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做皇帝,哪里知道天下早已不可收拾。秦二世三年(前207),项羽在钜鹿大破章邯所率领的秦主力军队,同时,刘邦的一支军队攻入咸阳。赵高派阎乐去逼胡亥自杀。阎乐冲到胡亥面前,数说他的罪过:“足下骄横恣肆,随意杀人,天下人都已背叛足下,请足下自行裁决!”一口一个“足下”,已分明不把他当作皇帝。
胡亥问道:“能见一见丞相吗?”阎乐断然回答:“不行!”胡亥只好一步步讨价还价,先是要求得一郡之地为王,再让到万户侯,最后杀价杀到做一个平民百姓,只求一条命。但他的要求都遭到拒绝。阎乐见他一副怕死相,便严正警告他:“我奉丞相之命,为天下人诛足下,足下不必多言,我也不敢回报丞相!”说着,挥手招呼士卒上前。胡亥见此状,只好狠狠心,拔剑在脖子上抖抖颤颤,量来量去,终于抹了下去。这一年他才二十三岁。
逼死了胡亥,赵高立胡亥的侄子子婴为帝。子婴不甘被人摆布,杀死赵高。三个月后,刘邦兵围咸阳,秦宣告覆灭。
赵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中,不但毁灭了一个国家,还杀了一个皇帝胡亥,杀了精明能干的丞相李斯,杀了秦最著名的将领蒙恬、蒙毅兄弟,杀了秦始皇的公子、公主三四十人,杀了几十名大臣,另外被他杀死的,多到无法计算。
他本是一个卑贱屈辱的宦官,却放射出这么大的破坏能量。可见,地位低微的小人物也是不可小视的,只要他占据了关键的位置,或抓住了重要的靠山。这个故事可以加深我们对“借树开花”的理解。
设局之策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文字质朴,但比喻形象,生动传神,意蕴丰富。不过,处世做人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借刀杀人的伎俩,尔虞我诈,刻薄尖酸,必置人于死地而后快,则不仅不可取,而且是为人唾弃的。当然,在军事上、政治上的敌对性质的矛盾中,借刀杀人则未可厚非。
借,就是自己不出面,利用其他力量打击对方,这是一种为了保存实力巧妙地借力使力,充分运用各种矛盾的艺术,是为了撬起成功的杠杆而寻觅的良好支点。借刀杀人虽然难免阴险毒辣,但是政治斗争和它的延伸战场,你死我活无所不用其极,哪还顾及什么君子小人之类的褒贬臧否。借刀杀人,正显出谋略的机巧,从敌人内部的矛盾入手,寻其裂隙,挑起事端,分化瓦解敌对势力,从而一招置敌人于死地。西周末年郑桓公袭郐和三国时关羽败走麦城的著名故事,都说明了“借刀杀人”不必费太大的代价,就能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一部二十四史,记录了不少惨不忍睹的借刀杀人的历史活剧。
西汉元帝时期的太监石显就是一个典型。他善于用君子逻辑在皇帝面前装点自己,又善于用小人逻辑打压群僚。最令人不解的是,明明他害了人,大家似乎又都认为他是好人。他把好坏人的界限都搅和乱了。
石显是济南人,因为犯罪而被处以宫刑,收入宫中做了太监。当时,朝廷注重法治,赏罚严明,一般的官吏都精通法律。石显认为,要想有出头之日,就必须熟悉法律。因此,他一方面猛攻法律,一方面揣摸汉元帝的心意;由于他旦夕侍奉在汉元帝的身边,元帝经常问他一些法律方面的事情,石显的应答往往十分合乎元帝的心意,因而博得了元帝的欢心,提拔他做了中书令,掌握机要文献。
汉元帝当政时,因身体不好,不能经常上朝处理政事,必须在身边寻找一个既能体察他的心意又能朝夕不离左右的人,这就选中了石显。元帝一方面认为石显在宫日久,诸事熟稔,又精明能干,办事符合自己的心意,另一方面也觉得石显在朝中无亲无故,不会拉帮结伙,危及朝廷,所以对他十分放心,许多事情都交给他去办。
可没想到石显是个报复心极强的小人,凡是得罪过他的人,他都不放过,而且能寻出所谓的法律依据,让人有苦说不出。结果弄得朝廷上下都视石显若虎豹,不敢与之争锋。石显对付的首要目标是大臣萧望之。
