的,未发现良知妙用之前,我对人对事还有点乡愿的意思,也就是言行不符。可我确信良知的真是真非后,就发现只要我按照良知的指引去为人处世,心情非常愉快,由此就养成了‘狂者’的胸襟。即便全天下人都讲我言行不符也毫无关系。这就是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如果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基调,那么,他后来提“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则是探索模式。1520年,他提出“致良知”,由此给了王阳明心学的灵魂。到他1521年这次和弟子谈话后,王阳明心学第一次在他身上有了成果:超狂入圣。王阳明心学的主张就是要成为圣人,先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循序渐进,进入圣人殿堂。
所谓“狂”,就是在相信真理的前提下时刻坚持真理、践履真理,其他一概不管。或者说,和真理无关的事就不是我的菜,对于不是我的菜,我不需伪饰,只要本色表现就可以了。
王阳明年轻时就是个狂放不羁的人,坚持建功立业的真理。为了这个真理,他废寝忘食苦读兵法,不屑众人的嘲笑在饭桌上用果核排兵布阵,这就是狂。因为他本是个狂人,所以他英雄相惜,他也喜欢别人是狂人。1520年他收服王艮就是个典型例子。
王艮原名王银,出生于儒家大本营山东泰州,父亲靠煮盐维持全家生计,王艮七岁开始学习理学,四年后辍学继承父业,二十五岁时成为当地富翁。由于经济条件许可,王艮重新回归理学,他的天分和刻苦成就了他,二十九岁的某天夜里,他从梦中惊醒,浑身大汗如雨,突然感觉心体洞彻、万物一体,确切地说,他悟道了。
其实,即使朱熹本人,也不可能在四年时间里悟透理学之道,王艮的悟道只是他没有深厚的理学基础,没有基础就没有思想负担,一番胡思乱想后就很容易让自己误以为悟道了。王艮自悟道后,就四处讲学,他的讲学有个特点:不拘泥陈说旧注,而是根据自己的心理、以经证心,以悟释经。说白了,就是望文生义,但因为可以言之成理,所以他的听众越来越多。三十七岁时,王艮已在泰州声名大振,他把自己塑造成超级特立独行的人物:按古礼定制了一套冠服,帽子叫“五常冠”,取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义,衣服是古代人穿的连衣裙“深衣”。穿戴完毕,他捧着笏板,行走时迈的步子经过精致的测量,坐时一动不动,和死人唯一的区别就是还有气息。
王艮还有一特立独行之处,就是嗜酒、嗜赌如命。1520年他到江西挑战各路理学大家并且百战百胜。他最后狂傲地宣称,天下没有人可以当他的对手。当有人告诉他,江西有个叫王阳明的在学术上很厉害时,他冷笑。
王阳明听说有这样一个人后,派人隆重地去邀请。王艮没有时间,他正在喝酒赌博。王阳明不停地去请,王艮不停地在喝酒赌博。
王阳明的弟子劝王阳明:“这种人还是算了,他既然不想来,强求不得。”
王阳明说:“据说这人很有‘狂’气,我非要他来见我不可。”
弟子们问:“难不成去绑架他?”
王阳明笑了笑,找出几个学习能力强的人专门学习喝酒赌博。这几名弟子学成后就跑到王艮面前,先是喝酒,把王艮喝得大醉三天,又和王艮赌博,王艮输得一塌糊涂。王艮大为叹服,对方却告诉他,我们不是自学成才,而是有名师指导。王艮问是何人,他们就把王阳明的名字告诉了王艮。
王艮大吃一惊,说:“想不到王阳明这老儒还会这些东西。”
这些赢家就说:“我们老师非腐儒,而是能灵活变通的圣人。”
王艮打了几个酒嗝,推开牌局,说:“那我要去见见他。”
王艮戴上了他的复古帽,穿上了他的非主流衣服,捧着笏板来见王阳明。二人开始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王阳明:“你戴的是什么帽子?”
王艮:“舜帝的帽子。”
王阳明:“穿的什么衣服?”
