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对女儿不管不问,这可能也是他被女儿拿捏的一个原因吧。
诸葛亮用激将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这也是抓住了孙权自命不凡、不肯屈居人下的特点。
当时,刘备进驻夏口,曹操已率百万大军南征,孙权在一旁观望。诸葛亮来到孙权那里,对他说:“天下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备也在汉水以南招集兵马,与曹操一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基本上平定了北方,接着又南下攻取了荆州,军威震动天下,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刘备才逃到这里。请将军认清局势而制定对策,如果用江东的军队与中原的曹军抗衡,就应早早地与曹操断绝关系,如无力抵抗,何不放下武器而束手就擒,向曹操称臣呢?”
孙权反问:“刘备为何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故意说:“刘豫州是汉朝宗室之后,雄才大略,超过世人,人们仰慕拥戴他,如同河流奔向大海。如果功业不能成功,那是天意,但怎么能再做曹操的下属,听一个奸臣的指挥呢?”
这话可伤了孙权的自尊——刘备不愿投降,难道我孙权就甘为人奴吗?他勃然大怒:“我不能拿整个东吴土地和十万军队去受别人的摆布控制,我的决心已定,与曹贼誓不两立!”
这话正是诸葛亮需要的。他在心里笑了。于是孙刘达成了联盟。联军集中兵力,利用曹军长途跋涉,又不习南方水战的特点,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美国励志大师卡耐基说过这样的话:“送人一个好名声。”意思是说,你先赞扬对方,使他得到一个好名声,此后他格外珍惜自己的好名声,不愿做有损自己名声的事,从而不断激励自己做得更好。卡耐基说的是如何激发人性美好的一面,和我们所说的驾驭对方虽不完全相同,但确实有相通之处。
设局之策心照不宣的驭人术(3)
抓其弱点,逼其就范
袁世凯善于抓住每一个对手的弱点,给予致命打击,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在袁的一生中,被他算计的人无数。各种各样的手段被他用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在袁世凯算计他人的实例中,比较突出的是对黎元洪。在镇压革命军时,袁世凯就企图通过革命军从中获得利益。因此袁世凯一边用武力对付革命军,另一方面又积极与革命军政府和谈。
在和谈中,袁世凯发现武汉军政府的都督黎元洪是自己可以利用的人。黎元洪是一个性格懦弱、政治立场不十分坚定的人。身为都督的他曾经是清军协统,因此其骨子里仍然带有封建官僚的气息,只是由于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依靠旧势力中有名望的人来领导,一定能将旧势力中的其他人号召过来。可是事与愿违,黎元洪不但未能将袁世凯号召到革命队伍中来,反而被袁世凯利用,成为其一个棋子。
袁世凯对黎元洪采取了长期战略,极为重视抬举,以期拉拢他,然后截断其后路,迫使黎元洪听命于己,成为他的俘虏。
在和谈之初,袁世凯加紧同黎元洪联系,处处向黎元洪表示尊重,这使黎元洪感到受宠若惊,因为黎虽为军政府都督,但并未有实质权力,而且由于其性格懦弱,军政府内的事情一般不发表意见。袁世凯如此看重他,使黎逐渐强硬起来,拿起了做都督的架子。和谈成功后,袁世凯加紧了逼宫的步伐,并顺利地使清政府退位,同时孙中山如期提出辞职,袁世凯登上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这时他也不忘把黎元洪选为副总统。另外,袁世凯为了阻止革命党领导黄兴加入新政府,把参谋总长的位置也给了黎元洪。
袁世凯向黎元洪大大施恩,但他知道仅仅如此也不能完全控制黎元洪。于是袁世凯使出了毒招。
黎元洪在革命军政府中一直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为此黎非常苦恼。但是革命军政府中“三武”一直控制着局面,使黎没有出头之日。“三武”指的张振武、孙武、蒋翊武,三人都是革命军政府的功臣,享有很高的声誉。有这三人在黎元洪身边,黎便只能像傀儡一样。这种局面,袁世凯早就看在眼里,他特意派人假惺惺地对黎元洪表示同情,并暗示黎元洪说袁世凯可以帮他调开这三个人。黎元洪听后特别高兴,由衷地感谢袁世凯,于是听从了袁世凯的提议。
袁世凯找了个理由将“三武”调到北京,授予他们一个有职无权的“总统府军事顾问”。后来张振武无法忍受,率先返回到武昌,即他的根据地——革命军政府。
黎元洪的权力又受到了威胁。这一次黎元洪发下狠心,拍电报给袁世凯,要袁世凯杀掉张振武。
袁世凯接到这份电报时,发出冷笑,他要用这张电报整垮黎元洪。袁世凯一面派人将张振武杀害,一面将黎元洪给他的电报公开在报纸上。由此,革命党人完全不信任黎元洪,使黎失去了权力的基础。从此黎便只能依靠袁世凯,听从袁世凯的调遣。在二次革命中,黎元洪就站在袁世凯一边,帮助其镇压革命党。
后来,黎元洪无法在革命军政府中呆下去,就从武昌到北京,被袁世凯安置在瀛台,虽然名为副总统,但始终无权,终日以散步、读书、写字度日。在权力争夺场上,黎元洪只能说是袁世凯的败将。
袁世凯对黎元洪的策略是利用了黎元洪的弱势地位,先宠之,后控之,似乎有点像钓鱼一样,用诱饵套中他,然后再任意摆布。
袁世凯对付不同的人,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袁世凯对熊希龄的控制,就采取了不同于对黎元洪的方法。
熊希龄是光绪朝进士,曾在翰林院任职,因为参加了维新变法而被革职。后来熊希龄被起用并派往各国去考察宪政,回国后一直被认为属于进步党人士。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熊希龄曾大力拥护,并任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
袁世凯为了取缔国民党,摆脱国会的束缚,决定利用熊希龄作为过渡人物。他首先将熊希龄任命为国务总理,由熊希龄组织进步党内阁。
袁世凯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希望熊希龄的内阁能帮助他来主持工作,而是想通过这个内阁来取缔国会,解散国民党。袁世凯了解熊希龄的一些丑事,他想利用这些事来挟制熊希龄。
熊希龄任热河都统期间,办公地点就设在承德避暑山庄。熊曾派他的亲信去查看避暑山庄内的国宝,由于朝夕与这些宝物相处,又没有别人监督,熊希龄不免动了贪欲,私自将宝物转移到秘密处。
除此之外,熊希龄还将乾隆的珍贵折扇盗出,竟送给了姜桂题。姜桂题乃是袁世凯的亲信,就将此事告诉了袁世凯。本来这在当时也是常有的事,如果袁世凯不加追究,也就无事。但是,此时袁世凯正要利用熊希龄达成自己的心愿,便决定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
