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袁崇焕尚未到宁远,那里就发生了兵变,其原因很简单,军队没有粮饷。当时中央无力,财富均被各级官员和地主刮走,国库空虚,拿不出钱来发军饷。袁崇焕则建议用内帑(即皇宫中的钱)来发饷,崇祯是一个爱财如命的人,听后十分生气,从此对袁崇焕有了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了。
不久以后,袁崇焕诛杀皮岛大将毛文龙又引起了崇祯的疑忌。
皮岛是辽东南部海中的一个岛屿,地势十分重要,北可联清,东可控朝鲜,西南则可卫护胶东半岛的蓬莱、登州。皮岛守将毛文龙曾抗满清有功,但他后来成了魏忠贤的干儿子,还贪污横行不法,并曾写信给皇太极说:“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袁崇焕为了安定形势,消除隐患,便于明思宗崇祯二年(公元1623年)七月伏兵捉住了毛文龙,宣布了他的十二条罪状,请出尚方宝剑,将他诛杀。
袁崇焕向崇祯报告了诛杀毛文龙的原因和经过,崇祯十分惊讶,认为他擅杀大将,别有用心。但因当时正依靠袁崇焕来抗清,就未加责备。
皇太极知道自己的力量敌不过明朝,所以一直想议和,但崇祯极其傲慢,根本不予承认,虽经袁崇焕从中调停,总是不能成功。于是,明思宗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率兵十余万,绕开袁崇焕驻防的宁西,从西路直奔北京,经过艰难的行军,攻进了长城,进迫遵化,明军纷纷溃退。清军攻克遵化。巡抚王元雍自杀,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也战死遵化城下。清军攻下遵化后,直扑京师。这时袁崇焕率兵,火速来援,并沿途留下军队以截断清军退路。袁崇焕于十一月十日抵蓟州,但清军绕过蓟州西进,接连攻下三河、香河等城,袁崇焕又急忙带兵去保卫京师,驻兵于北京广渠门外。
清军的猛烈进攻吓得崇祯魂飞魄散,京师一片慌乱。现在袁崇焕来了,崇祯心神略定,对他赞赏备至。袁崇焕认为部队疲劳,要求入城休息,但崇祯心中十分疑忌,借故推托不许其部队入城。袁崇焕又要求屯兵外城,崇祯也不答应。只是催促他快与满清军队接战。
袁崇焕以两昼夜三百余里的速度紧急增援京师,已是人困马乏,但在崇祯的催促之下,不得不与满清军队接战。仗打得非常艰苦,两军相持了很久,袁崇焕身穿铠甲,冲锋陷阵,两胁下受了几处箭伤。后来满清军队终于不支,退到南海子边休整。
崇祯见满清军队没有退远,便急不可耐地催促袁崇焕追击,甚至围歼敌人。这时虽然明军来了几路人马,袁崇焕也统一了指挥权,但决战时机很不成熟。万一出城决战,满清军队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来与明军拚命,明军很有可能溃退。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那北京城就倾刻而下了。因此,袁崇焕的坚守不战是正确的。
但崇祯却怀疑袁崇焕了,认为他是拥兵自重,要挟制自己,甚至谋权篡位,至少也是要强迫自己采用他一贯与满清议和的主张。这么一想,崇祯那颗刚愎自用而又傲慢的心就受到了很大的挫伤。
此时,满清军队在城外大肆烧杀抢掠,使得京郊的百姓大受其害,且崇祯身边的太监也多在京都置有田产,都深痛自己大破其财。想来想去,这怨愤就泼在了袁崇焕的身上,说清兵是袁崇焕引来的,是想要挟皇上与清人议和的。一时之间,这些舆论不知怎么就漫天而起,甚至大骂袁崇焕是“汉奸”,弄得人心惶惶,真假不分。竟有人站在北京城的城墙上往城下袁崇焕士兵的头上扔石头,一边扔一边骂“汉奸兵”,石头还把士兵砸死砸伤。
