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结局》第4章


矫圆亍薄恢蓖娴皆铝烈菜耍潘南律⑷ァ?br />
每到麦收的时节,大人都忙着收麦子,剩下飘摇这群贪玩的“自由鸟”欢快地飞向他们的天堂柿林。他们个个都骑在高高的柿树树杈上,听飘摇讲故事,他那绘声绘色的演讲听得小伙伴们都把眼睛睁得溜溜圆的。一个故事讲完了,小伙伴们的眼睛还是一眨也不眨,直追得飘摇把所有的故事都搜肠刮肚地讲出来,小伙伴们还是不依不饶。飘摇拗不过,只好折许多小树枝编成迷彩帽分给小伙伴们,分到帽子的当小八路,没有分到帽子的当鬼子,玩小八路捉鬼子的游戏。长毛没分到帽子却誓死不当鬼子,爬到最高的柿树枝杈上不肯下来,嘴巴不停地大声叫喊:“我不当鬼子,我要当八路!”
秋天刚到,金灿灿的柿子挂满了树枝,青青吵嚷着要吃柿子,飘摇劝阻说:“黄皮的柿子还是涩的,要等到柿子红了才能吃。”于是,青青又眼巴巴地望着柿子流口水。飘摇看到青青的样子又想出了一条妙计,吩咐大家摘些柿子分别藏在麦垛里。过了些天,飘摇带着他们把柿子从麦垛里找出来。嘿!柿子真的变得又软又甜了。
在深秋的季节里,到大山里看红了的柿子,是别有一番情趣的。秋霜浸染后,原本翠绿的叶子一下子变黄了,没过几天整棵树都变成了红色,从柿林中伸出枝臂,红叶间挂满了待熟的柿子,让人从心底喜爱。
深秋大山里的夜晚万籁俱寂,天气很凉,一时难以入眠。偶尔听见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窗外的小雨伴随着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飘摇静静地听着,心情反倒觉得是一种享受。早晨起来,柿林地上满是柿叶,就像铺就了一层红色的地毯,在热情地欢迎村民的到来。养母站在柿林中,脸庞也像柿子那样红润光泽。养母的容貌,展现了大山里人特有的丰采,深深地留在飘摇的脑海里。
飘摇拿起扫把将这些红地毯卷起来,垒成一堆,划一根火柴点上,青烟和着轻轻的晨雾袅袅升起。喜鹊站在高高的柿树枝上叫个不停,大山里的人家一天的生活时钟又开始了摆动。置身于这样的秋景起云烟的环境里,一切才是清新的感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给予的恩赐。飘摇已有一年没有这样的生活了,这样的生活从此也只有在他的记忆中出现。
记得去年的秋天,养母家的那几棵大柿子树,金黄柿子压弯了枝条,用手触摸,光滑滑沉甸甸的。再仔细看看那一片片叶子,好似鲜血染就,一根根叶脉突起,留下了一年里孕育果实的沧桑。养母告诉飘摇,柿子要经寒霜肃杀后才会更甜,更鲜艳,味道更新鲜。那时,飘摇要吃几个柿子只要到自家的大柿子树下,用铁丝编一个圆圈,圈上缝上布袋,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端,瞅准哪个柿子红了,只要竹竿伸过去轻轻地一碰,红了的柿子就完整地躺在了布袋里,哪像现在要吃一个柿子那么难。
飘摇好难受啊!咂了咂酸溜苦涩的口水,他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希望妈妈能给自己买一个稀红的大柿子。可是,妈妈依旧专注地守着那几堆自己的烟丝和几个米酒缸子,仿佛如石佛一般,动也不动。
飘摇失望了,他觉得妈妈不爱自己,一点儿也不爱自己,不然怎么会连给儿子买一个柿子也舍不得……想到自己平日里放学之后要烧饭炒菜守店,而别家的小伙伴们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飘摇不由得用怨恨的目光重重地瞪了妈妈一眼。
“哼!这么狠心的妈妈,怪不得没人买您的烟丝和米酒,真是活该……”不知怎么回事,飘摇竟然对干守了半天的妈妈幸灾乐祸起来。
“烟丝多少钱一斤?”一句话打断了飘摇的遐思。
“三元。”妈妈说。
“太贵了。”买烟丝的是一个中年男子,语气不容置疑。
“二元。”妈妈说。
平日里妈妈从不剁价,就是讲价也是几角几分地磨。
“太贵了,一元!”那中年男子见妈妈开口就掉了一元,先是一愣,继而又踩了一脚,说。
“一元五角。”妈妈说。
“一元!”那中年男子说。
“行!”妈妈给他称了半斤烟丝,脸色十分难看,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
妈妈看了一眼飘摇,飘摇急忙低下头。飘摇知道,妈妈是在给自己筹学费,这钱,实在是花不得啊!
