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第128章


顺治(1638~1661年),名福临,皇太极第九子。皇太极卒后即位,时年仅6岁。其亲政后,习汉文化俭朴不奢,开垦荒地,招抚流亡,轻徭薄赋,整治吏治,堪为明君。顺治十八年(1661年)染天花病卒,立玄烨。尊谥章皇帝,葬孝陵。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为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六岁即位,年号为顺治。顺治帝在位时间虽不长,却是清入关后第一个皇帝。董鄂妃原来本是顺治同父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董鄂氏隶属满洲正白旗,父亲鄂硕任内大臣,母亲却是江南的一位才女。她兼有满汉女子的优点,既有满洲性格的豪放、开朗、洒脱,又有汉家才女的蕴藉、温柔、多情善感,外柔内刚,含而不露,有心胸有见识,同时她姿容绝代。 
顺治年幼即位,大权最初由叔叔多尔衮掌管,自小形成暴躁、猜忌的性格。再加上娶了一个刻薄的妻子,事事过得不顺心。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妃相识热恋提供了机会。董鄂妃经常到后宫来拜见皇太后。她天生丽质,又很朴素,看起来宛若仙子,引起了顺治的注意。博穆博果尔经常从军出征,董鄂氏出入宫苑侍候后妃,与福临相识并坠入情网。孝庄皇太后察觉后立即采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妇入侍的旧例,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福临对董鄂氏的迷恋。为了获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机会,顺治十二年二月,福临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以示优宠。后来博穆博果尔得悉其中内情,愤怒地训斥董鄂氏。这事被福临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尔羞愤自杀。未及守孝一年,董鄂妃便被顺治皇帝接进宫里封为王妃。一个月后,晋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顺治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选,准备二次废后。顺治的皇后是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亲王的女儿,科尔沁蒙古自满清入关以前就始终支持皇太极平定满洲,夺取天下的战争,是蒙古四十九旗中最强大而举足轻重的一支。假如顺治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宫主子之位,势必影响满蒙关系,动摇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所有这些,顺治不是不知道,可是当一个人感情狂热的时候,理智难免就要丧失。董鄂氏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她的母亲还是一个汉族女子。顺治册封董鄂氏为皇贵妃已经引起很多人因祖宗有“满汉不通婚”的制度而不满。孝庄太后毫不犹豫地对儿子的举动进行了抑制。结果,母子间出现隔阂,顺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抠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对于安排自己命运的同族婆婆并无丝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维持了五六年。 
入宫不久,董鄂妃生皇四子荣亲王,不久爱子病逝,董鄂妃十分伤心悲痛,身体每况愈下。顺治十七年,董鄂氏去世。顺治非常哀伤,为此五天没有上朝。不久,顺治下旨礼部,称“奉圣母皇太后懿旨,皇贵妃佐理宫中事务多年,以其贤淑之德行教化宫闱,成绩斐然。如今突然去世,我内心深为痛悼。现追封皇贵妃为皇后,以示褒奖推崇。朕仰承太后懿旨,特此追封,并加以下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顺治为她亲撰行状,说她对皇太后“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事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至节俭,不用金玉,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即精”,等等。并命学士王熙、胡北龙编纂《董鄂皇后语录》,大学士金之俊撰《董鄂皇后传》。当时听说的人都感到惊讶和不解:仅仅是一个贵妃,死后三天就被追封为皇后,皇帝何必如此滥加谥号? 