王艮:“春秋道教创始者老莱子的衣服。”
王阳明:“为什么穿这样非主流的衣服?”
王艮:“表示对父母的孝心。”(舜和老莱子都以孝著称)
王阳明:“你的孝道贯通昼夜吗?”
王艮:“当然。”
王阳明:“如果你认为穿这套衣服就是孝,那你脱掉衣服就寝时,你的孝还在吗?”
王艮:“我的孝在心,哪里在衣服上!”
王阳明:“既然不在衣服上,何必把衣服穿得如此古怪?你是想把孝做给别人看?”
王艮:“……”
王艮:“咱们来谈谈天下大事吧。”
王阳明:“君子思不出其位,天下事可不是你这样的人应该管的。”
王艮狂傲道:“我虽是个草民,但尧舜君民之心,没有一天忘记过。”
王阳明:“当年舜是平民时在山中和野兽玩乐,快乐得忘记了还有天下这回事。”
王艮:“那是因为上有尧这样的圣君。”
这回轮到王阳明答不上来了。王艮说得对,上有尧那样的圣君,作为平民的舜才没心没肺地忘记还有天下这回事。可如果上有朱厚照那样的混蛋,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平民,是否还应该没心没肺呢?
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和王艮在后者着装上的谈话已经透露了王阳明“心即理”的心学核心,而王艮的回答恰好符合了这个心学的核心。王阳明发现,这是一个可塑之才,大喜之下,连忙给王艮脑子里灌他的心学思想,从“格物致知”谈到“诚意”,再谈到“存天理去人欲”,最后谈到“致良知”。王艮听得一愣一愣的,深深拜服。王阳明最后说,其实你已有了“狂”的灵魂,但有点跑偏,你应该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得到“狂”的真谛,这就需要你致良知。你的名字“银”边是个金字,金乃狂躁流动之物,把它去掉,名为王艮,字“汝止”。这是提醒你自己:要静止,不要太流动。
王艮同意王阳明的见解,从此专心地学习起心学来。王阳明后来说,我收服王艮比我平定朱宸濠还有满足感。但也正是这个王艮,后来把王阳明心学的这只巨舟驶入狂傲不羁的禅宗海洋,让王阳明心学的敌人们有了攻击的话柄,从而导致了心学在明代被围剿,直致没落。
当然,这是后话了。
从王阳明的角度来看,王艮犯的致命错误就是,全力渲染良知的效用,而不注重光明良知。王阳明说,因为我心中有良知,良知能辨是非善恶,所以我只要按良知的指引去做事就一定符合天理。问题是,良知能分是非善恶,是因为良知光明。如果良知不光明,在是非善恶上,它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王阳明一直主张,你固然有良知,可别人也有良知,只有大多数人的良知认定同一件事是对的或者错的,那才叫心即理,否则就不是。
王艮和他后来的弟子都有这样的思路:良知告诉我,五花肉好吃,那不管什么场合面对什么人我都吃。可如果我们面对穆斯林时吃猪肉,那就是大不敬,这种行为就不符合天理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的良知分清的就不是“是”或者“非”,它完全拧了。
不过这大概也不能怨王艮,王阳明在对待良知能分清是非的问题上,也刻意强调良知的作用。曾经有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向王阳明请教如何对待“是非”,王阳明用笔和他交谈。
王阳明:“你的耳朵能听到是非吗
小说推荐
- 王阳明全集之一(知行录)
- ,王阳明全集之一(知行录)目录daueengiaouoang卷一 知行录知行录之一 传习录上 知行录之二 传习录中知行录之三 传习录下 知行录之四 公移一知行录之五 公移二 知行录之六 公移三知行录之七 三征公移逸稿 知行录之八 征藩公移卷二 静心录静心录之一 文录一 静心录之二 文录二静心录之三