“摇摇!”妈妈叫飘摇。
飘摇抬头看着妈妈。
“去挑一个!”妈妈指了指那堆稀红的大柿子,说。
什么?挑一个稀红的大柿子?飘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接过妈妈递过来的五角钱,连蹦带跳地奔跑到老地摊前。稀红的大柿子在飘摇的眼前跳跃,每一个都闪闪发亮,令飘摇爱不释手,飘摇恨不得将它们全部吃下去!他挑了又挑,拣了又拣。飘摇终于选中了一个油光发亮的稀红大柿子。就在这一瞬间,飘摇想到了妈妈刚才卖烟丝时那种难受的表情,想到了自己的学费,他手软了下来。最后换了一个最小的柿子,简直有点儿干瘪的小柿子。
“奶奶,这个,多少钱?”飘摇用蚊子一样的声音轻轻地问老奶奶。
“孩子!”老奶奶慈祥地摸了摸飘摇的秀发,轻轻地取下他手中的小柿子,换上刚才飘摇挑了半天才挑出的油光发亮的稀红大柿子放到他的手中。
“乖!不要钱,拿去吃吧!”老奶奶说。
“真的?”飘摇惊喜的问。
“真的!”老奶奶又摸了摸飘摇的头,对他笑了笑,说。
“谢谢,谢谢奶奶!”飘摇一溜烟跑回到妈妈的跟前,把五角钱还给了妈妈,像个得胜回朝的大将军似的。
“不要钱,老奶奶送给我吃的!”飘摇对妈妈说。
“不行!那怎么行呢?”妈妈拉着飘摇的手,回到老档口前,硬是给老奶奶塞了二角钱。
“大妈,钱您得收下,买点柿子挣钱也不容易啊!”妈妈对老奶奶说。
“这是我自家柿子树上结的,送给孩子吃一个没什么!”老奶奶说。
“那也不行,不要把孩子从小惯坏了。”妈妈说。
妈妈说完拉着飘摇的手回到自家的小店里。
“摇摇,我们家里是难了点,可别人恐怕也不容易啊!给你说这些,你不会懂的,你还小。”妈妈轻轻地对飘摇说。
飘摇手里拿着刚买来的稀红大柿子,眼睛望着妈妈,实际他明白妈妈话语中的意思。他对自己刚才的所作所为有些后悔,他呆呆地站在店中不知怎样对妈妈说才好。
“吃吧,摇摇!”妈妈说。
飘摇听到妈妈这句话,他狠狠地咬了一口柿子,柿汁从嘴角边流出。然后,飘摇将咬了一口的柿子递到妈妈的嘴边。
“摇摇,妈妈不吃,你自个儿吃吧。”妈妈用手擦掉飘摇留在下巴的柿汁,说。
“妈妈,我今后不吃柿子了。”飘摇委屈地哭了,说。
……
第四章 相依为命
飘摇和妈妈相依为命,其实他心里知道妈妈非常疼爱自己,妈妈几乎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飘摇,以弥补儿子童年的不幸。
那时,飘摇上的是县城里最好的学校。
飘摇来到小镇的第二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那是邓小平做出的最伟大的决策之一。“地富反坏右”的子女都可以上大学,妈妈知道这个消息后心里非常高兴。
“要好好念书才能有出息,才能走出小镇,走出大山。”妈妈对飘摇说。
“山的那边有什么?”飘摇问妈妈。
“山的那边有大海。”妈妈说。
“那,大海的那边又有什么?”飘摇又问妈妈。
“大海的那边有你长大以后要去的地方!”妈妈说。
那时,心中的大海的那边就是飘摇梦中的理想和天堂……
飘摇从小聪明好学,喜欢画画,妈妈就请了一位老画家给儿子做家教,那老画家飘摇按当地的习俗称呼他为“师傅。”
师傅姓黄,名求生,字生寿,生于戊申年一九0八年四月二十二日,他年轻时曾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一九二九年师傅毕业于北平艺专西画专业,他与李苦禅同学,后拜齐白石为师学习中国画。他曾师从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老一辈绘画大师。湘西解放后曾任过小镇的镇长,县文化馆的馆长。文革时期被右派打成黑画家,此后他隐居在小镇郊区偏僻的小村落,不为名不为利,两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