当时,萧望之是汉元帝当太子时的老师,其正直与学问才干都是名冠一时的,况且他还是汉宣帝指定的辅佐汉元帝的顾命大臣,他在朝廷的地位和元帝对他的倚重是可想而知的。汉元帝即位后,萧望之满以为自己的这位学生要大展宏图了,可没想到宦官专起权来,于是他愤然上书说:“管理朝廷的机要是个十分重要的职务,本该由贤明的人来担任,可如今皇帝在宫廷里享乐,把这一职务交给了太监,这不是我们汉朝的制度。况且古人讲:‘受过刑的人是不宜在君主的身边的。现在应当改变这一情况了。’”石显看到了这一奏章,当然把萧望之视为仇人。他从此挖空心思地陷害萧望之。
萧望之的正直还引起了外戚的反感。有个叫郑朋的儒生,为了从萧望之这里弄个官做,就投其所好,上表攻击许、史两家外戚专权。萧望之接见了郑朋,给了他一个待诏的小官,后来却发现郑朋不是个正人君子,于是很讨厌他,也就不再理他。等该考评升降官员的时候,与郑朋同是待诏的李官被提升为黄门侍郎,郑朋却原封未动,一怒之下,他反去投靠了与萧望之不和的史、许两家外戚。他编造谎言说:“我是关东人,怎知你们两家外戚的事呢?以前我上书劾奏你们,全是萧望之一伙人策划的。”郑朋心怀机诈,到处扬言说:“车骑将军史高、侍中许章接见了我,我当众向他们揭发了萧望之的过失,其中有五处小过,一处大罪。如果不信,就去问中书令石显,当时他也在场。”
其实这是郑朋的圈套,他想借此交结石显。果然,萧望之去向石显打听,石显正想鸡蛋里挑骨头,此次萧望之送上门,那是正中下怀。
石显首先找来郑朋,又找了一个与萧望之素有嫌隙的待诏,叫他们两人向皇上上书,劾奏萧望之搞阴谋,离间皇帝与外戚的关系,要撤车骑将军史高的职;然后,又趁萧望之休假之机,叫郑朋等上奏章。奏章交到元帝手上,元帝就叫太监弘恭去处理。弘恭是石显的同伙,本来就参预了陷害萧望之的阴谋,这么一来,正好逞计。弘恭立刻把萧望之找来,对他进行询问。萧望之竟十分老实地据实回答,他说:“外戚当权,多有横行不法之处,扰乱朝廷,影响了国家的威望,我弹劾外戚,无非是想整顿朝政,决非是搞阴谋,更不是离间皇上和外戚。”
既承认了想整治外戚的事实,对这事实怎么理解,却是宦官们的事了。弘恭、石显在向元帝报告时说:“萧望之、周堪、刘更生三人结党营私,相互标榜吹捧,串通起来多次攻击朝廷上掌权的大臣,其目的是想打倒别人,树立自己,独揽大权。”这样做,作为臣子是不忠的,污辱轻视皇上更是大逆不道。请皇上允许我们派人把他送到廷尉那里去(“谒者召致廷尉”),当时,元帝对奏章上“谒者召致廷尉”几个字也不甚明白,就批准了这道奏章。
其实,“谒者召致廷尉”就是逮捕入狱。等过了很久,元帝见不到萧望之、刘更生、周堪等人,就问大臣们他们到哪里去了,听说这些人已被逮捕,大吃一惊,急召弘恭、石显追问。见二人叩头请罪,但毕竟是由自己批准,也不好责备处置,只好让他们快放了这三人,恢复他们的职务。石显一听计划要吹,急忙去找车骑将军史高,史高也很着慌,他知道,如果整不倒萧望之,自己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就急忙晋见元帝,告诉他说:“陛下刚即位,老师和几个大臣就入了狱,大家以为肯定有充分的理由,现在您若把他们无故释放且恢复官职,那就等于自己承认了错误,这会极大地影响您的威望。”汉元帝年轻识浅,被史高一说,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只下诏释放他们,但革职为民,不予任何官职。
但元帝毕竟还算良心未泯,过了几个月,觉得心里不安,再说也确实需要萧望之等人,就下了一道诏令,封萧望之为关内侯,食邑六百户,进宫办事,其地位在朝廷上仅次于将军,并准备让他当丞相,这使石显一伙感到极度恐慌。
正在这时,萧望之有一个做散骑中郎的儿子,名叫萧汲,没有通过父亲,便上书替父亲就上次被逮捕入狱且削职为民的事喊冤,他以为皇上已重视萧望之了,可以平反昭雪前案,但他没有?
