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小姐》第31章


的交谈中,进一步了解到张学良的从前。
赵一荻知道,蓝浦生的许多话,都激发了张学良日后回国振兴东北军、挥师收复失地的决心。张学良曾对赵一荻说:“蓝浦生和墨索里尼大不一样,他的抑日主张很能启发我的思想。我讨厌中国人互相残杀的内战,希望早一天和日本人交战!”
赵一荻在英国还陪同少帅见到了凯自威。凯自威自20年代起就来到了中国,他先在上海租界工部局任董事,后又改任怡和洋行的董事。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他作为英国军火托拉斯维克思厂的驻华代表,曾经数次与张学良在上海、南京和沈阳接洽业务。因为张学良很喜欢凯自威提供的新式英国武器,诸如6MM步枪等等,所以,凯自威和张学良的志趣相投。到了30年代初期,凯自威几乎成了东北军军火的主要供应商。这次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到伦敦来,凯自威得以有机会尽地主之谊。
除了和蓝浦生、凯自威频繁接触之外,赵一荻发现张学良在英国的朋友简直应接不暇了。那时到张学良临时住地与他品茗交谈的人,还有英国前驻华使馆武官培汉·桑希尔上校等等。总之,张学良在伦敦期间,他身边总有英国友人在旁簇拥,因此,赵一荻和少帅在英伦三岛逗留的时间较长,直到深秋时节才返回罗马。
张学良来英伦的另一个目的,是准备解决他三个儿女在英国的留学问题。张学良和于凤至共生有三子一女,三儿张闾琪早年病殁沈阳。现在他身边只有长女张闾瑛、长子张闾和次子张闾。由于国内战事频仍,张学良多年疏于子女的学业,现在他到了国外,情知短时间无法回国。所以他和于凤至商议,要在国外解决三个子女的就学问题。张学良在权衡了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之后,最后认为孩子们在英国伦敦读书最为有利。因为这里的朋友都是可以信赖的。
赵一荻在香港和六哥六嫂的相逢,让她沉重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因为她了解了许多离家后的情况,得知生母刘氏仍在天津安度晚年她的心里感到些许安慰。让赵一荻高兴的是,她在香港逗留期间,还见到了青年时期在天津“中西女中”的老同学朱媚筠。那时的朱五小姐,已经和张学良从前的秘书朱光沐,从内地迁居到香港。朱媚筠和赵一荻谈到了她的六妹朱洛筠,以及当年在天津时的学友李兰云、陆静嫣和吴靖的近况。由于岁月的蹉跎,当年的学友大都各奔前程,最要好的李兰云和陆静嫣结婚后都去了上海,而吴靖则成了赵一荻六哥燕生的妻子,定居在北平。这次专程从北平到香港来欢迎她旅欧归来的吴靖和六哥,在香港与朱媚筠、朱光沐等旧友相见,大家连日吃酒,看赛马和听京戏,一时有些依恋不舍了。
在香港逗留两日,赵一荻于1月8日随张学良等乘客轮来到上海。在码头上她们受到宋子文、张群等国民党要人的列队欢迎。赵一荻从那些国民党大员对张学良的热情态度上发现,蒋介石对因热河失守下野的张学良已经态度大改。不然的话,宋子文等南京大员是决不会专程到上海来迎接张学良的。
果然不出赵一荻所料,2月7日张学良一到南京,蒋介石马上就任命他为鄂、豫、皖三省“剿匪”的副总司令。当时,久不掌兵权的张学良忽然接到这一任命,精神顿时一振。3月1日,他就带着赵一荻从南京飞往武汉赴任了。到了汉口,张学良将他从欧洲学到的西方军事优点,很快变成了他治理东北军的行动。那时的张学良对蒋介石仍然存有幻想,所以他首先指挥麾下几十万东北军加入对红军进行“围剿”。
上海高乃依路有幢让人梦绕魂牵的小楼
一架从英国伦敦起飞的大型波音客机,在茫茫云海里浮沉。时光已是1937年1月12日黎明。
第二卷 夏第二章 天各一方(7)
在这架飞机的头等舱里,只有她一人穿中国旗袍。特别是她那东方女子所特有的风韵,着实让飞机上的美英客人暗自侧目。她就是专程从伦敦飞往上海的于凤至。
她的神色有些忧郁。故意将双眼投向窗外白云涌动的万里碧空。只见茫茫天际,浓云奔涌。一轮惨淡的冬日正从天边涌来的团团灰云背后升起。于凤至坐在机舱里想着心事,自1933年她随张学良、赵一荻离开祖国以后,始终逗留在欧洲。1934年当张学良决定和赵一荻回