崇祯知道了这一消息,疑心更大,恐慌起来。恰在这时,皇太极依照《三国演义》上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使起反间计来。就在这以前,清军捉到了两名明宫派在城外负责养马的太监,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在撤回途中,皇太极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成等人监守。这三人是归降满清的汉人。到了晚上,鲍承先与宁完成二人依照皇太极所授的密计,大声“耳语”道:“这次撤兵,并不是我们打了败仗,那是皇上的妙计,你看到吗?皇上单独骑了马逼近敌人。敌军中有两名军官过来参见皇上,商量了好久,那两个军官就回去了,皇上和袁崇焕已有密约,大事不久就可成功了。”两名太监正躺在旁边,把这些话听得十分清楚。第二天,姓杨的太监见敌人撤退时十分慌乱,便趁敌人的“疏忽”逃奔而归,并马上把这些话报告了崇祯。
崇祯听了这些话,以他多疑而又忮刻的性格,当然是马上相信了。他立刻召袁崇焕进宫,在宫中将其逮捕下狱。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等人见状,惊慌莫名,只好出城等候。三天之后,圣旨到来,说袁崇焕以通敌谋反罪被捕,只问袁崇焕一人,余者不问。将士闻讯大哭,有的将士还破口大骂,顿足而号。如果此时有人倡议,说不定真会反了。
祖大寿当然极为悲愤,他即刻率军回锦州,途中遇见驰援的袁军主力,了解了北京的情况后,也当即掉头而回。祖大寿掉头而回,崇祯大为恐慌,他深怕清军再来攻城,连忙派人去让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这实在是一个奇怪的逻辑,既不肯正式下诏让袁崇焕写信,又派各部官吏前往劝说。袁崇焕先是不肯写,认为这种作法于情理不合,既不奉明诏,于狱中发书召兵回京,无异于私人行为,但崇祯无论如何不肯向袁崇焕认错。在群臣的劝说之下,袁崇焕“以国家为重”,写信召回祖大寿。祖大寿本把崇祯派的使者看作敌人,但有袁崇焕的亲笔信,他迟疑不决。这时,祖大寿的母亲说:“如果你不回军,只能加重袁督师的罪名,如果你回去攻下一些地方,打一些胜仗,或许能救袁督师出狱。”祖大寿听了母亲的话,率师返京,沿途攻陷了清军占领了两座城池,也就是断了清军的两条归路。
皇太极听说袁崇焕下狱,大喜过望。他本来已攻克了北京以南二十公里处的良乡,立刻回师卢沟桥,破了所谓的“车军”,又大破明军四万多人,擒获和斩杀了一些明军的高级将领,京师大震。但听说祖大寿率兵返回,惧怕归路被截,便写了几封议和信,领兵从山海关缓缓而退。
清兵一退,崇祯又感心中大定。是时,朝野之上,军队之中替袁崇焕辩冤求情的人极多,纷纷上书,连孙承宗也写诗说:“东江千古英雄梦,泪洒黄龙半不平。”还有许多人情愿以身代之。袁崇焕也在狱中写信,让部下安心抗敌,半年之后,明军把清军赶出了长城。
这半年之中,袁崇焕再有什么样的罪行也该调查清楚了,也该作出决定了。不,早不杀袁崇焕,晚不杀袁崇焕,清兵退出长城以后就杀袁崇焕。
一般认为,袁崇焕之死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温体仁收买袁崇焕部将谢尚文伪造通敌证据而致,但细细推测起来,恐怕并非如此简单。崇祯刚愎自用,如无他的授意,一个小小的温体仁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妄杀袁崇焕。恐怕究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崇祯刚愎,不肯认错,不肯作服输的表示吧!刚愎之君,崇祯至为典型,后来在同李自成的反复较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虽宵衣旰食,面上绝无昏庸淫乐之君的样子,倒是显出一副明君的派头,但细细想来,他所作决断大多出于一己的猜测,且不听人言,心胸极其狭窄。在杀袁崇焕十五年后,崇祯自缢于煤山,其时只有一太监相随而死,真可谓是“孤家寡人”了。
想袁崇焕死日,北京人情汹汹,莫不欲食肉寝皮。群众的眼睛在长远的历史时期中是亮的,但芸芸众生,眼睛时刻都是亮的吗?“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若袁崇焕英魂不泯,他是怨清军、怨崇祯、怨温体仁还是怨民众?抑或无所不怨而又一无所怨呢?若发一声历史的浩叹呢,那是“是非成败转头空”,若想去解释一下这漫长的古代史,就会发现哪种理论都无法使人满意。也许,它本来就是一茬无头的冤案!