就在熊希龄刚刚将内阁成员组织完的时候,袁世凯就派人去查热河失宝案,这给熊希龄造成了紧张和压力,他不得不处处小心,以免东窗事发。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登上正式大总统位置后,便紧急召熊希龄来总统府,说是有事商量。两人见面后,谈了几句话,便有人来通告说有外国大使求见。于是袁世凯让熊希龄去他的办公室等一会。其实这是袁世凯有意安排的。
熊希龄走进袁世凯的办公室,随意看看四周,没想到一下子就看到了桌子上的热河失宝案的卷宗。卷宗的资料特别详细,有失窃的宝物种类、数量,知情人的口供,甚至还有那把乾隆折扇的去处和姜桂题的供词。熊希龄看到这些不免胆战心惊,正在不知如何是好时,袁世凯走了进来。
袁假装不知道熊希龄看过卷宗,也避口不谈热河失窃案,只是问熊道:“你是不是不舒服?”熊只能硬着头皮说好,不敢言及其他。
突然袁世凯大声指责起国民党,说国民党闹革命是要取消责任内阁制,如果不除掉国民党,国家就不会安宁。然后,袁世凯问熊的意见如何,熊此时已为笼中之鸟,只能点头称是。袁世凯从抽屉里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命令,让熊签署,这份命令的内容是勒令所有国民党议员及家属立即离开京城。由此,袁世凯顺利地铲除了国民党在政府中的成员。没有了国民党,国会也就形同虚设,不久也被取消。
1914年2月,袁世凯又将这个由进步党组成的内阁也抛弃了,熊希龄被迫辞职。在没?
小说推荐
- 局道:中国历史中的博弈术
- 要想把别人拉入你的局,一定要“抚摸”他,使他感到舒服;一定要和他建立一种认同关系,使他愿意顺着你的思路走下去。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把精明挂在脸上,不一定是好事。做人朴拙一点“傻”一点,会使人感到踏实,反倒受人欢迎。当然,这种“傻”不是真傻,而是一种低姿态,是一种掩盖。设局要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甚
- 最新章:第58章
-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
- 1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本书要讲的,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的变迁过程,因此首先必须讲清“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是不是就是现在的中国呢?当然不是。因为如果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的话,它们的疆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讲现状就行了。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国”这个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已经用得很普
- 最新章:第22章
-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 潜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云南人民出版社简历文/吴思吴思,男,1957年5月生于北京。出生时母亲是大学教师,父亲是杂志编辑。1968年随母亲去河北省文安县商业部五七干校
- 最新章: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第39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
- 84-中国社会史:窃贼的历史
- 对于人们来说,窃贼这个词并不陌生,但窃贼究竟起于何时,却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概念。俗话中有“强盗碰上贼爷爷”之说,说明窃贼确实是人类社会中所产生的最为悠久的一种破坏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一类人 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产生之后,窃贼的盗窃行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过是被剥削者反抗剥削者,夺回自己劳动果实
- 最新章:中国社会史:窃贼的历史-第29章
- 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历史的拐点
- 从历史冷到历史热马立诚:改革开放初期是文学热,进入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学热,后来又有一段政论热,现在是历史热,先后四个热。到书店看一看,各种各样的中外历史著作满坑满谷,蔚为大观,中国大片也都是历史题材。雷 颐:历史热是正常的。无论美国、法国、英国还是俄国,每年的畅销书,历史著作都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
- 最新章:第25章
- 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
-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作者:吴思自序“潜规则”是我杜撰的词。我还想到过一些别的词,例如灰色规则、内部章程、非正式制度等等,但总觉得不如“潜规则”贴切。这个词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它来源于我的一段生活经历 1983年,我在《中国农民报(现在叫《农民日报)当编辑记者,经常阅读群众来信。有一封来信说
- 最新章:第40章
- 中国历史的b面
- 作者 王长华序言权力主宰者的活法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有四种人,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核心力量,掌握着各色人等的生杀予夺。四种人里的第一档人物无疑是帝王君主,其他三种人则分别是御前的臣相、后宫的嫔妃,以及那追随君主帝王如影随形、不男不女的宦官阉人。中国古代政治核心构成的内在逻辑:国是家的放大,宗法血缘
- 最新章:第60章
- 中国历史的后门
- 孔子“修《春秋,创造“春秋笔法,使乱臣贼子惧,是中国历史篡改史的开端。宗周内乱,周室典籍被人携出后杳无下落,是古代典籍之又一大劫。秦始皇并六国,焚书坑儒,是古代典籍之又一大劫。此三劫过后,兵燹,水淹,火焚…天灾比不上人祸,历朝历代的独裁者们,或出于政治合法性的延续,或出于对末日的莫名恐惧,纷纷操纵刀
- 最新章:第39章