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军团--希姆莱与党卫队》-希姆莱与党卫队-第39章


施伦堡受命后,制定了一个新的超级机构计划,提出建立一个德国中央保安局的设想(保安处加保安警察),即把党的机构保安总处和国家机关的保安警察总处合并,组成德国中央保安局。各大区设德国中央保安局督察员,领导德国中央保安分局,并统一领导区的保安警察和保安处部队。不难看出,施伦堡的这项计划意在保持保安处的“独立性”,以防被保安警察吞并,而反过来领导原来国家机关的保安警察。
这种把警察非公务人员化的想法,受到了旧法学家瓦尔纳·贝斯特的反对。他坚决主张由行政法学家担任关键性要职,并制定了新的任免升迁方案,要求作为国家机关的保安处人员应同样具有完整的法学知识。
1939年4月,贝斯特在《德国法治》杂志上发表文章,抨击海德里希等人蔑视法学家。他写道:
法学家的职业,特别是在第三帝国,应该理解为“人民制度的整治者”的职业。因为他要精于文职人员发布和执行命令的技术,并熟悉和领导集体的所有任务,因而能在各个领域中行使……他的整治职能。因为法学家的职业……是人民制度范围内“政治性最强”的职业。
海德里希立刻组织反击,他责成施伦堡写文章反驳。施伦堡的文章写道:贝斯特的观点是“个人的喜爱问题”,“很值得怀疑的是,保卫“法学家”的时期是否已经来到”,“通篇都充满了狂妄自大。”
笔战毫无结果。希姆莱不敢向党提出保安处拟定的关于成立德国中央保安局的计划。有一次,当他小心翼翼地向赫斯下毛毛雨时,当即遭到训斥。赫斯批评道:党是不允许将一个党的机构同一个国家机关合并成新的国家超级机器的,这不符合党的保密原则。
最后搞成的德国中央保安局(RSHA)只是一种脆弱的妥协产物。1939年9月27日成立的这个机构,始终没有在公众中亮相。它过着隐蔽性的生活,在同其他部门打交道时连“德国中央保安局”的倍笺也不得使用。保安处和保安警察没有合并,党和国家没有混在一起,只是将原来的保安总处和保安警察总处的部门编成德国中央保安局的七个局:
第一局:负责保安警察和保安队人员的培训和组织。
局长:1939年到1940年7月为贝斯特博士,到1943年初止为施特雷肯巴赫,到1943年11月止为舒尔兹,纳粹投降前为埃尔林格。
第二局:负责财政和经济。
局长:1939年到1940年7月为贝斯特博士,以后相继为内克西格特和施帕西尔。
第三局:负责德国的生活区,等于国内保安处,党的机构。
局长:党卫队分队长奥托·奥伦道夫,任职期为1939年到1945。
第四局:负责考察和反对敌人,等于盖世太保,国家机构。
局长:海因里希·缪勒,任职期为1939年到1941年。
第五局:负责同犯法行为作斗争,等于刑事警察。
局长:1939年到1944年7月为阿尔图·奈比,1944年到纳粹投降为潘青格尔。
第六局:外国情报处,等于国外保安处。
局长:1939年到1941年为党卫队旅队长海因兹·约斯特,1941年至纳粹投降为瓦尔特·施伦堡。
第七局:负责世界观的研究和评价,这个局是1942年才成立的,局长姓名不详。
以上各局下设若干组,组下又设若干分队,有着极为详细的分工。可以说,德国中央保安局是个囊括了所有警类警种的大杂烩,同时,尽管它始终没有公开它的旗号,它又是一部完整的纳粹国家警察机器。
第三节 无孔不入的间谍网
因哈切夫斯基事件 发动战争的理由——虚构的边境事件 嫁祸英国谍报机关的边境绑架事件 桃色陷阱——基蒂妓院 反坦克手雷行动
“图哈切夫斯基事件”究竞是盖世太保的反间计,还是斯大林欲除掉自己的政敌而制造的借口呢?