小说推荐
- 局道:中国历史中的博弈术
- 要想把别人拉入你的局,一定要“抚摸”他,使他感到舒服;一定要和他建立一种认同关系,使他愿意顺着你的思路走下去。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把精明挂在脸上,不一定是好事。做人朴拙一点“傻”一点,会使人感到踏实,反倒受人欢迎。当然,这种“傻”不是真傻,而是一种低姿态,是一种掩盖。设局要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甚
- 最新章:第58章
-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
- 1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本书要讲的,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的变迁过程,因此首先必须讲清“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是不是就是现在的中国呢?当然不是。因为如果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的话,它们的疆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讲现状就行了。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国”这个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已经用得很普
- 最新章:第22章
-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 潜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云南人民出版社简历文/吴思吴思,男,1957年5月生于北京。出生时母亲是大学教师,父亲是杂志编辑。1968年随母亲去河北省文安县商业部五七干校
- 最新章: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第39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
- 84-中国社会史:窃贼的历史
- 对于人们来说,窃贼这个词并不陌生,但窃贼究竟起于何时,却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概念。俗话中有“强盗碰上贼爷爷”之说,说明窃贼确实是人类社会中所产生的最为悠久的一种破坏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一类人 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产生之后,窃贼的盗窃行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过是被剥削者反抗剥削者,夺回自己劳动果实
- 最新章:中国社会史:窃贼的历史-第29章
- 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历史的拐点
- 从历史冷到历史热马立诚:改革开放初期是文学热,进入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学热,后来又有一段政论热,现在是历史热,先后四个热。到书店看一看,各种各样的中外历史著作满坑满谷,蔚为大观,中国大片也都是历史题材。雷 颐:历史热是正常的。无论美国、法国、英国还是俄国,每年的畅销书,历史著作都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
- 最新章:第25章
- 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
-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作者:吴思自序“潜规则”是我杜撰的词。我还想到过一些别的词,例如灰色规则、内部章程、非正式制度等等,但总觉得不如“潜规则”贴切。这个词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它来源于我的一段生活经历 1983年,我在《中国农民报(现在叫《农民日报)当编辑记者,经常阅读群众来信。有一封来信说
- 最新章:第40章
- 中国历史的b面
- 作者 王长华序言权力主宰者的活法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有四种人,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核心力量,掌握着各色人等的生杀予夺。四种人里的第一档人物无疑是帝王君主,其他三种人则分别是御前的臣相、后宫的嫔妃,以及那追随君主帝王如影随形、不男不女的宦官阉人。中国古代政治核心构成的内在逻辑:国是家的放大,宗法血缘
- 最新章:第60章
- 中国历史的后门
- 孔子“修《春秋,创造“春秋笔法,使乱臣贼子惧,是中国历史篡改史的开端。宗周内乱,周室典籍被人携出后杳无下落,是古代典籍之又一大劫。秦始皇并六国,焚书坑儒,是古代典籍之又一大劫。此三劫过后,兵燹,水淹,火焚…天灾比不上人祸,历朝历代的独裁者们,或出于政治合法性的延续,或出于对末日的莫名恐惧,纷纷操纵刀
- 最新章:第3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