- 最新章:第67章
- 明朝一哥王阳明
- 中国众多历史名人的共同偶像:明朝一哥王阳明 作者:吕峥1 明朝出了个王阳明(1)人世的哲理长久地隐藏在玄冥之中,宇宙不知疲倦地演绎着爆炸、膨胀的轮回,直到上天也厌倦了这周而复始的一幕,打了个哈欠,眨了眨眼睛说“让王阳明去吧”于是,一道天光划亮了沉寂幽远的万古长夜,坠入神州大地上一处叫余姚的县城。几十
- 最新章:第43章
- 知行合医
- 文案 就如同心里咨询时,最耐人寻味的便是病人会因信任依赖而爱上自己的医生的同时,也渴望和期盼着医生也能关注到自己,在共情的过程中一起沉沦 谢安并不是谁的心理医生,他只是恰好遇见了14岁的少年肖行一,肖行一也不是谁病人,他只是碰巧把那份依恋给了自己信赖的人 如果让他们再选一次,谢安或许会选择更早一些遇
- 最新章:第25章
- 王阳明大传
- 作者:周月亮小引 阳明这只鞋一生极重践履的阳明,本身就象只鞋。这只鞋上插着高贵的权力意志的权杖。形成心学的倒T字型结构—不是十字架,也不是钻不出地平线的大众的正T字型。他的“致良知”工夫就是要你站在地平线上。然后脚不离地的无限的向上升华,把人拉成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拔着头发离地球的是阿Q,当缩头乌龟
- 最新章:第84章
- 一树海棠压梨花 作者:明开夜合
- 《一树海棠压梨花》明开夜合文案:二十四年前,自六岁在医院第一次见到那个红彤彤皱巴巴的婴儿开始,她的生命轨迹就刻下了何决的名字。最初他是个喜欢黏在她身后要糖要抱抱的糯米团子;不知不觉间二人变得如真正的姐弟一般彼此疏离又亲近;然后,那个孤僻的小鬼一夕之间拔节生长,突然就成了一棵树一般苍翠挺拔的少年,而看
- 最新章:第65章
- 神奇圣人王阳明
- 作者:雾满拦江序:步入智慧的殿堂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不是太给力,被近邻日本打得有点儿惨。单以国土面积、物产储备以及人力资源而论,中国都没理由挨打。但历史摆在这里,中国不仅挨了打,而且还被打得惨不忍睹。甲午海战的惨败,马关条约的耻辱,八年抗战的艰辛,南京大屠杀的残酷,至今仍是我们民族的伤痛。庞大的中国,
- 最新章:第81章
- 合欢宫记事 作者:最是一年明冬月
- !0 楔子 入宫永昌十二年冬 腊月初八魏文帝李熙,亲征塞北,平复燕郡十三城,回驾京都。赐燕郡乐城携回的一女子乔氏为若妃。若,女子跪而梳发,表顺从也。又赐原“东阳宫,更名“合欢宫。再赐玉帛百匹,珠宝十箱,绫罗三十匹,珍玩五抬,宫人百人,侍卫五十。又命原内侍总管刘宦,总理调教事宜,於元宵时成纳妃礼。永昌
- 最新章:第41章
- 王阳明全集之三(悟真录)
- ,悟真录之一 文录四-1,小,说,网 序记说别三子序丁卯自程、朱诸大儒没而师友之道遂亡《六经》分裂于训诂,支离无蔓于辞章业举之习,圣学几于息矣。有志之士思起而兴之,然卒徘徊咨嗟,逡巡而不振;因弛然自废者,亦志之弗立,弗讲于师友之道也。夫一人为之,二人从而翼之,已而翼之者益众焉,虽有难为之事,其弗成者
- 最新章:第80章
- 王阳明全集之四(顺生录)
- ,顺生录之一 别录一-1 陈言边务疏弘治十二年,时进士。迩者窃见皇上以彗星之变,警戒修省,又以虏寇猖獗,命将出师,宵旰忧勤,不遑宁处。此诚圣主遇灾能警,临事而惧之盛心也。当兹多故,主忧臣辱,孰敢爱其死!况有一二之见而忍不以上闻耶?臣愚以为今之大患,在于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为
- 最新章:第8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