1936年底,海德里希保安处的渠道得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报,说在苏联出现了一个试图用暴力来推翻斯大林的集团,为首的是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海德里希立刻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阴谋计划:如果用神秘的手段,把这个消息透露给斯大林,再伪造几份令人一看便确信不疑的文件,那么其后果便可想而知了。
圣诞节前几天,他和希姆莱、希特勒谈话时讲了自己的计划。他说,我们有两条可以采取的行动路线:一是支持图哈切夫斯基,好处是清算布尔什维克主义,建立一个新德国的政权,二是帮助斯大林除掉图哈切夫斯基,削弱苏联的军事力量。显然,无论采取哪条路线,德国都会从中捞到巨大好处。哪个更容易一些呢?当然是使图哈切夫斯基倒台容易些,而且是报复国防军的好机会。自从海德里希被海军开除后,他对三军的将领们就怀有刻骨仇恨,从不放过一切诋毁他们的机会。这时苏德军队之间尚有友好的合作关系。
希特勒和希姆莱对他的报复心理也许不了解,同意了他的意见。海德里希开始行动,全部活动都是在极其机密的条件下进行的。从1936年底到1937年6月,他只直接对底下的少数领袖作指示,除了他和希姆莱之外,唯一被允许参与机密的是德国驻贝尔格莱德的党卫队和警察领袖贝伦茨。最初,他企图拉着他的宿敌——军事谍报局局长、海军上将卡纳里斯参与这个阴谋,他要求他把所有的德苏两军合作的有关文件交出来。可是卡纳里斯却对这个猎艳能手保持着一级戒备,他担心他又在耍什么花招,便找了一个托辞拒绝了。
反对这个阴谋的人还有保安处的间谍老手、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雅恩克,他提醒海德里希,这可能是苏联情报机构设下的圈套。因为提供这个情报的人是俄国在巴黎的流亡将军斯科布林,他很可能是个双重间谍。可这时的海德里希已被实施这个阴谋所陶醉,什么话也听不进去,也不想听。他命人把这个讨厌的警告者、这个自以为高明的家伙软禁起来后,不受干扰地开始了他的计划。
凭空伪造文件是困难的。他命令自己手下的人秘密潜入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档案室,窃取图哈切夫斯基的档案卷宗,这份案卷里保存着“特科”——国防军一个秘密组织的文件。
海德里希下令搞假案卷,把偷来的文件进行加工,在谈话记录和来往书信中加进一些句子,再补进新的信件,改动日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这样,盖有印章的证明固哈切夫斯基阴谋推翻斯大林的文件就无懈可击了。
文件做好了,怎么送到斯大林手里去呢?
1937年1月底,捷克斯洛伐克驻柏林大使马斯特向布拉格拍了一份密码电报,报告说,过去跟他相识的外交官暗示他德国人正在和红军中的某一个反斯大林集团保持接触,柏林正等待着苏联的政变。捷克总统贝亲什收到电报后非常不安,苏联的变化将使德国失去一个潜在的劲敌,《凡尔赛和约》中的苏台德区问题将会被重新认定。贝奈什立刻召见了苏联驻布拉格大使,向他转告了所谓有一批将军正策划反对斯大林的阴谋。大使专心致志地听了这份报告后,回到使馆,立刻飞往莫斯科。
这是海德里希的杰作。
在这些准备工作就绪后,海德里希又开始了第二个行动。他派自己的亲信贝伦茨去布拉格同贝奈什的私人代表进行接触,告诉他一些有关图哈切夫斯基罪证的文件。贝奈什知道后又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不久,便安排了一次会见。贝伦茨同苏联全权代表叶若夫——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一个领导进行了短暂的交易。这位代表只是简单地翻了翻文件,问道:“什么价格?”贝伦茨答道:“三百万卢布。”这实际上是在漫天要价,他不指望对方会同意,海德里希已授权他可以让价。索要高价,无非是想证明情报的价值。不料,叶若夫没有还价,点点头算是成交了。三百万卢布,这在间谍史上是情报价格之最。
1937年5月1日,图哈切夫斯基同斯大林一起检阅红场上的游行队伍。这时他已被任命代表苏联政府去伦敦参加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然而就在出发前几天,他的任命被取消了。5月20日,他被解除了副国防人民委员的职务,被派去指挥伏尔加河沿岸军区。他于5月25?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