国的时候,她已经带着三个孩子从意大利罗马前往英国首都伦敦。此前张学良已在那里为她和三个孩子在国外长期留学,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其中包括为她们母子四人买下了一幢临靠泰晤士河的小楼,供其居住。
张学良和赵一荻回国后即去武汉赴任,于凤至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方才安定,因为一年多的厄运终于过去了。当初东三省失守给于凤至带来的精神压力相当沉重,即便她们在国外考察军事她也仍感沉重。如今蒋介石总算给张学良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她相信张学良不会辜负她在其临行前的叮嘱,一定会在湖北改变局面的。
可是过了不久,于凤至忽从张学良的来信中得知,他已经奉命前往陕西“剿匪”。于凤至知道这次军事调动完全不合张学良的本意。因为作为东北军首长,她知道张学良几乎没有一天不想率兵打回东北去。然而蒋介石却要他率兵前去剿杀在陕西群山里的中共军队,这又怎能让一心收复东北失地的张学良心甘呢?
于凤至不时有书信飞驰西安,她几乎每次都叮嘱张学良要小心行事,千万不要把天捅出个漏子来。没有谁比作为张氏结发夫人的于凤至更了解自己的夫君了,她知道,张学良早年在东北枪毙杨宇霆和常荫槐,就是个让世人大吃一惊的惊天之举。于凤至实在担心从骨子里反对日本人的张汉卿,到底会不会像蒋介石估计的那样,成为他派往陕西“剿共”的一只铁拳!
正是出于这种担心,于凤至除在伦敦抚育三个子女学业外,又把更大的精力投向国内。那时她在伦敦了解张学良和东北军近况的惟一渠道,就是香港发行的华文报纸。香港的报纸相隔一天即可到达伦敦,让于凤至感到遗憾的是,报上有关张学良的信息少得很。1936年一个炎热的夏日,有一天,她在泰晤士河边的别墅里,看到报载一条张学良在西安接见英国伦敦《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海伦·斯诺女士的谈话。她知道这个海伦就是从前在东北见过一面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此次她是作为英国一家大报的记者从北平飞赴西安的。而她与张学良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两天。头一次她和张谈中日关系,次日则谈到了东北军与抗日的关系。当然,最敏感的话题是涉及了那时张学良正在奉命“围剿”的“红军”。
其中有段话很让于凤至担心,就是海伦问张:“你是否认为,中国的真正统一也包括停止这样的战争?据说,东北军不愿意这样打下去,而是想同红军合作,协力抗日?”
张答:“如果共产党能够在中央政府领导下,诚心诚意和我们合作,抵抗共同的外敌,这个问题,也许会像最近的‘西南事件’一样,得到和平解决。”
……
于凤至看了报上的谈话,已经隐隐感受到了一种威胁。她知道张学良的个性,他痛恨日本而不喜欢将东北军投向剿杀自己人的战场。如果蒋介石始终不肯抗日,那么,会不会有一天,张学良真和陕西山野深处的共产党军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外敌呢?如若发生了那样的事情,张学良又将蒋介石置于何吧?于凤至的心绪紧张,她正是因看了海伦与张汉卿的谈话,日夜地悬念起远在西安的亲人来。
令她不安的消息终于传来了。
最早是1936年12月13日英国《泰晤士报》上刊载的特大新闻:《张学良在西安发动兵谏蒋介石因拒绝抗日沦为阶下之囚》!
于凤至看到这个消息,忽然感到眼前一黑。她意识到果敢无羁的张学良,当真把天给捅了个大窟窿!她知道在当时的中国如果有人把蒋介石逮了起来,后果将是何等可怕!于凤至远在伦敦,日夜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她甚至后悔当年不该为了三个孩子而滞留在国外,如果她在西安的话,也许在事情发生之前,可能劝止张学良的行动。也许不会发生这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