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第87章


西欧与中亚地区未来的贸易和资源路线。
然而,这种改变极度依赖于苏联持续而坚定的支持。尽管在入侵波兰后的数月内,大批货物和原材料涌入德国,但这一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谈判相当激烈,特别是涉及到小麦和石油,德国人对这两项物资的需求极为迫切。斯大林亲自过问这些交易条款,决定是否批准满足德国要求的80万吨石油,或是仅仅运发其中的一小部分。每次交货的谈判都令人担忧且耗时长久,几乎成了德国人焦虑的最大根源。
德国外交部自然意识到这种合作的脆弱,并在报告中强调对莫斯科过度依赖的危险性。不管什么原因——领导人的变更和固执己见,或者仅仅是商业上的分歧——一旦合作发生破裂,德国将立刻陷入窘境。对于志在欧洲赢得非凡军事胜利的希特勒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威胁。
这种忧虑和不安致使德国作出了一个以数百万德国士兵和数百万苏联士兵——以及数百万犹太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决定:入侵苏联。1940年7月,希特勒以其最典型的风格宣布了这一冒险行动,他将其描述成意识形态之战。他对约德尔上将说,现在要抓住时机消灭布尔什维克。而实际上,资源以及最重要的粮食,才是冒险的真正原因。
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初,为入侵作准备的不仅有军方,还有制订经济计划的人。他们由农业专家赫伯特?巴克(Herbert Backe)领导。巴克在20年代初就加入了纳粹党,之后一路稳步高升,成为食品与农业部长理查德?达里(Richard Darré)的接班人。巴克对纳粹事业的绝对忠诚结合他在农业方面的特长,使他有机会在30年代的改革中负责规范进出口市场定价及设置贸易限制,并逐渐积累了自己的影响力。
俄罗斯也许就是德国人胜利的关键,巴克对这一想法念念不忘。随着俄罗斯帝国的扩张,那里从游牧民族的定居点逐渐转变为了优质粮仓,占据着平原上无边无际的广袤农田。那里的土地相当肥沃,特别是在那些土壤因矿物质丰富而呈黑色的地区。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调查让人们对这片从黑海一直延伸到中亚的土地充满了期待,报告说,这里的条件非常适合大规模耕种高产作物。
1917年革命之前,随着不断增长的国内和出口需求,以及对如何种植优质小麦、如何使这片游牧民族放牧了一千多年的土地产量最大化的科学研究,使得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地区的农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没有人比赫伯特?巴克更清楚这片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产量剧增的大平原的潜力了,他博士论文就是研究俄罗斯的粮食生产。巴克是一个戴着眼镜、穿着讲究的小个子男人,他领导的团队作了一系列分析,以明确入侵的目标。正如他向希特勒所强调的,乌克兰是关键:占据从黑海北部到里海一带的肥沃平原,将“把我们从经济压力下彻底解放出来”。如果得到这些“富得流油”的苏联土地,德国人将天下无敌,不用再看苏联人的脸色;同时,英国封锁地中海和北海的战略意义也将大打折扣。这是一个让德国人获得其所需资源的良机。
希特勒同样认为这是成败攸关的一刻,并于1941年夏发起攻击。当德军在入侵的第一天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向东推进时,元首几乎无法抑制自己的兴奋。他高兴地表示,德国永远不会放弃这块新征服的土地;它将是“我们的印度”“我们自己的伊甸园”。
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同样毫不怀疑入侵的目标是资源,特别是小麦和谷物。他在一篇写于1942年的文章中,以特有的冷酷无情的语言宣称,发动战争是为了“为了粮食和面包,为了充足的一日三餐”,这是德国的目标,除此之外不会要求更多。他继续写道:“东方泛着金色麦浪的广阔土地足以养育我们的人民以及所有的欧洲人,甚至还能有剩余。”