关于顺治孝献皇后董鄂妃,社会上有各种传说。最普遍的一种就是说她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名妓董小宛。 
据说这位贵妃,原来是明朝江南才子冒辟疆的小妾董小宛。明弘光末年,豫亲王多铎出兵讨伐南明时,占领南京后将董小宛带回献给顺治。清末野史还盛传,董小宛是被南下的洪承畴俘获。洪本想自己占有,因董誓死不从,才将她送入皇宫,成了顺治帝的爱妃。福临对董小宛宠爱有加。后来,董小宛触怒孝庄皇太后被赐死。她被清兵掳掠到京师并进入皇宫,深得顺治宠爱,赐姓董鄂氏,不久被册封为贵妃。顺治对于董鄂氏,可谓情有独钟,三千宠爱在此一身。没想到董小宛心念故国,情怀故人情郎冒辟疆,誓死不从。后来为顺治帝的真情所感,相约可有夫妻之名而不可有夫妻之实。入宫后董小宛忧郁而死,顺治为之终日抑郁,数月之后,削发为僧,皈依佛门了。满洲宗室虽然百般劝解,但始终未能使顺治回心转意,于是在顺治十八年正月谎称皇上驾崩,同时颁布皇帝的“罪己诏”,作为遗诏。在董小宛与清顺治帝的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里,顺治为了董小宛而剃度出家,这就是清代有名的“顺治帝五台山出家”的传说。为此还引出了康熙去五台山寻父的故事:康熙见一和尚打扫庭院,问他叫什么法名,他说“八V”。康熙打听询问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他的父亲顺治。当他走出寺院,突然意识到“八V”是个“父”字,于是又翻回来找那位和尚,可是和尚已不知去向。 
顺治一向好佛,宫中奉有木陈、玉琳两位禅师,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他对木陈曾说过这样的话:“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相待。”看来,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在去世前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去闵忠寺削发做和尚。据说,康熙曾四次去五台山,前三次都是为看他父亲去的,每至,必屏侍人独上高峰叩谒。第四次去时,顺治已死,康熙帝触景伤情,有诗哀悼:“又到清凉境,岩卷旋复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雨随芳节,寒霜惜土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诗文十分哀惋。又传说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准备供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于是,顺治出家便有了更充分的证据。以上为一些人认为顺治出家的原因。 
据《清史通俗演义》,康熙皇帝五度巡幸五台山。吴伟业有《清凉山赞佛诗》,就是咏叹此事。《清稗类钞》、《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都有关于顺治帝因董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其实关于顺治到五台山出家的说法,只是一种传闻和间接推测,从来没有直接证据。史家所谓的清初三大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嫡,尤以顺治出家的材料依据最薄弱。 
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甲子,故顺治出生时,董小宛已十五岁了;顺治七岁即位,董小宛已二十一岁了;顺治八年正月二日董小宛死,年二十八岁,而清世祖那时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小宛比清世祖年长一倍,断无入宫邀宠之理。董鄂妃却是在董小宛逝世5年之后的1656年才奉召入宫。由此可见,董小宛并非董鄂妃。董小宛根本没有进过清宫。实际情况是董小宛嫁与名士冒辟疆,1645年多铎挥师南下攻占南京后,冒辟疆和董小宛离家逃难,辗转于离乱之间长达九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顿过度于1651年死于肺病,时年28岁。后来冒辟疆写了一卷记载董小宛生平的文章《影梅庵忆语》,深情追忆他和董小宛休戚与共的难忘岁月。《影梅庵忆语》明白地写着董小宛于顺治八年去世,当时海内无数名流以诗词相吊。 
为什么野史能把董小宛与孝献皇后扯在一起呢?原因是她们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她们的风貌都堪称一个美字。顺治帝曾经钟情于的董鄂妃就是顺治帝五台山出家传说中董小宛的真实原型。真实的董妃,和董小宛并不同姓。据汤若望回忆录记载是内大学士鄂硕之女,顺治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妃的子,满族人,姓董鄂氏。汤若望是当时的钦天监监正,是德国传教士,与顺治帝关系比较密切,因此他的这段回忆可靠性、可信性很高。又据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应为东鄂洛氏,董鄂是汉语音译,而王国维《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与董小宛无涉》一文考证为栋鄂氏。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董鄂妃生皇四子,两个月后皇子夭折,后董妃亦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去世,年仅二十二岁。姓董鄂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