第三编 看待政治与道德的学问
1文人与侠客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种十分奇异的人格,即侠客人格。关于侠客人格,中国的文人最为敏感,也许是由于侠客与文人表面上相距千里而实质上一脉相通的缘故吧。中国的文人对侠客最为向往,如唐朝诗人贾岛就这样说过: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
小说推荐
- 5702-文学史纲通俗和富有启发性的历史概括
- 目录第一部分古代史部分第一章书籍的制作:印刷机纸张羊皮纸纸莎草纸-石刻和砖刻-木浆纸第二章文学的起源:书面文学源于口头文学-诗歌和散文-罗塞塔石碑字母符号第三章神秘的东方文学:中国-日本—印度—阿拉伯-波斯第四章犹太文学:圣经-犹太法典第五章希腊的历史及其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波利比
- 最新章:文学史纲通俗和富有启发性的历史概括-第35章
-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 书名: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作者{WsErr}悠悠书盟欢迎您 众家评论 字数:6361980年生于湖南隆回,2002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先后担任大学教师、房地产策划师、IT项目经理;现任深圳市鸿儒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如果你看腻了东拼西凑的大学生指南类图书,这部绝对原创的书稿一定能够让你耳目一新。没有
- 最新章:第51章
- 读大学怎么读
- 《读大学怎么读》作者:长安遥遥1比尔·盖茨: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第1节:前言前言每年六月,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开始走向社会,涌入市场"大学生遍地皆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有好事者将大学生喻为"国家的负担"社会的累赘"揣着文凭的当代民工。面对日益激烈、残酷的竞争,我们的大学该怎样读?该怎样经营?如何
- 最新章:第31章
-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 作者:司马迁 第一部分 第1节:新读史记(下卷(1 寂寞的孔子 他是一块温润的美玉 虽然生前郁郁不能得志,但他的思想却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子孙 他的言行,成为后世的楷模 圣人之初 孔子,字仲尼,出生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了伯夏,伯夏又生下了叔梁纥,叔梁纥是当时鲁国的
- 最新章:第106章
-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上卷)
- 作者:司马迁 第一部分 第1节:新读史记(上卷(1 序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或135年,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曾任太史令。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
- 最新章:第90章
- 趣读史记
- 作者:郭灿金《趣读史记 第一部分 阿娇:我不恨皇帝,只恨文学家“金屋藏娇”当然称得上是一段佳话。伴随这段佳话的,则是东窗之内的密谋,上流社会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刘荣和刘彻都是汉景帝的儿子,所不同的是,刘荣是太子,刘彻不是;刘荣的母亲是栗姬,刘彻的母亲是王夫人 刘荣贵为太子,当然是上层社交圈关注的焦点
- 最新章:第38章
- 李国文读史
- 李国文读史: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趣解 作者:李国文不似人君(1“不似人君,何见所畏”这话出自《孟子,是孟轲见到梁襄王后,对这位君主的一段评论 原文为“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猝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用白话文,要费点口舌“孟子见到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家
- 最新章:第46章
- 读史巧经商
- 作者:康贻祥第1节:序我国古代商业活动有很久远的历史《易经》上曾这样记载“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早在商朝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一个不直接从事生产而从事产品交换的社会群体—商人。到了周朝,货币的运用比较普遍,这标志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与进步。战
- 最新章:第53章
- 大学解读
- ,三纲八目的追求-小-说.网【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
- 最新章: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