不过,眼下德国人正面临着残酷的现实:他们发现自身的粮食和物资越来越短缺,从苏联进口无法解决长期的供应问题。例如在1941年2月,德国电台称,英国的贸易封锁造成了全欧洲的粮荒;而之前播音员在提到封锁行为时,还说英国人是患上了“精神错乱”或“不列颠痴呆症”。到了1941年夏天,戈培尔在日记中记录道,柏林的商店里只剩货架了,罕有蔬菜出售。这导致了价格的波动以及黑市的繁荣,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焦虑。虽然还未表现出不满,但是人们已经开始质疑德国的扩张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希特勒的宣传主管为此焦头烂额。正如一位地方官员所指出的,他治下的德国男人和女人们“疲惫而劳累”,“不理解为什么战争一定要深入到亚洲和非洲”。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现在只剩下回忆。
巴克及其率领的分析师们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巴克本人在1940年底的年度供应报告中痛苦地指出,德国国内的粮食形势正在恶化。事实上,在1941年1月由国务秘书们召开的一次关于赫尔曼?戈林(Hermann G?ring)是否胜任“四年计划”负责人的会议中,他甚至警告说,要不了多久就将不得不实行食物配给制——这一措施曾被多次否决,因为政府担心这样做会失去人们对战争和纳粹的支持。
巴克的提议十分激进。苏联幅员辽阔、气候多样,被一个自然的分界线分为两部分。在南部,包括乌克兰、南俄罗斯和高加索地区在内的土地和资源构成了一个“获利”区;北部则包含俄罗斯中北部、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各国,属于“亏损”区。在巴克看来,分界线的一边是粮食生产区,而另外一边则是粮食消耗区。德国要做的是占领前者,并且忽略后者。“获利”区必须拿到手,并将其资源和产出转移至德国;“亏损”区则必须被抛弃,而且无须关心它能否以及如何存活,失去这块地方就意味着得到。
在代号为“巴巴罗萨”(Barbarossa)的入侵苏联计划发动前几周的一次会议上,这一提议得到了明确。5月2日,计划制订者们讨论了攻击的先后顺序以及预期的效果:在先头部队的推进过程中,德军将搜刮一切能够搜刮到的以养活自己;尽快占领目标地区,并及早投入生产。一旦突破苏联防线,德军就将从俄罗斯获得给养。
此次会议还提到了入侵行动对生活在“亏损”区居民的影响。他们注定会被整体抛弃。一份历史上最冷酷无情的文件备忘录简单地写道:“数百万人无疑会因此而饿死,如果我们必须如此榨取土地的话。”德国人要养活自己,就必须以这些人的死亡为代价。这数百万人是德国赢取胜利和生存道路上的附带损害及必要牺牲。
会议继续讨论了确保计划顺利实施的其他后勤事务。德军必须确保运输通道能够将农耕平原上的物资运回德国。会议还仔细研究了今后负责监督收获以及耕种事宜的农业主管们的服装:带有银灰色条纹的平民装。正如一位一流学者所指出的,这是一场典型的糅合了日常琐事与冷血暴行的会议。
在接下来的三周内,德国采取了具体的措施统计可能的死亡人数,以确定“亏损”区内究竟会死几百万人。5月23日,一份长达23页的报告出炉了,其内容不过是在已有结论上略加修正。苏联的“亏损”区将被分离出去,它的谷物及其他农产品将被集中起来运往德国。正如之前在柏林会议上所讨论的,其后果将由当地居民承受。连同之前的结论,这一报告对预计死亡人数进行了公开的评估。该报告称:“这一地区将有数千万人是多余的,他们要么死亡,要么迁往西伯利亚。任何试图使这些人不被饿死的做法……都会损害欧洲的物资供应。他们的存在将使德国无法坚持到战争结束。”入侵苏联不仅仅是为了战争的胜利,它在本质上关系到德国的生死存亡。
尽管参加5月2日会议的人员名单没有留存下来,但是在整个会议的过程和总结中都有巴克的身影。希特勒很看重他,对他的重视超过很多地位比他高的人。巴克的妻子在日记中写道:元首在任务布置会上首先征询了巴克的意见。于是,他在1941年夏出版的博士论文中增加了一篇新修订的前言。他写道,俄罗斯未能合理利用它的资源,如果德国取得了这些资源,一定能够发挥其更大的效用。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在入侵前三周1941年6月1日写下的短评。他写道,对于俄罗斯人即将经历的事情,我们无须给予任何同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